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血性卒中后首次确诊高血压患者的脑小血管病影像特征分析

2023-02-21汪鑫斌楼存诚董浩邱勇刚陈胜冯汉陈狄洪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出血性基底节头颅

汪鑫斌 楼存诚 董浩 邱勇刚 陈胜 冯汉 陈狄洪

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1]。我国出血性卒中年发病率为126.3/10万,其常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约占发病原因的70%~80%,良好的血压管控可以明显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1-2]。但部分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才确诊高血压。既往研究认为,高血压与颅内微小出血灶(cerebral microbleeds,CMBs)、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颅内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等脑小血管病变(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有一定关联[3-4]。但对于确诊前或刚确诊高血压患者的CSVD征象未见报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CSVD征象亦少见报道[5]。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51例出血性卒中后首次确诊高血压患者的头颅MR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表现,旨在探讨CSVD影像特征对高血压的筛查价值及其与脑出血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8月至2021年10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经头颅CT确诊为出血性卒中患者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57.73±11.14)岁。糖尿病5例,冠心病2例,脑梗死10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例。纳入标准:①出血性卒中入院后首次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既往未服用高血压相关药品;②入院后1周内行头颅MRI检查;③患者意识清,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①存在脑挫裂伤史、脑血管畸形、肾功能不全及甲状旁腺疾病史;②MRI图像质量不佳;③存在脑肿瘤、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等患者;④颅内血肿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本研究通过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头颅CT平扫采用联影16排螺旋CT,断层轴位扫描,扫描参数:120 KV,318 MA,层厚4.8 mm。头颅MRI平扫采用SIMENS Aeral 1.5T磁共振,所有患者均行标准T1WI:TE 8 ms,TR 500 ms,层厚5 mm,FOV 230 mm×230 mm;T2WI:TE 99 ms,TR 4,000 ms,层厚5 mm、FOV 230 mm×230 mm;T2Flair:TE 90 ms,TR 8,000 ms,层厚5 mm。SWI序列采用轴位TE 26 ms,TR 37 ms,层厚2 mm,距阵256×256,FOV 230 mm×230 mm,相位图及SWI最小信号强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由计算机后处理重建获得。

1.3 影像评估 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所有影像图像进行盲法阅片,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头颅CT记录颅内血肿的位置,根据体积=长×宽×高/2计算血肿大小[6-7]。头颅MRI多序列平扫观察CSVD影像特征,包括LI、LA和CMBs。LI为直径5~15 mm类圆形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记录LI的位置与数目。LA定义为:T2WI或FLAIR序列侧脑室旁或皮层下散在或融合的高信号。记录LA的Fazekas分级,其分级标准为:Fazekas 0级,脑白质区无高信号病灶;Fazekas 1级,脑白质区点状偏高信号;Fazekas 2级,脑白质区高信号开始融合;Fazekas 3级,脑白质区大片高信号融合[8]。CMBs诊断标准为SWI序列呈直径2~5 mm的圆形或卵圆形低信号区[9]。记录CMBs数目,并分为:轻度(1~3个)、中度(4~10个)、重度(>10个)。根据CMBs脑内分布特点分为5型,Ⅰ型,中央多发型:>1个,病灶分布于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脑干区域;Ⅱ型,中央孤立型:1个,位于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脑干区域;Ⅲ型,外周多发型:>1个,位于脑叶皮层、皮层下;Ⅳ型,外周孤立型:1个,位于脑叶皮层、皮层下;Ⅴ型,散在分布型:>1个,病灶在脑组织内无明显规律分布[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或Spearman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血肿的影像分析 颅内血肿体积为0.62~75.25 mL(见图1A)。出血位置位于基底节-丘脑区41例(右22例,左19例),脑干4例,右颞叶2例,左顶叶、右顶叶、右额叶、左颞叶各1例。

2.2 CSVD的影像分析 40例LI(见图1B),共123个病灶,包括基底节区45个,丘脑32个,脑干17个,小脑11个,半卵圆中心13个,皮层下5个。39例LA(见图1B),Fazekas 0级12例,Fazekas 1级21例,Fazekas 2级9例,Fazekas 3级9例。39例CMBs(见图1C~D),轻度(1~3个)17例,中度(4~10个)10例,重度(>10个)12例;其位置分型I型27例,II-V型分别为5例,3例,2例,2例。29例脑血肿周围可见CMBs(见图1C~D),数量为(2.38±1.69)个。

图1 出血性卒中后确诊高血压。A. 头颅CT示右侧颞叶高密度血肿;B. 头颅磁共振T2WI序列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LI,双侧侧脑室旁LA呈Fazekas 3级;C~D. 头颅磁共振SWI序列示双侧基底节、丘脑、脑干区域多发CMBs,右侧颞叶血肿周围至少2枚CMBs

2.3 各影像特征相关性分析 脑血肿体积与CMBs数目、LI数目、LA的Fazekas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CMBs数目与LI数目呈正相关(r=0.25,P=0.001),见图2。CMBs数目与LA的Fazekas分级呈正相关(r=0.702,P=0.001)。不同Fazekas组的CMBs数目不全相同(H=25.1,P=0.001),其中Fazekas 0级的CMBs数目与Fazekas 2级、3级组的CMBs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1)。见表1。

图2 CMBs数目与LI数目的散点图

表1 不同程度白质疏松的CMBs数目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血性卒中后首次诊断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CSVD,包括CMBs、LI、LA。CMBs与LI多位于基底节、丘脑、半卵圆中心、脑干区域。CMBs数目与LI数目、脑白质Fazekas分级存在正相关;Fazekas 0级的CMBs数目少于Fazekas 2级组与3级组。表明脑深部出现严重程度相仿的LI、CMBs、LA的影像表现,有助于前期高血压的筛查。同时29例血肿周围可见数量不等CMBs,提示CMBs聚集区有一定的脑出血风险。

临床上部分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才发现高血压的存在。作者认为存在以下原因:①高血压起病缓慢,约20%患者无症状;②患者体检意识不够,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低下;③自测血压不规范,未就诊行规范的诊室血压检查;④部分为隐匿性或反勺型高血压,常规血压检测难以发现,需24 h动态血压监测确诊[11]。作者通过分析该类患者CSVD影像特征以寻找高血压存在的征象。

CSVD指颅内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病变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影像、临床综合征。其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CMBs、LA、LI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磁共振T1WI和T2WI序列对LI敏感;T2WI和FLAIR序列对LA敏感;头颅SWI序列能清晰显示CMBs。因此本研究通过多序列头颅MRI分析CSVD征象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发现,首次确诊高血压患者的颅内存在多发CMBs,这与既往高血压头颅SWI研究报道一致[12]。其病理机制为长期高血压引起颅内深部小血管纤维素玻璃样变性,致使其破裂或渗漏引起周围含铁血黄素的沉着。高血压所致的CMBs多分布于基底节区、丘脑、半卵圆中心、脑干区域;脑淀粉样血管病CMBs多分布于外周皮层下。本研究CBMs中央分布型(I型)占69%,外周分布型(III型)占7.7%,符合高血压的位置特征。CORDONNIER等[13]在一项荟萃分析中发现60%非创伤脑出血患者中存在CMBs。杨昂等[14]认为高血压患者CMBs分布特点与症状性脑出血相关,CMBs较多的区域容易发生脑出血。本研究76%存在CMBs,比例高于Cordonnier等研究,可能与数据量少、存在偏倚有关。56.8%脑血肿周围可见CMBs,与李宝民等[5]报道相符,提示该区域微血管损伤严重,易发生破裂出血。本研究发现CMBs数目与脑白质疏松程度、LI数目均存在相关性。既往研究认为CMBs、LI及LA是高血压作用于脑微血管共同的结果。高血压使血管壁硬化,平滑肌减少,丧失对血流调节功能,引起深部组织缺血继而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及白质髓鞘脱失;而LA与CMBs发展过程中均伴随血脑屏障破坏及炎症进展。因此三者存在一定相关性。

综上所述,颅内深部(基底节区、丘脑、半卵圆中心)多发的CMBs、LI、LA对于高血压有一定的筛查价值;CMBs聚集区有助于脑出血风险的预测。

猜你喜欢

出血性基底节头颅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油菜花
嵇康·绝响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