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三级双向交流体系探索与实践
2023-02-22贾然然刘新育郭红祥
贾然然,刘新育,郭红祥
(河南农业大学 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引言
2016年6月,教育部首次提出“新工科”这一概念。2017年2月,教育部推出“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2018年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十万计划”,搭建工科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工程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师工程岗位实践全覆盖[1]。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全面推进“四新”学科建设。一系列重大工作举措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满足当代经济发展和产业更新对高素质、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探讨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三级双向交流的合作育人模式,通过创新机制、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建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力推进生物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工作。
一、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实施价值
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是通过教师培养制度创新,构建一种企业技术人员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到企业顶岗担任“工程师”从事与专业相应的生产过程管理的双向循环流动渠道,实现校内理论和实践教学与企业技术应用同步发展[2]。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为满足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导向,通过共享人才,激发人才活力,高效利用人才资源,为实现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智库支持。高校教师有机会与企业的研发团队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将自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结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又为企业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帮助其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具体问题,实现校企双赢[3]。通过与企业交流合作,能够更加明晰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可依据该需求科学地制定学校、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只有综合企业、学生和学校三者交叉点,针对不同岗位需要和学生的就业意愿,设计学生的知识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才能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实现受益面更广、更人性化的校企合作[4]。对于加强校企合作和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聘请企业技术工匠,将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等品质传递进校园,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态度[5],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现实困境
受当前考核、评定政策影响,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时间放在科研上。另外,参与校企交流合作,工作量的增大同样会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方面的积极性。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途径及平台,导致从事工科教育的教师也无法实际地接触工程,进而无法提升工程教育能力。兼职教师与企业多是角度单一的小范围合作模式,工作范围窄,多数校企合作只是单纯地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较少涉及技术与项目合作、师资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深层次的交流、融合。企业兼职教师由于兼职动机与本职工作冲突,受考核体系约束等原因导致工作机制不畅通,造成兼职教师资源不充足、工作不深入等情况[6]。
三、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优势分析
(一)学科发展的地域优势
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借助地方经济区位优势,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以粮食生产后的转化与加工、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生物转化与利用为核心,着重培养掌握生物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具备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并服务于粮食丰产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力争为我省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转变,逐步实现“六大中心”建设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学科建设的成果与经验
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基于“绍骙试验班”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先后在我校农学、园林、牧医等6个专业进行推广。2016年以来,“农业基础学科与优势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7],“高等农业院校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农业院校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了典范。由生命科学学院牵头,发挥地缘优势,现与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河南双汇企业集团、河南莲花味精企业集团、河南金星啤酒集团等近20家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毕业实习及就业;聘请了合作企业的5位总工程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并邀请了一些企业的技术骨干为学生做报告,参加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等,这些教育力量正逐渐向本科生教学渗透。同时,有8位教师正在与企业展开不同形式的科技合作,为高校教师和行业人员的双向流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三级双向交流体系实施路径
根据新工科建设理念,结合生物工程专业认证的具体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走出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现实困境,研究探讨“一个平台、双向交流、三方评价、四重保障”校企人才交流体系,探索“三级”双向交流模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赢。
(一)搭建产学研合作工程实践平台
新工科背景下,企业和学校双方应持续完善合作协同机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内涵。选择行业内实力强且契合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定位的企业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工科产学研合作工程实践平台。以该平台为依托,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实现高校教师有效、深入地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通过双向交流、互动模式,使专兼职教师合作共赢。校企双方还可以合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从而使实现全方位、多领域的双向交流,倾听企业生产难题,了解企业发展瓶颈,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构建起双方多元化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组建“三级”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学院聘任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和行业人员担任负责人,组建实践教学团队,定点联系企业,进行双向交流和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得到锻炼。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包括学校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和行业人员(教授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分工协作,分别负责3个不同层次的交流任务与内容。具体操作如下:教授组织团队进行企业调研,负责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与咨询,协调解决双向交流中的问题,组织对生产中的重大难题进行协同攻关;教授级工程师承担如导论、发展等与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副教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负责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高级工程师承担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讲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负责发现反馈企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工程师承担生物工程专业认识与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
(三)开展“三级双向”交流形式
首先,推动实践教学团队与企业密切合作。教学团队每年需有累积一个月以上时间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加强教科研团队与企业生产、研发部门的联系,共同承担技术研发任务,解决企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升青年教师产教研结合的实践能力。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如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及与行业、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同时,兼职教师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教学研究。最后,每年选派2~3名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顶岗轮训、科研合作。了解企业管理制度及行业标准以规范自身建设,掌握生产中先进的技术、设备,促进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明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激发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服务社会的意识等。
(四)建立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评价机制
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交流人员座谈会,听取各自派驻人员的建议、意见及合理诉求。加强监管与考核,做到工作有目标,考核有指标,杜绝走形式、搞过场。派驻期间,实施每季度定性评价、年终全面考核等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通过学校考核、企业考核和学生评教建立三方评价机制,以保证交流取得实效。
(五)四重保障
1.人才引进政策适当向有工程教育背景的人员倾斜。当前高校人才引进政策主要针对国内外高校博士毕业生及教学科研人员,其关注的重点为主持科研项目及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忽视工程实践技术和经验。在学校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细化工程技术人才引进方案,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设置一定数量的流动岗位和产业教师特设岗位,吸引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及较强工程素质和企业人脉资源的科技人员加盟,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出站人员、企业高层次人员等。引进该层次人员,重点考察其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及职业规划等。要求青年教师到企业、研究所等平台挂职锻炼半年以上,以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聘请技术专家、研发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工程师型教师队伍。制定双向交流激励措施,给积极投身于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教师以充足的时间保障、经费支撑。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在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提升支持度,以激发其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双向交流期间,要保障流动人员薪资水平及晋升机会,且学校和企业应依据其所获得的成果与业绩给予奖励倾斜,以此有效促进双向交流工作落实处、出实效。
2.制定相应管理制度,促进校企人员的双向流动,提高校企合作质量。为了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制定严格的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设立规范的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吸纳高素质、强技能的兼职教师队伍,构建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教学标准及评价体系,规范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完善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系列管理文件,有效激励专业教师轮岗锻炼,参与工科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开放项目、专业竞赛等。
3.为交流教师和企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高校和企业要为双向交流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交流人员指定一对一的联络人员,负责解决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方便企业技术人才指导学生,在课程性质、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教学安排方面给予特殊考虑,借助“互联网+”,尽最大可能方便企业技术人才。
4.多途径筹措资金,保障双向交流的有序进行。为给新工科专业教师培训、合作交流、兼职教师报酬等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通过学院设立专项资金、向学校申请工程专业建设经费、与企业合作申报教学科研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多种途径筹措经费,保障双向交流的有序进行。
结语
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提高新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企业向研发型、技术型方向实现内涵式发展。通过搭建产学研工程实践平台,组建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开展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三级双向交流;建立学校企业和政府、学生三方评价机制;从政策倾斜、制度约束、条件支持和资金配套四个方面保障双向交流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