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3-02-22孙悦
文/孙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这些都足以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道路、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加强中国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建设,是人民精神生活层面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体现。
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德报人,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孕育出的文化气度,漫漫历史长河的悠长岁月凝练出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屹立于世界之林,不是依靠对外扩张、穷兵黩武,而是要依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与包容性、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固有的革命性与时代性。汲取历史通过实践取得的经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人民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国际环境中,各国间存在合作和竞争的复杂关系,一个国家不仅要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屹立于世界,也要依靠繁荣昌盛的文化提高本国的竞争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实力”,是国家在历史的长期积淀中逐步形成的底蕴,并通过与现实社会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文化本身也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在发展文化建设时,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挑战。
1.西方文化理论和观念的冲击
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贴近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文化交流间也愈加频繁。大量的西方文化作品、文化成果及思想观念涌入中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但由于世界各国文化存在多样性,存在良莠不齐、庸俗和落后的文化也难以避免,这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此外,部分学者由于猎奇或迎合关注等各种原因,全盘套用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尤其是以西方世界为主导的文化,或者忽略世界文化中积极优秀的部分,而将错庸俗化的理念奉为圭臬。这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背道而驰,这种错误观念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先进文化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在百态多样的文化面前,我们要取其精华,细心分辨,虚心学习。在面对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时,要及时干预止损,在对外交流时呈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魅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核心,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是通过全面改革形成的独特的经济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有目共睹,而这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理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人们对更好文化的追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迅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总体特征仍然是不充分不均衡的,国内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良莠不齐的。由于文化市场本身的自发性和商业性,部分文化产业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要求,完全背离人民对于先进文化的要求,转而以追逐利益为导向,在资本的主导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而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更是成为庸俗落后文化滋生的温床,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把握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在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抵制市场经济中的不良现象。
3.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于文化发展的不良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在历史中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要求和当下中国社会情况要求的部分文化,因此文化建设也要学甄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剔除文化中的糟粕。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甚至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部分根植于历史传统中的文化糟粕,根深蒂固且流传广泛,在继承和扬弃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由于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部分逐利者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宣扬中任意扭曲和包装,赋予低俗和落后的含义,不仅沾污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糟粕文化对优秀文化发展的侵蚀,给落后低俗的文化的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也阻碍了文化建设,更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践途径
建设自信的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以文化强国为总目标的发展方向,实行以改革创新为基本方略的文化建设,发展以合理开放为经济手段的文化产业,探索以新兴媒体为重要指引的创新机遇。提升文化理论自信,强化文化自信内生力,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力。
1.坚定以文化强国为总目标的发展方向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历史和现实通过实践的检验下,强有力的民族文化也必然辉煌,对自身文化更具有认同感。“根本固者,华实并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功能,在发现问题时通过实践的检验并在其基础上能够及时拨乱反正,科学扬弃,从培养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方面加强文化自信,以刻在民族血脉中的智慧力量在文化建设中润国强国。将文化强国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目标,讲好中国故事,让新时代青年燃起沸腾的血液,切身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全心全意致力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当中。
2.实行以改革创新为基本方略的文化建设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结合是先进文化文化充满新鲜活力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贴近现实生活和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在多种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以改革创新的实践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领导的本质,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才能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掌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自信需要依托创新力量,新时代青年要取其精华、古为今用,通过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丰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吸引大家主动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更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现实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中,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
3.探索以新兴媒体为重要指引的创新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新型媒体对其建设的宣传,传播的过程也要依靠现代化媒介。探索以新兴媒体为重要指引的创新机遇,有利于推动宣传手段创新,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共进发展模式,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新手段。新媒体时代,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工作来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与党的政治、经济建设高度融合,让文化宣传更有力量。充分应用好新兴媒体的优势,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把握好文化传承和创新机遇,坚定坚守文化立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宣传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