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的笔墨气韵研究
2023-02-22裴瑜洁
◎裴瑜洁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重要分支,而作为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传统画种,花鸟画的笔墨气韵自然也是展现画作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最为重要的元素。南齐时期的画家谢赫提出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而要想表现出生动的气韵就要有精巧的笔法和灵动的墨色,这样花鸟意象才能在虚实、浓淡、疏密、聚散、干湿、曲直、大小、点线等笔墨的变化中展现出生动的灵气,传递出充沛而动人的情感。
一、笔法的气韵
中国画在创作中强调“骨法”,即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这种方法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在花鸟画的创作中,画家会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达到写神、写性、写心、写意的目的。在用笔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情感,其笔法自然也会展现出一定的气韵。例如画家在运笔时表现出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仿佛是画家心弦的拨动,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从而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
(一)工笔细腻,严谨精致
工笔花鸟画是运用特制的毛笔、颜料,在专用的熟宣纸或矾绢上进行严谨精致创作的一种特殊技法。画家在创作工笔花鸟画时常采用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进行构建,并先勾后染,设色鲜明,呈现出精致的气质。
例如五代时期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是一幅经典的传世之作。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其中有禽鸟、昆虫等动物二十余种。这些动物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虽然从整体上看,这幅画作并不具备完整的构图,但是其运笔成熟,刻画精细,成为工笔花鸟中的经典。黄筌作为工笔花鸟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强调真实描绘,重视形似与质感,勾勒填彩,每一种虫鸟的特征、羽毛鳞甲、组织结构,都画得准确、工整、细腻,一丝不苟。每一种动物的神态都画得活灵活现,富有情趣,而且色调柔丽协调,充分体现了他对“用笔新细,轻色晕染”这一创作风格的坚持。
再如五代时期的徐熙在工笔花鸟创作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玉堂富贵图》这幅画作中布满玉兰、海棠、牡丹,花丛间有两只杜鹃,图的下方,湖石边绘了一只羽毛华丽的野禽。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轮廓,然后再敷以色彩。玉兰、牡丹、海棠,白的淡雅,粉的娇媚,在石青底的映衬下更现端庄秀丽之气韵。这种满纸点染、不留空隙的画法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此外,宋代佚名画家的《豆花蜻蜓图》则绘制了豆花上栖息一只黄褐色蜻蜓,枝叶微向下垂。整幅作品结构自然,疏密得体,色彩丰富,工写结合。其中蜻蜓的描绘神妙入微,完美再现了蜻蜓的形态,甚至连透明的翅膀及纹络都表现了出来;而豆花则以简笔写出,细致入微也意趣十足。
(二)写意生动,意境深远
随着中国画体系逐渐成熟,写意也在北宋时期逐渐兴起。所谓“写意”就是要求在绘画形象之中有所蕴涵和寄寓,让“象”具有表意功能或成为表意的手段。写意花鸟画是写意画的重要分支,其创作中的运笔与工笔画存在明显差异,而这也让画家将情感和思想与花鸟的神韵交融在一起,展现出深远的意境。
元代的王冕酷爱梅花,也极擅画梅,其传世作品中以生动的写意笔法传递出梅花高洁傲岸的品格,也表达自己洒脱的心性。例如经典之作《墨梅图》,从绘梅干、梅枝与梅花的笔墨之法来看,画家先用淡墨写出梅干,后以浓墨点苔以示苍腴,嫩枝穿插其间,长线一气呵成;花瓣用极富弹性的“一笔两顿挫”法勾勒,正斜偃仰,形态各异。这样的笔法含蓄工整、笔势潇洒自由、笔致精致绝妙,让梅花清新俊雅的气韵跃然而出。再如《南枝春早图》绘就的是由画面下部右端斜出向上的一枝粗枝,大枝上再缀小枝,纵横交织,枝条生长茂盛,前后左右伸展交错,呈四出之势;枝上梅花繁密,千花万蕊,有的聚成一团,有的零星点缀,均含笑怒放,姿态万千,生机盎然,俨然一派早春景象。在笔墨运用上,王冕从书法笔意中汲取灵感,以“飞白法”画梅,在花枝交接处,用似断意连的墨迹展现出花枝的形态;用点墨的方法展现出梅花的繁盛,同时每一个花枝、每一个花朵都是精心描画,繁而不乱,疏密有序,密中见疏,疏中有散,既展现出早梅的妙趣,也表达了画家泰然自若、柔中带刚的心态。
二、墨法的气韵
中国画思维创作始终离不开墨。在绘画历史的发展中,画家创造总结出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渍墨法、蘸墨法,等等。花鸟画中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配上色彩,让画面上显现出浓淡干湿变化以及鲜艳生动的色彩,传递出无限的气韵和生机。
(一)水墨的韵味
中国画以墨为主,花鸟画也是如此。在花鸟画的创作中,墨的运用不仅能决定绘画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渲染画面的气氛。中国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正因如此,形成了浓淡相宜的水墨韵味。
例如北宋崔白的《寒雀图》绘就的是一树枯木及九只麻雀飞动或栖止其间的情景,树枝与麻雀动静结合,展现了寒冬时节的自然意趣。九只麻雀依飞鸣动静之态散落树间,构图巧妙,布局得当,在动与静之间既有分割又有联系。作者以干湿兼用的墨色、松动灵活的笔法绘麻雀及树干。麻雀用笔干细,敷色清淡。树木枝干多用干墨皴擦晕染而成,无刻画痕迹,且寒冷干枯的意味很浓厚。整个画面在形势、风格上较为工致优雅,表现的是北宋时期宁静平和、细腻艳丽的“皇家富贵”之风。
再如清代朱耷的画作《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荷塘边上的景色。画中的荷叶数柄,形态各异,错落有致。一枝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画面的下方,顽石上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伸颈上望,一缩颈相对,意境空宁,余味无穷。这是一幅纸本水墨大写意花鸟画,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变化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此外,其《水木清华图》中左侧伸出几片荷叶,荷茎圆转苍劲,曲折舒张,荷花轻柔婉转,寂寥而幽静。在用墨方面画家也是别具匠心:画面中荷花零落,荷叶枯萎,荷塘寂寥,墨点挥洒之处急如暴风骤雨,仿佛融入了人生的况味;左侧两柄荷叶弯弯曲曲伸向对面,两相纠缠,却又十分分明;淡墨写出的荷柄,更淡的墨点笃的荷叶,重墨顿出的荷叶与芙蓉叶,都有独特的形象和风格,即重墨醒目、肯定、大胆,淡墨湿润、空灵、清新;左下角松松几笔横线就生动写出了荷塘的坡岸,分割出了水塘与陆地的不同空间,参差的几个墨点,营造出寥落的秋意、淡淡的怅惘。整幅画墨气纵横,可用“如泼如倾”这一词来形容,墨色的分布上也充满着浓淡的节奏,给人以自由超脱之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绘画风格。
(二)色彩的情致
色彩在中国绘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色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蕴、鲜明的装饰情趣、结构特色、使用与欣赏习惯。与水墨一样,色彩也具有一种象征意蕴。所谓设色在于“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在花鸟画中,色彩的运用让画面的呈现更加多彩、雅致。
例如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是北宋院体画中的经典之作,画作色彩艳丽,工笔细致,造型生动,典雅高贵,令人叹服。整幅画面结构十分平稳,左侧斜伸出一支芙蓉花,花开两支,灿然怒放。芙蓉花主要以白色铺陈,花儿为粉红色,色彩对比,让芙蓉更显明亮娇嫩。落在芙蓉枝上的锦鸡是画面的主角,画家在设色上可谓是用尽心思。锦鸡回首翘望右上角那对翩翩的彩蝶,跃跃欲试,整体颜色鲜明艳丽,十分华贵。仔细观看则可以发现设色的巧妙,锦鸡浑身的羽毛用细碎的笔调勾勒,线条流畅,突出了这种珍禽毛色柔和顺滑的特点;头部羽毛用黄色铺陈,同时用细笔拉出丝丝线条,纤毫毕现;翅膀羽毛用墨笔晕染出浓淡层次;尾部羽毛用墨点点出花纹,突出尾巴长而硬的特点;面部和颈部的羽毛用白色铺陈,其中包含色彩明亮的线条;腹部用朱砂设色,鲜明灿烂,展现雍容富贵之态。
再如清代虞沅的《玉堂富贵图》中,上方玉兰初吐芳华,海棠飞艳溢彩,秀石之后,几丛牡丹姹紫嫣红,两只绿孔雀正徜徉其间。画面构图巧妙,用笔设色有宋代院体画的风格,工笔重彩,刻画极其细致入微,孔雀的翎毛尾翼都以细笔一一画出,富有层次感,呈现出大气秀美、富丽堂皇的气韵。此外,《榴葵双鹂图》中青石之侧,红、白、粉三色蜀葵正在盛开,结满红色花簇的石榴树上;两只黄鹂一上一下,相映成趣;一枝海棠横空出世,花似堆雪。画家用笔极细致、讲究,设色妍丽,秀逸脱俗,用色彩传递出富丽大气的神韵。
三、笔墨中的人文情感
花鸟画的笔墨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而这也是这些经典画作的气韵所在。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这一段话道破了中国花鸟画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情感寄托。
在品味中国花鸟画笔墨语言时,我们不仅能够透过笔法、墨法窥探画家的情感变化、理想追求、人格品质,甚至可以看到时代的变化,感受特定的社会环境对人带来的影响,以及画家对现实社会赋予的人文关怀。
我国花鸟画的创作源远流长,在宋代走上了巅峰。《宣和画谱》所载北宋宫廷收藏,其中花鸟画数量和质量堪称一绝。宋朝社会经济繁荣,文人作画蔚然成风,而诗画相融也成了这一时期绘画创作的特点。自北宋时起,朝廷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招揽名家专门创作宫廷画作。这一时期的宫廷画家极重视对自然的观察,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在笔墨表现上也是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着色周密端庄,旨趣浓艳,墨线不显,显示出宫廷画的端庄和富丽。例如北宋徐崇矩的《红蓼水禽图》,水禽和红蓼设色鲜丽,工笔细写。小鸟纤细的毛羽清晰可数,连蓼花粟米大的花冠也用紫红、粉白晕染得一丝不苟,层次分明。而水中的青虾和荇藻则采用模糊的手法表现,唯以淡墨绿一色染成,正对应了画作中的诗“西风红蓼香,水禽破苍茫。小虾清滩里,涟漪泛斜阳”。这是典型的宋院体画,画面典雅秀丽,传递出闲适安然之感,让人顿感清新悠然。但是,进入南宋时期,虽然院体画在笔墨语言呈现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在情感表达上却发生了变化。例如南宋时期的《太液荷风图》,取景莲池一角,池中荷叶偃仰倾侧,舒卷自如,姿态万千。一朵朵红色、白色的荷花高低参差,有的正含苞吐萼,有的已经盛放,在荷叶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颇具含蓄之美。画中心一朵白色的芙蕖直立池中,与掩映的荷花形成对比,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一双蝴蝶被荷花清香所吸引,在它周围飞舞。这幅作品采用双勾填色的画法,对景物的描绘细腻精致;池中荷叶的经脉用墨线勾勒,靠近荷叶中心的叶脉施以白彩,使得荷叶表面更有凹凸之感;莲叶间的水凫神态各异,身旁的水纹和拨开的浮萍暗示着它们正在莲叶间自如地穿行,刻画细谨的同时毫不板拘。虽然目前这幅南宋时期的作品,真正作者已不可考,但是,其中展现出的思想情感却是真挚的。整幅画不难让人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经典之作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
由此可见,花鸟画的笔墨语言是人文情感的载体,是画家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正是通过巧妙的笔墨、生动的气韵,才能让后人穿越时空,了解花鸟画发展变化的历史,感知中国画独特的魅力。
四、结语
总之,中国花鸟画的笔墨气韵是绘画的要义,是历代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花鸟画乃至所有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纵观历代花鸟画作品,每个画家都在笔墨语言方面下足了功夫,并通过灵活的笔法和墨法展现出花鸟意象的灵动气韵,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而这也为当代花鸟画创作中笔墨语言的表达、气韵意境的营造提供了参考,为花鸟画乃至中国画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丰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