高质量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3-02-22潘楚
文/潘楚
引言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1]。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4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这两份文件的出台明确了我国当前阶段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构筑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德技并修、校企合作的方式,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方共同努力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保障。为了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实际的就业情况来看,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契合高质量人才的社会需求,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存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相关就业能力培养课程未能开展有效考核,如授课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等等。导致相关教师及学生都不重视这类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未能对就业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监督,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课程整体设计上没有认真备课,难以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能力培养中未能形成有效的评估机制,导致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实现,这样的制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浪费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削弱了学生对就业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兴趣。
2.就业能力培养针对性不强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培养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开展的,这样显然针对性不强。从学科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讲,由于不同行业与岗位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不同专业的就业能力标准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所以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也必须是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进行建设的。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包括相同的课程内容、相同的师资队伍、相同的实践环节、相同的考核标准,并将这套体系应用于本校的全部专业,影响了就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3.培养途径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目前开展的就业能力培养途径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主要停留在通过课程讲授、组织班会、开展主题演讲或者其他学生活动。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学方法简单,更多的是理论灌输,没有互动交流,学生全程被动接受。甚至有个别教师仅仅通过书本与幻灯片中的理论文字作为全部教育内容,单纯的说教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就业能力培养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4.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从事就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大部分不是全新构建的,而是由原有思政课师资作为基础,学生管理队伍配合,共同充实优化构成的,他们尽管有着很强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但绝大部分不是就业指导专业出身,只是在需要开展就业能力培养时或需要授课时从原教学部门调动而来,因此导致目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精力投入在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的备课及讲授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就业能力培养领域,更不会有时间参与到行业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无法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求职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造成在校期间的就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3]。
5.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时一定要和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有明确的目标。高职院校必修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强调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主要观点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在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时,通过自身的努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企业自然会认为学生所选择的工作肯定是其擅长的。
二、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路径
1.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等院校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还要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使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满足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促进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我国高职院校在推进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道德规范、行为操守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还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在职业道德的层面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约束[4]。
2.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就业能力培养课程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不分专业通篇一律地开设《就业指导》等课程,在课程中讲授相关内容,脱离了各个专业的特点,与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关联不紧密,导致了就业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总数为740余个,按照专业大类划分,可以分为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类、财经商贸类、土木建筑类、旅游管理类、医药卫生类、交通运输类、教育与体育类等,由于所学的专业类别不同,课程内容不同,未来从事的行业、职业、岗位也不同,显而易见用同样一门课程或者同样的教育方法来完成所有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在高质量导向的背景下结合自身开设的专业,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分门别类地设置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现专业特色,贴合职业特点。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推进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人力资源保障,对于能否实现就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配备好专职师资,补充好兼职师资。高职院校对于现有师资,做好培训工作,给予专业提升空间和时间,更新师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就业指导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地位比较弱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各院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不会把就业指导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所以无论是项目、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均无法与其他学科相提并论,由此导致任课教师师资力量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扶持来留住人才,如在岗位津贴、科研立项、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途径,重点支持负责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教师,以鼓励和支持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4.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但是目前无论是专业技能教育还是就业能力教育,长期以来都存在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等问题。伴随着新版《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完成,进一步明确了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真正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可以与学生本专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对接,开拓实习渠道,为学生提供定岗实习的机会,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搭建教育平台。学生只有亲身投入到工作岗位中,才能够对工作有着更深切、更真实的感悟。
结语
在高质量导向下,《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执行,提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领域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高度一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徳技并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才价值,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时代要求,也是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与支持,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法规政策进行规范,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需要学生自身学习领悟,需要企事业单位通力配合,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与协作,才能够全面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与就业质量,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