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以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为例
2023-02-21徐榕霞付雪凌石伟平
徐榕霞 付雪凌 石伟平
(1.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2.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游戏化正在兴起,数字游戏作为学习工具和研究主题,变得越来越重要[1]。借鉴游戏对大脑的奖励方式应用在游戏之外的领域,可令单调、枯燥、乏善可陈、依照既定指令按部就班的行动变得颇具魅力[2]。游戏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改革契机,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变革。游戏化学习关注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其高沉浸、即时反馈和强交互性等特征,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发展认知能力、促进学习参与,以及培养学生21 世纪所需的高阶能力[3]。在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呆板、缺乏有效互动、考核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将游戏化教学方式用于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反复训练和提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
一、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实施游戏化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一)游戏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游戏化教学的概念界定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一是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类型;二是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4]。笔者认为,游戏化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可获取的游戏资源或者将游戏元素设计到学习活动中,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游戏化教学具有趣味性、故事性、情境性等重要特征。在游戏化教学中,学生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角色,面对着不同的挑战,团队合作、关卡挑战、积分勋章等游戏元素都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而能否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建引人入胜的游戏化故事情境是游戏化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游戏化教学通过将学习内容置于一种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中,促使学生能够在认知真实性的游戏情境中获得隐性知识,体验具身认知[5]。
(二)游戏化教学有助于解决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教学问题
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多为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课程,纯理论课程较少,教师授课多停留在理论讲解、演示操作,学生跟随练习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既要讲解原理又要讲操作步骤,教学内容呆板枯燥,缺乏互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缺少理解与思考,一旦走神就无法继续跟上教师的步骤,容易造成知识点的遗忘,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此,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亟需通过游戏化教学发生变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中使用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活动与课程内容建立起深度的联系,从而更新教学内容、创设知识情境、改善评价与互动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会自发地探索学习,即使未跟上教师操作步骤,也能够通过主动学习弥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此外,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合作探究将比传统的小组合作要更有凝聚力,将学习任务镶嵌在具有真实意义的环境中,学生在游戏的情景下能够全身心投入去探索,学习知识变得更加容易,有助于学生提高团队交流和互助能力。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习自然而然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将进一步拉近,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
(一)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心流理论
心流是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正在做的事情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活动当中,人们愿意绞尽脑汁并锲而不舍[6]。心流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游戏化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设计特别是任务的设计时,要把握游戏任务的难易程度,注意与学习者(玩家)的技能水平保持平衡,学习者才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任务不宜太难,否则学习者将会失去继续挑战的勇气继而产生沮丧的情绪;任务不宜太简单,否则学习者将很快失去兴趣,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以外的事物。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心流触发的条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都要有熟悉的把握。
2.自我决定理论
人类天生具有积极性,并且具有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欲望,但是必须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否则这些内部诱因就不会发生和发挥作用[7]。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类能够持续做一件事情的需求分为三类:能力需求、关系需求和自主需求。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奖励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最重要的是将学习内容转化成有趣的游戏活动,增加学生的过程体验,切实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满足自主需求,才能使学习过程长久有效地持续下去;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游戏任务的设计,满足关系需求;另外,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可以通过积分、排行榜和徽章等元素告诉学生表现得如何,学生会因为意外的成就而倍感惊喜,满足能力需求。
3.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是构造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之上的一个概念,在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指导或提示,随着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干练,成人的指导越来越少,儿童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支架式教学给游戏化设计带来的灵感是:在多个关卡的设计中,虽然难度不断提升,但是在前期提供的各种道具和教师的帮助下,玩家积攒了大量经验,穿越层层关卡达成最终目标。因此,在游戏化教学设计当中,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从易到难,给予学生挑战的乐趣,并且根据需求提供操作演示、团队互助、任务提示等帮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二)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具体剖析游戏化教学分析、游戏化教学设计和游戏化教学实施,可以构建出适合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教学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如图1 所示。游戏化教学分析主要分为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两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游戏化教学设计则由游戏化情境构建、游戏化教学过程设计、游戏化教学资源准备和教学评价设计构成。其中,游戏化情境构建又分为游戏化故事情节和游戏化活动环节设计两个步骤,游戏化教学过程设计则进一步将活动环节中的每一个游戏活动进行具体设计;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技术资源和学习资源。游戏化教学实施从导入游戏化情境开始,教师要先进行规则讲解和任务引导,接着观察并指导学生进行游戏任务,注意过程把控和过程性评价的记录,最后进行评价总结,颁发奖励。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观察以及问卷等形式,鉴定最终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若达到预期目标,则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若未达到预期目标,则需修正教学模式进行新一轮的研究。
图1 游戏化教学模式图
三、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游戏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游戏化教学分析策略
1.学习者(玩家)特征分析
进行游戏化学习的主体就是学生,中职学生是正处于15~17 岁左右的青春期少年。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存在厌学情绪高、对游戏着迷等问题。而除去学生的角色,在游戏化学习活动当中,学生这个角色同时也是游戏玩家,但是教师对玩家的特点缺少了解。游戏设计中,游戏设计者会对玩家类型进行分类,分析他们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游戏来留住玩家。因此,为设计游戏化活动,教师需要对游戏的参与者玩家身份有一定的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将学生组成互补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竞争,享受团队奋斗的快感;对于富于挑战的学生,要加大任务难度,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挑战的乐趣,但是对于保守型的学生,游戏难度并不能设置得太高,要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把握住游戏的难度;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加入奖励机制,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等。
通过对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玩家身份进行调研,发现班级学生对于团队网络游戏最为热衷,主要形式有5 人组队进行游戏。团队游戏中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共同努力,学生期待得到队友的认可,渴望战胜对手,得到段位升级等。基于这些了解,教师可以将团队、分工、积分、关卡和奖励等游戏元素融入学习活动进行游戏化教学设计。
综上内容,教师要根据这个时期的学生特点和不同类型的游戏玩家心理,构建合适的游戏化情境,添加合适的游戏元素,进行游戏化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特点和基础能力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游戏任务以及游戏机制设计,这些都将直接决定游戏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分析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设计思考。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纯理论知识较少,多为操作性知识。在进行游戏化设计时,理论性知识可运用的游戏形式如抢答、竞赛小测试等,游戏任务一般不会贯穿课堂过程,作为课堂点缀较多;操作性知识则可以根据操作任务设计成贯穿课堂的游戏任务,例如闯关模式、问题探究等,在难度上层层递进。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进行游戏化设计,整堂课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游戏活动中度过,游戏化可以贯穿课堂,也可以作为课堂点缀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因此,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添加多种游戏元素进行游戏化教学设计,点缀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明确教学目标
传统的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技能、情感。“在这个目标分类理论中,认知与技能是完全割裂开来的,技能只限于动作技能,但在职业情境中认知技能是无法与动作技能完全区分开来的,有时甚至不能区分。情感目标虽然在内容上比较容易与其他两大领域相区分,但若单独表述,往往也会使它缺乏具体依托,以至内容空洞。”[8]因此,在职业教育情境中,撰写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将之分割成三大领域,把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只是作为对目标进行研究的思考框架,而在表述上则可把各种学习结果要素综合起来进行表述[9]。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游戏化教学设计首先应遵循职业教育情境的教学目标撰写方式,在此基础上应确立 “能够全身心投入课堂自主获取知识”“能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够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增强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增强主动学习意愿”等素质目标,而这些目标正是游戏化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所能更好达成的。
(二)游戏化教学设计策略
游戏化教学设计,首先要设计游戏故事情节,在设计好的故事情节下,确定展开教学的游戏化活动环节;其次是游戏化教学过程设计,即对确定的每个活动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再次是准备必要的游戏化教学资源;最后是游戏化教学评价的设计。在游戏化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传统的学习活动和游戏元素进行整合。在进行游戏化设计之前,有必要对游戏元素以及学习活动进行分析。
1.相关要素分析
(1)游戏元素。游戏元素是游戏化的关键,在进行任何游戏化设计的时候都需要将游戏元素结合进去,游戏元素的集合就像是一个工具箱,游戏化设计时就需要针对性地从中挑选合适的工具即游戏元素来使用。对工具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类,即按照游戏化教学设计需求对游戏元素进行整理分类是极其必要的。李月琳、何鹏飞将游戏元素按元素/组件、规则/机制、体验/情感进行分类,挑选出5 类20 种游戏元素,具体如表1 所示。充分熟悉各种游戏元素,准备游戏活动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加入适合的游戏元素。其中,积分(Point)、徽章(Badge)和排行榜(Leaderboard)是最为常用的几种游戏化元素,简称为PBL[10],是游戏化管理的起点。
表1 20 种元素/组件类游戏元素[11]
(2)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教师首先要分析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类型,继而在游戏化教学设计中将游戏元素整合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活动类型丰富,包括讲授、操作、模拟、讨论、辩论、写作、浏览、阅读、计算、实验、探究、归纳演绎、推理运算、合作学习、制作概念图表、评价、反思、户外访问等[12]。在反复的教学训练后,教师对所教课程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类型能够达到完全熟悉的程度,那么教师就能够在多种学习活动类型中进行快速地选择、重组,并且灵活地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中[13]。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教师需要不断收集自己所在领域的学习活动类型,在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中包含的学习活动主要含有讲授、演示、操练、跟随操作和合作学习等,熟悉每种活动类型展开需要的教育技术条件支持,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游戏元素和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教学设计。
2.构建游戏化情境
(1)设计游戏故事情节。通过将学习内容置于逼近现实世界或真实问题的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能够在认知真实性的游戏情境中获得隐性知识,增强学习体验。首先,教师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喜好。教师在设计游戏故事情节时需把握当前学生喜好和流行的游戏活动,符合中职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不能太幼稚也不能太高深,需要教师多方面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其次,游戏化故事情节要确保能够将学习任务融入其中。故事情节可以是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将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按逻辑顺序连接起来,将学习任务融入真实的工作情境当中,例如“网页制作课程”可以模仿网页设计工作室竞标网页制作项目的真实工作情境,不仅可以带领学生提前感受真实的工作情境,还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游戏情节,获得沉浸式体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可以结合已有的游戏情节,将学习任务整合到游戏情节当中,例如“平面图像处理技术”课程中矢量图形绘制教学内容可选择“愤怒的小鸟”游戏情节,进行对抗合作以及闯关等游戏情节设计,并将闯关任务设置为绘制游戏相关角色,可以使学习任务更好地与游戏情节相结合。综上,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整理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寻找或者创设出能够整合当前教学内容的游戏情节,明确学生扮演的玩家角色,确保能够将学习任务整合到游戏情境当中,从而创设有趣的游戏化故事情境。
(2)设计游戏化活动环节。确定游戏故事情节之后,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转化为游戏任务。首先,分析教学内容,思考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在厘清教学内容并设计学习任务时,思考每个任务中传统教学设计当中包含的学习活动类型,例如教师讲授、操作和学生讨论等这些典型的学习活动,同时思考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是否可以用游戏化教学改善。其次,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在已经创设的游戏化故事情节下,将游戏元素有效结合到学习任务当中,打造出有趣的游戏任务。例如在创设的“愤怒的小鸟”故事情节下,教师操作演示和学生模仿的传统学习活动可以加入如竞赛、积分、奖励和闯关等游戏元素,则可以设计为小猪和小鸟双方团队对抗,将学习任务按照难度的递进设置到层层关卡中,积分和奖励元素可以自然的结合到关卡当中,打造出关卡、对决等游戏任务;最后,在主要游戏任务基础上,按照游戏故事逻辑完善游戏环节,例如在关卡、对决等游戏任务基础上,加入游戏组队、新手指南等衔接环节,确保游戏活动按照逻辑循序完整地连接起来。综上分析,创设游戏化故事情节,确定游戏化活动环节的具体流程如图2 所示。
图2 游戏化情境构建流程
3.设计游戏化教学过程
游戏化教学过程由具体的游戏活动组成,在确定游戏活动环节之后,对每个活动环节进行具体的游戏化设计是最关键的步骤。将每一个活动环节具体设计,要明确每一个游戏活动环节的具体情节、目标、规则、结果、完成时间,以及明确所使用的游戏元素。游戏化活动的时间会比传统教学更加紧张,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合理分配时间,不能本末倒置,合理安排活动展开的节奏;合理设置每个活动的游戏规则,规范游戏活动,能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充当裁判员角色,做好监督与管理。此外,游戏化教学设计中需要配合多种教学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同时游戏化教学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以确保游戏活动的完整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完整性指游戏活动要整体设计,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趣味性是指过程要充满乐趣,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且投入其中;层次性指活动的展开要层层递进,从易到难,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帮助直到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任务。
4.准备游戏化教学资源
(1)技术资源。游戏化教学中辅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达到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可以使用相关游戏化故事情节下的主题幻灯片、视频和教育游戏等,学生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师创设的游戏化情境;在游戏化活动设计中若使用了积分和随机抽取等游戏元素,教师还需要准备可以记录过程性评价的平台工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记录师生互动信息。
(2)学习资源。教师前期需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性格与能力水平等因素进行分组,提前安排好学生在教室的位置,确保学生能够进行组内的合作与互补;教师若采用竞争与奖励机制,则需要提前准备好奖品等;课上用到的资源包、分发给学生的任务书、教师提供的“支架”等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5.设计游戏化教学评价
一方面,游戏化设计中使用的积分、排行榜和徽章等游戏元素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也可以作为反馈让教师和学生看到当前学习者的表现,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且作为过程性评价能够反映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过程可视性强,有利于教师全学期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设置好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的比例,确保学生每一个任务都认真对待、积极完成。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具体了解学生在游戏化教学设计中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以及参与度和学习体验如何,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形式,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维度展开设计问题进行调研。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参与度与沉浸度,学习结果可以分为获得感与满意度,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三级指标。
如表2 所示,为了检测学生对游戏化教学的态度与效果,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一级维度进行展开,将学习过程分为参与度、沉浸度,学习结果分为获得感、满意度,一共四个二级维度展开设计具体评价指标。其中,具体指标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例如表2 中课堂所学知识可以替换成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等,以此作为问卷的题目基础。
表2 评价指标设计
(三)游戏化教学实施策略
1.导入游戏情境
完整的教学活动包含课堂导入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利用新颖的话题带入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而游戏化教学实施当中,教师利用创设的游戏情境进行导入,将学生更快带入到游戏的情节当中,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教师可以配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加深学生的沉浸感体验。
2.规则讲解、任务引导
为后续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游戏开始前需要讲解清楚游戏规则,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明确最终要达成的目标,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任务引导就相当于游戏开始前的新手指南,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熟悉和初步掌握游戏活动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即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游戏的开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
3.观察指导、组织把控,注意过程性评价
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需要组织调控好课堂,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给予学生必要的任务指导,促进团队的合作与分工等,直到游戏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师需要注意记录游戏的过程性评价例如积分、徽章等的累计,而教师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进行的点评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操作的优化,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
4.评价总结,颁发奖励
游戏任务完成后,学生应同时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教师最后进行总结点评,对游戏获胜方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性的,如文具等小奖品,也可以是免除一次值日等类似奖励,亦或是将积分累计至期末进行奖励,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教学精力,因此在进行游戏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小范围的游戏活动点缀课堂,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在熟练运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后,进行贯穿课堂的大型游戏化教学设计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而教师需要进行公开课、示范课授课时,游戏化教学设计则会带来非常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