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民间歌舞保护与传承
——以拉萨慈觉林村“果谐”为例

2023-02-21林川智

河北画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歌舞西藏文化

林川智

(西藏大学 艺术学院)

“果谐”在西藏地区的分布较广。因各个地区的民风民俗的细微差别进而分化出不同种类,如:拉萨“果谐”,山南“果谐”,藏北那曲的“卓果谐”等。慈觉林“果谐”就属于拉萨“果谐”的一种。但无论怎样分化,各种类的“果谐”都是同宗同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展的。“果谐”在城市中的大多数地方也可被称为“锅庄”,两者其实均可理解为一种类型歌舞,主要以音乐风格或地域来区分。一般拉萨、山南、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地区把这种圆圈歌舞称为“果谐”,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区,则称其为“锅庄”,但这两种歌舞都是特色鲜明的集体歌舞形式。

一、慈觉林“果谐”发展背景及其特点

(一)慈觉林村现状

拉萨慈觉林村位于拉萨河南岸的蔡公堂街区,海拔略高于拉萨市主城区达3700米以上,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当地土著村民常住人口有367户、约1200人左右,其余人口均为外来人口。该地区得名于当地著名的“慈觉林寺”,“林”在藏语里有指摄政活佛的府邸的意思,“慈觉”则寓意长寿和吉祥。

(二)慈觉林“果谐”基于西藏歌舞发展中发展

西藏享有“歌舞海洋”的美称,藏族同时也被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常说:“藏族的朋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及过:“劳动改变了人的本身”,藏族的歌舞是在人民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西藏歌舞的起源主要产生于生产劳动。藏族的民间歌舞的起源十分难找到确切的史料记载,大多只能从各种佛经、壁画以及民间传说中去寻找它们的踪影。在有限的文字资料中,笔者通过西藏·地方古志——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所著的《乐论》和《智者入门》中了解到西藏歌舞具体有记录是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左右的时间,在此之前多以岩画记录为主,在慈觉林寺附近的山坳上也有着相同的记载形式。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苯教、藏传佛教、藏王功绩的影响,西藏歌舞选取了最便于全民活动的形式。西藏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少有以技巧难度高的独舞,主要是以群众性的歌舞而流传,力求覆盖面广,男女老少人人都会的程度,这也是西藏歌舞区别于其他民族歌舞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传承方式

西藏歌舞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实践为主,也就是口传身授的形式。例如:西藏人民在藏式土木结构房屋时候的打墙歌等。在《格萨尔王传导读》中有过记录:“《格萨尔王传》尽管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但是在口头传承的文化中没有中断,生命一直延续至今,仍然被活跃在民间的艺人加以传唱,而且还处在篇幅持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当中”。这是在藏文出现以前,西藏文化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慈觉林“果谐”也不例外。慈觉林“果谐”常以藏民们的春耕秋收的劳作中或在新生、成人、新婚等重要人生转折点中的以娱乐方式进行传承。

(四)异同和特色

慈觉林“果谐”与西藏大多“果谐”不同点在于,慈觉林“果谐”更多是以女性为主体,男性的“果谐”不仅缺少数量,更缺精品。女性表演的慈觉林“果谐”会在端庄、优美的舞步上加上手上的复杂动作,而男性更偏向于脚上踢踏舞为主的动作。在此之外,更主要的是男性的舞蹈不会有过多的移动,而是倾向于向脚上的动作与音乐重拍的重合。笔者从采访者口中了解到,相比较山南“果谐”的豪放和大幅度的动作,慈觉林“果谐”就显得更加的端庄和优雅。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歌舞形式中,山南“果谐”的圆圈会跟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大变小,且频率较高。而慈觉林“果谐”在视觉效果中就更为的稳定,这与两者的音乐风格也有着明显的关系。在表演时,歌舞形式中的歌曲均以表演者口头唱曲,几乎不会有音频形式进行伴奏,这是为了方便表演者更能融入到音乐中进行舞蹈动作,更是为了能让观众感受到最纯粹民族音乐的魅力。慈觉林“果谐”的歌词大意多以歌唱释迦牟尼、达赖喇嘛为主,也有部分歌唱慈觉林的风土人情和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二、慈觉林“果谐”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一)传承的人群基数存在流失现象

传统的“果谐”是在农村社区中流传的,慈觉林“果谐”也不例外。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生活,这使得“果谐”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此外,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年轻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越来越小,这进一步加剧了“果谐”传承的难度。其次,“果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但这种方式很容易出错。如果某个环节出了差错,整个舞蹈就会受到影响。此外,“果谐”的传承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学习者不断练习才能掌握。这也使得“果谐”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二)传承方式较为单一

慈觉林“果谐”作为拉萨“果谐”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然而,在传承过程中,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慈觉林“果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持慈觉林“果谐”的原汁原味,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口传身授的方式往往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理论化的总结,使得传承效果不稳定,达不到预期;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参与,导致传承链条出现断裂。

(三)慈觉林“果谐”的传承人和被传承者所面临的问题

随时代发展,慈觉林村慢慢地也从一个只有帐篷环绕的小村庄出现了高楼大厦。现下的城市中,慈觉林“果谐”的传承中已经慢慢缺少了年轻人,大部分都是退休的老人,只有在偶尔的节假日才能看见年轻人的身影在人群中舞蹈。慈觉林“果谐”对于师承关系也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一方面大多是以常规的兴趣爱好为培养目的而进行传承;另一方面是现有的能跳慈觉林“果谐”的民间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的平均年纪已经达到55岁以上,并且少部分患有腿部疾病,没有形成专业性质的师承关系。但几乎所有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前辈,都在“慈觉林村民委员会业余民间艺术团”录有视频资料,以作后续的参考和资料保存。

(四)慈觉林“果谐”的遭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受到现代化影响和推进,慈觉林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速,这给慈觉林“果谐”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年轻村民更愿意接受流行文化,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同时现代化进程也加速了社会变迁,导致一些传统的藏族歌舞在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生存环境。

笔者的二次随访调查了解到,慈觉林“果谐”的传承流失最主要的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西藏藏传佛教的影响,慈觉林的主要文化都有来自宗教性质的背景,在那个时期被视作封建迷信,长期以来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甚至在一段时间被完全禁绝,导致其传承过程中一度有断档的风险。后随着“文革”的结束,村中老年的长者再重新宣讲慈觉林“果谐”的时候就面临着年轻人少之又少的困境,后续的政府虽有对当地文化扶持的政策,但人民的主要劳动力已经开始倾向改革开放的复工复产状态,对慈觉林“果谐”保护仅仅停留在了日常为数不多的娱乐节庆日。

三、慈觉林“果谐”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一)保护传统文化

在慈觉林“果谐”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传统文化的原则。建议通过修缮寺庙建筑、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艺术等方式,全面保护和传承慈觉林“果谐”这一独特的藏族文化。此外,应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的藏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慈觉林“果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创新发展模式

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市场发展趋势,创新慈觉林“果谐”的发展模式是必要的。建议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络直播、视频推广等新的推广方式,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同类景区。此外,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相关企业、村民进行创新,提高慈觉林“果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融合当地特色

在开发慈觉林“果谐”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重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尊重当地民俗习惯,保持当地特色文化不变。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如山川、草原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藏式手工艺品、土特产等,以突出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此外,应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确保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加大宣传力度

要提升慈觉林“果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建议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宣传慈觉林“果谐”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同时,可以利用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开展线上宣传和互动营销。此外,可以组织线下活动,如文化节、民俗风情展、歌舞表演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慈觉林“果谐”文化的魅力。

(五)拓展消费市场

在保持现有旅游市场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潜在的旅游消费市场。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如学生、军人、老年人等,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可以开展跨境合作,吸引国际游客前来体验慈觉林“果谐”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应注重开发旅游衍生品市场,如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纪念品等,以增加旅游收益。总之,慈觉林“果谐”作为藏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应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前提,提升旅游价值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为动力,融合当地特色为亮点,加大宣传力度为支撑,拓展消费市场为方向。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共同推动慈觉林“果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概而言之,在保护和发展慈觉林“果谐”的道路中,既要保留好当地的历史文化,也要用到运用到新兴的传播方式,让慈觉林文化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拓宽当下的思路,形成适合于慈觉林“果谐”自身的文化传播方式。

四、慈觉林“果谐”发展趋势可行性分析

“慈觉林村村民委员会民间业余艺术团”的总负责人,同时也是当地党支部的主任的次央吉接受笔者的采访,她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该艺术团的主要人员组成、功能和日常的运作形式。该艺术团的主要人员为慈觉林村的退休老人组成,为自发性的组建,当地的党支部作为一个平台结合政府的支持形成了“慈觉林村村民委员会民间业余艺术团”,演出的内容主要就是以慈觉林“果谐”为主。2023年六月,由拉萨市城关区文旅局在宗角禄康公园举行了第三届非遗宣传展示暨首届“日光城关”文创设计大赛,“慈觉林村村民委员会民间业余艺术团”便在此次活动中大放异彩,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温巴顿》《噶鲁》《果谐》等歌舞,展示了慈觉林“果谐”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活力,同时受到现场市民一致好评。到今天为止,该艺术团通过民间艺术再现了慈觉林的人文文化,经过艺术团内民间艺人不断的演出也得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关注和支持。这些特属于慈觉林的艺术作品也充分地蕴含了慈觉林历史丰富的文化背景。若长期得到相关单位组织的文化展示类的活动的邀请,也是一个能得到良好的传承的途径。笔者同艺术团负责人次央吉沟通后认为,当地可以形成以自创剧目为主体的文化传承,可尝试邀请具有专业创作能力同时认可和了解慈觉林文化的艺人来进行艺术创作,利用历史、文化背景作为题材,从专业的艺术手法出发,结合当地特有的实景演出场所为平台进行演出。一层层地拓展开来,给观众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又充满现代艺术内涵的艺术作品。在创作基础坚实的情况下,思考出具有灵活叙事方式、坚定的文化立场、高超的艺术表达的作品,给观众带来艺术欣赏途径和视觉冲击感。同时建议可以在当地中小学开展相关文化宣传和实地演出,来吸引感兴趣的中小学生,从而让慈觉林“果谐”的受众人群年轻化,进而进行自发性质的求学、创新等艺术生产方式。例如:可以开展相对应的“果谐”课程,由相关民间艺人进行宣讲,进行实地的授课。利用新兴自媒体等传播方式来宣扬慈觉林“果谐”的特别之处,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有途径感受和了解慈觉林文化。

五、结语

慈觉林“果谐”作为拉萨“果谐”的一种,有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和历史社会背景,是西藏人文文化的特有体现。但现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地发展,慈觉林“果谐”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在笔者深入慈觉林村探索的过程中,由衷地希望慈觉林“果谐”能够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现在的慈觉林“果谐”除了原住且年长的村中长者,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样的歌舞形式。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青年人的参与和精力、时间的投入,以此来保障其传承的人群基数。研究慈觉林“果谐”文化也是记录丰富西藏“果谐”种类的有力实证。

猜你喜欢

歌舞西藏文化
都是西藏的“错”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谁远谁近?
歌舞爷爷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起歌舞吧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