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综合实训混合模式重构
2023-02-21周怀谷白霞祖
周怀谷 白霞祖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60)
2022 年2 月,教育部发文推动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即职业教育决策大脑系统和决策支持中心、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中心,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现代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调整,必然要求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教育模式颠覆性重构。作为职业院校商科专业竞争性人才培养的“新阵地”和“角力场”,对商业企业或门店运营能力强调数字化整合要求,高度关注“人、货、场”多维度运营能力,继而延伸到现代运营能力、线下线上融合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顾客体验与服务能力等成为新零售连锁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1]。作为职业院校传统市场营销专业和新兴电子商务、物流专业的重要就业渠道,在“人工智能+新零售”背景下,如何根据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核心教学的要求,力求转型培养符合现代商业企业需求,具备执行力、胜任力、整合力、学习力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一、传统商科实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面临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人才的需求,从“新零售”发展角度出发,改变普通高等院校商科教育教学传统的知识单向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应用能力。同时,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设计虚拟仿真业务流程与实操设备装置进行虚实并行的交互式训练,力求学生通过大量训练不断地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完善学生的设备实际操作经验[2],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现实中电子商务运营、网络直播与营销、商务智能与数据分析等业务发展较快,实训与现实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职业院校传统实训教学过程中“实”的问题
1.校企协同培养衔接不紧密
职业院校现有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上世纪工业化学科分类模式,单纯依赖原有普通高校商科学科教育教学模板脱模复刻,学科理论体系本身已与现代互联网4.0 时代需求严重脱节,而实训实践模式陈旧繁冗,大多集中于训练学生掌握某些学科理论对应的碎片技能和基础技能,同时这部分实践训练又受到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的制约和人员、资金等软件因素的影响[3],虽带有一定的实操性,但呈现碎片化模块配套,系统化实用性不畅,与现代互联网企业所需的实际技能需求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2.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看似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兼顾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利益,利益联动、协同一体,但实则由于牵涉多方利益主体,所以对其评价不能局限于只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该是对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其次,由于关联企业覆盖面广泛,企业与企业之间需求迥异,难以实现培养过程“一企一案”,存在职业院校专业培养体系与企业真实市场需求不一致的突出问题;最后,现行的职业教育实训评价系统基本基于上世纪机器大工业模式下开发的,体系构成与当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匹配度相差甚远,且指标来源单一、操作过程粗放,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转型理念和“职业教育4.0”时代变革要求严重剥离。
(二)职业院校传统实训教学过程中“虚”的问题
1.重资产设备运行,“虚拟”短板不经济
职业院校采用大批量、成系统地采购实训教学设备,由此带来的资金投入源源不绝,加之实训教学设备系统皆为多模块化组件构建而成,一个模块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设备比比皆是,且同一家供应商提供的模块之间内部兼容,对于其他竞争厂商同类产品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堑壕沟”,对此学校有苦难言;此外,为满足学生实训教学需要,必须大规模、全覆盖式地建设实训实践基地[4],这无疑带来学校“蛋糕式”的外延式发展,短期内加速扩摊子、上规模,资金需求消耗量惊人,但投资巨大建成的实训实践基地却经常处于停摆状态,社会价值转化率低下。
2.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虚浮”升级不重质
首先,职业院校专职专任教师主要来自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多接受系统的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完备,但对WEB3.0 模式普遍实践经验不足,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交叉学科处于“相逢不相识”的境地;其次,大部分教师互联网商业企业工作经验几乎为零,虽然有相关实践基地挂职锻炼的经历,但大多时间仓促、流于形式,获得的实践经验极其有限,教学过程中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最后,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向“新零售”业态转型的过程迭代中,职业院校教师大多对新业态、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能源带来的线下物流、服务体验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智能化、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不熟悉甚至根本不了解,存在“一看就会、一干就废”的突出矛盾。
二、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综合实训混合模式探究
通过分析现有传统商科实训现状和存在问题之后,结合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务学院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建设需要,从“虚”和“实”两个维度,通过物理层面打造实体化综合实训平台,实现线下实际操作演练技能融合赋能,信息层面构建数字孪生综合实训体,满足线上数据建模深度学习加持,重构基于“数字孪生+新零售”理念、“线上+线下”生态闭环网络,集生产性与服务业属性于一体的“新商科”混合式教学综合模拟实训平台[5]。如图1 所示。
图1 “数字孪生+新零售”混合式教学实训框架
(一)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2003 年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迈克尔·格里弗斯(Michael Grieves)教授提出,早期命名为“信息镜像模型”(Information Mirroring Model),逐步演化为今天的“数字孪生”概念,即物理世界每一个实体或系统在现实应用场景中映射出一个相对呼应的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物理实体的各类数据实时交集到数字孪生体中,同时数字孪生体会依据历史数据精确交融建模,运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通过卷积神经网络、交感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等人工神经网络自主进行深度学习,准确预测判断物理实体的全生命周期继而反馈于实体[6],协同交互实现物理实体的全生命周期节点预测和自我更新迭代演进。
(二)数字孪生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实训理论教学方面
数字孪生技术运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AIoT-cp 物联平台以及三维可视化模型,将职业院校学生不感兴趣的文字以数字可视化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教师教授电商物流货运仓储系统时,不只是围绕着书本理论讲述知识,也不是对着模拟沙盘让学生单向观看,而是直接展示一个“点、线、面”构建的三维立体集成国际货物转运码头的数字孪生体,并融合各类变化因素,诸如季节、天气温度、淡旺季、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汇率调整、货物调用记录以及仓储转运轨迹等元素。
数字孪生可视化教学模式使得职业教育学生感受沉浸式学习的魅力,有望实现克服原有理论学习的藩篱桎梏,建立学习自信度、增强学习使命性、提升学习获得感,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习体验感,又能促进产教融合,加速迭代人才培养进程[7]。
2.实训操作教学方面
基于DTM 数字孪生模型,结合流式数据追踪、GCL 技术等,打造出数据实时交换、场景融合交互、结构完整兼容、体系并行运维、结果即时反馈的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综合实训系统——模组化IDT 实战演练系统。模组化IDT 深度融合智能电商、数字营销、智慧物流、数智财务等岗位特色,配置四大岗位工种模块、涵盖一站式商业综合服务全流程、模拟仿真数据商业营销场景、数字商业博弈环境,形成实践、竞赛、考评一体化全流程的实战操作系统。此外,通过将数字孪生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IT 科技结合,力求将教学所涉及的所有虚拟现实因素互相链接映射,并通过深度学习、大数据运算和前瞻建模决策实现全生命周期节点管理[8],打造虚实结合的综合实训闭环生态体系。
三、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综合实训混合教学平台
“新零售”背景下,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校园综合实训混合教学平台,以满足实训教学和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构建“产地直供+直播电商+物流配送+数据核算”的“新商科”综合实训平台,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采用产地直供的“前店后配中控”模式,面向市场开展电商直播营销和商务物流配送[9],并通过深度学习数据分析进行电商运营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具体设计思路如图2 所示。
图2 “数字孪生+新零售”理念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混合式教学综合模拟实训平台
其一,商品供应链部分。依托校企合作框架实现商品产地直供,由学生供应链组织签约本地特色农产品,实现供应链整合优化,降低商品转置成本,不断提升营销核心竞争力[10]。
其二,电商运维部分。包括前端选品采购、中端直播带货、后端物流运维等,交由电子商务专业进行对口管理,负责开展采买、定价、促销等一系列营销活动。
其三,物流融通部分。组建物流配送中心,由物流专业学生组织管理,采购的货物交由配送中心统一管理,并由智能订单系统派单配送。
其四,财务数控部分。由会计专业学生组成财务数控中心核算各项业务,构建虚拟网络组织形式,并结合数字孪生反馈机制建立模型,开展商品选品、精准营销、销售预测等业务。
四、“新零售”商科教育综合实训创新策略
教育部于2021 年9 月印发《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指南》,切实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深度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目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校内外实训存在的不足,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所有教学工具、仪器设备、材料模具等生成数字孪生体,数据参数和物理实体参数逐一调试衔接,实现全周期运行对接。学生在数字孪生体上进行反复实操,操作生成的即时数据回传到数字孪生体中,孪生体则会及时反馈结论,预测下一轮产品生命周期的模拟建模。由此学生不仅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操作带来的不同结果,还可以根据结果调整参数、修正方案,以期得到最优决策方案,不断降低学生创新创业的试错成本,最大程度地强化学生创新风险意识,从容应对创业“近视症”问题,着力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一)创新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实范”
1.解构产教融合模式,拓展综合实训效能
第一,从现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融合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产业政策战略目标,适配“新零售”背景下数字商业新理念、新维度、新业态、新技术、新金融和新能源需求,职业教育“新商科”必须从现代产业体系迭代升级需求侧改革,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利用“数字孪生”系统集成重新解构原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不断兼容传统商业思维,锻造“全生命周期”综合实训新范式。第二,职业教育“新商科”必须从教育教学供给侧发力,以云制造、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电子商务等网络协同制造模式重塑商业价值链体系,不断拓展“数字孪生”实虚并行的“新零售”综合实训混合虚拟仿真场景化,进一步推动校企智创共同体建设,将数智人才需求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深度融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数字人才培育,着力挖掘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11],缔造“新商科”教育教学综合实训效能新“实范”。
2.完善实训评价指标,建设“数智”实训体系
一是深耕专业设置,紧扣数字产业与“新零售”业态。从数字产业价值链来看,上游产业链中的数字战略开发、产品创意开发、高端市场延拓、文化开发研究岗位需求急剧增长,中游产业链中的粗放制造加工、材料供应运营等岗位将逐步被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替代,中游产业链将出现两极分化:高净值化、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基于大数据服务、IT 技术运维岗位增加,但低端产品营销及售后服务岗位剧降[12]。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数智经济新职业,力促职业教育对标构建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综合实训评价体系。
二是细化考核指标,紧扣数字经济与“新零售”需求。从数智企业供需层分析,在深刻领会职业教育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职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通过“学什么”“哪里学”“怎么学”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实训创新示范引领——不断完善实训评价指标,使实训内容标准化、实训过程数字化、实训结果精准化。
(二)扭转综合实训教学过程“虚设”
1.轻资产模式创新,综合实训“虚实”并进
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综合实训平台由“重”转“轻”的资产管理模式转型过程中,诸如“数字孪生”技术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在寻求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内容的突破中,职业院校率先在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牵引带动下,主动选择、靠前站位,系统加速综合实训基地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完成实训管理信息系统改造升级,通过全数据搜集、规模性整合其所管理的各数据要素,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不断优化实训流程、降低实训成本,实现数字经济时代学生、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2.教师培养迭代,综合能力“交叉”并行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的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校园综合实训混合教学平台,通过纷繁复杂的事件现象透析“新零售”模式下的数理逻辑,将以往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微观黑箱”类知识留白,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以“全生命周期”衍生裂变过程可视化方式呈现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这对于绝大多数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紧跟信息技术革命步伐、提升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击破产教融合技术壁垒,无疑是“大道至简”的福音红利。
在新时代,职业院校必须肩负起促进全社会建立就业创业思维,建设数字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和时代担当,对接国家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产业政策,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数智教学与素质教育匹配的培养模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建立健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