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CI 期刊的职业教育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2023-02-21柳超和震
柳超 和震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长期以来,我们高度关注国外的职业教育制度,积极学习、借鉴并本土化应用以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虽然制度的借鉴有利于缓解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燃眉之急”,但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才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之策。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SSCI 数据库中与职业教育领域相关的8 种期刊近十年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期望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先生开发并授权开放使用的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 Ⅴ。CiteSpace 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的多元、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软件[1],可以探测某一学科或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演进历程。该工具的主要功能是对作者合作网络(Author)、机构合作网络(Institution)、国家合作网络(Country)、关键词共现网络(Keyword)、文献共被引(Reference)与作者共被引(Cited Author)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本文利用CiteSpace 对国外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关键词、文献共被引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与分析,以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状况。
基于这一研究目的,对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进行查询,选择8种与职业教育相关且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国际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英国)、《职业发展季刊》(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美国)、《职业发展杂志》(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美国)、《国际教育与职业指导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荷兰)、《科学和技术教育研究》(Research in Science &Technological Education,英国)、《继续教育研究》(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英国)、《技术教育学与教育》(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英国)和《职业与学习》(Vocations and Learning,荷兰)。
(二)研究方法
在CiteSpace 中对参数进行设置。将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1,时间跨度设置为2010 年1月至2020 年12 月,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为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s)、参考文献(Reference)等,其他操作选项保持默认值,暂不进行任何修改。
二、分析结果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为探究国外机构和学者对职业教育研究的总体热度与学术兴趣,对上述8 种SSCI 期刊2010—2020年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如图1所示。从统计结果上来看,2010—2018 年论文数量略有波动,大体趋势为逐步上升,但上升幅度并不明显,直至2019 和2010 年论文数量大幅提高。
图1 8 种SSCI 期刊年度发文量
(二)论文期刊分布分析
对上述8 种SSCI 期刊的所属国别、影响因子(IF)、文献数量和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8 种SSCI 期刊文献数量
统计发现,《国际职业发展》 的影响因子为2.32,在8 种期刊中居于首位。《职业发展杂志》的发文量为454 篇,文献量排名第一。这8 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1.1 以上,说明在学术领域内的影响力较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与反映出当前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为进一步探究8 种SSCI 期刊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CiteSpace 进行期刊共被引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其中,《职业发展季刊》、《职业发展杂志》和《国际职业发展》的被引次数最多,说明这3 种期刊是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来源,且影响力较大、论文质量较高。
表2 8 种SSCI 期刊共被引信息
(三)国家和地区分布分析
对8 种期刊发表的2680 篇文献的来源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文献共来源于44 个国家和地区,按发文数量排序,得到位列前十的国家分布(见表3)。对分析结果手动聚类,发现不同国家所关注的研究主题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属于聚类0,该聚类的轮廓值为0.634,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为效应(effects)、工作准备(work readiness)和家庭影响(family influence)等。荷兰、德国和比利时属于聚类1,该聚类的轮廓值为0.84,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为作用(role)、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和专业教育项目(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等。英国属于聚类2,该聚类的轮廓值为0.908,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为学校职员(school staff)、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 ognitive career theory)和学校科学课本(school science text)等。瑞典属于聚类3,该聚类轮廓值为0.851,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为工作不安全感(job insecurity)、建构主义学习(constructivist learning)和家庭影响(family influence)等。中国和南非属于聚类4,该聚类轮廓值为0.77,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为职业(career)、生涯目标设定(career goal setting)和发展(develop ment)等。
表3 文献量位列前十的国家
上述聚类的模块值(Modularity)为0.3597,轮廓值(Sihouette)均在0.5 以上。一般认为模块值大于0.3意味着聚类模块显著,轮廓值大于0.5 意味着聚类合理,因此可以认为聚类是可信的。
(四)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根据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有1538 家学术研究机构关注职业教育领域,文献量位列前十的研究机构如表4 所示。
表4 文献量位列前十的机构
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的文献量居于所有学术研究机构之首。国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文献量前五名的学术研究机构如表5 所示,北京师范大学以文献量14 篇居于首位,但其在总体排名中仅为45 位,可见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5 国内文献量位列前十的机构
(五)作者分析
在作为分析对象的所有文献中共有428 位作者,且作者之间只出现了两个较大规模的合作群体(合作者超过7 人),其余作者均在较小的范围内合作或独立发文。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十位作者信息如表6 所示。
表6 文献量位列前十的作者
依据文献计量学著名学者普赖斯(Price)所提出的计算公式[2]:N=0.749其中,N 代表的是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即当作者发文量大于N 时,可以认为该作者位于核心作者行列,nmax代表最高产作者的发文篇数。代入公式后计算得到N≈3.3,即发表论文的数量在4 篇及4 篇以上的作者属于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核心作者行列。经统计,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核心作者共有65 人,共发文388 篇,占该领域内学术期刊论文总量的14.47%,小于总发文量的50%。依据普赖斯定理可知,该领域内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六)文献共被引分析
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可以了解在某一研究领域内共同的知识基础,即哪些文献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上述8 种期刊的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其分析结果如图2 所示。其中被引频次最多的10篇论文的作者如表7 所示。
表7 被引频次位列前十的文献作者
图2 文献共被引图谱
对文献共被引图谱进行手动聚类,发现8 种SSCI 期刊中共出现21 个聚类。选取规模(size)前十的聚类,对各聚类的规模、轮廓值和三种标签词进行汇总,汇总结果如表8 所示。由于各聚类的轮廓值均大于0.5,因此可以认为所有聚类均是可信的。总的来说,10 个主要聚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2010—2020年间被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和热点。高被引文献涉及的主题众多,表明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具有广泛的联系。
表8 文献共被引图谱主要聚类信息
通过对表7 中的作者、发表/出版年份和来源期刊/出版社进行检索和查询可知,Duffy RD 来自佛罗里达大学,他与其他三位作者共同合著论文《工作理论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Working Theory),该文以职业心理学、多元文化心理学、交叉性理论和工作社会学为基础,构建了工作理论心理学(PWT)。这一理论的核心目的是对所有个体的工作经历进行解释,特别是那些濒于贫困或处于贫困之人、遭受歧视和边缘化之人以及在工作过渡中面临困境之人。在PWT中,体面工作(decent work)是其核心变量,作者对体面工作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从确保体面工作的背景预测因素、心理和经济调节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3]。
被引频次排名第二的文献是由Hayes AF 撰写的学术专著《中介,调节与条件过程分析简介》(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该书阐释了中介和调节分析的基础,并且说明了如何利用条件过程分析将中介和调节分析二者进行整合。另外,Hayes 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对直接和间接效应进行了预测和解释,对交互作用进行了探测和可视化并检验了调节性中介因素的问题[4]。该专著被引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它为许多施引论文提供了方法上的基础。
Rudolph CW 与其他两位作者合作在 《职业行为杂志》(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上发表了题为《对适应能力、适应性响应和适应性结果之间关系的元分析》(Career adaptability: A meta-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with measures of adaptivity,adapting responses,and adaptation results)的论文。该文基于职业适应建构模型(Career Construction Model of Adaptation,CCMA)和90 项研究,检验了职业适应能力与适应性、适应性响应、适应性结果和人口统计学之间的协变量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各种职业、工作和主观幸福感,职业适应能力的增量预测效度要高于其他个体特征差异,并且该结论证明了职业适应建构模型(CCMA)[5]。
在被引频次位列前十的文献中,Savickas ML 的论文共有3 篇,其共被引频次分别为19、18 和17,分别发表于2012、2009 和2012 年,篇名分别为《职业适应能力量表:在13 个国家的结构、可靠性和度量当量》(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 Construction,reliability,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生活设计:21 世纪职业建设的范式》(Life designing: A paradigm for career constru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和《生活设计:21 世纪职业干预的范式》(Life Design: A Paradigm for Career Interven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第一篇论文主要阐述了职业适应能力量表(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AAS)的相关内容[6]。第二篇论文鉴于当前职业咨询的国际化趋势,提出了职业介入的生活—设计模型,并指明这种模型与五个前提有关:情境可能性、动态过程、非线性进步、多元化视角和个体化模式。基于这五个前提,研究人员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构造了情境化模式,并且该模式认为个体知识和身份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以及意义是通过交流而共同建构的。自我建构理论和生涯建构理论贯穿于生活—设计模式框架之中[7]。第三篇论文通过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生活—设计模型的关键要素,使这一模式更加明确。作者认为生活设计干预的范式是指通过小故事来构建职业,通过故事重构塑造生活画像,并通过共同构建将职业故事推向新的阶段[8]。
Lent RW 和Brown SD 合作发表题为 《职业自我管理的社会认知模型:对跨人生适应性职业行为的一致观点》(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Self-Management: Toward a Unifying View of Adaptive Career Behavior Across the Life Span)的论文,指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目前包括四个重叠的、细分的模型,旨在了解教育和职业兴趣的发展、选择权、绩效和毅力以及满意度/幸福感四个方面的关系。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强调职业行为的内容(content)方面,但该理论也可能适合研究职业行为的许多过程(process)方面,包括人们如何管理规范性任务以及如何应对职业准备等问题。基于SCCT 模型,作者提出了一种职业自我管理的社会认知模型,并提供了它的适用示例[9]。
Hirschi A 发表的题为《职业适应性,适应能力和适应过程:一项概念和实证研究》(Career adaptivity,adaptability,and adapting: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的论文从概念和经验视角探讨在关注、控制、好奇和自信四个方面职业适应能力的不同运作方式[10]。Sullivan SE 发表的题为《职业理论和研究的进展:批判性评论和未来探索的议程》(Advances in Career Theory and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Exploration)的论文批判性地考察了现代职业的本质以及过去十年中职业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多变的职业框架(the protean and boundaryless career frameworks )、整合框架(integrative frameworks)、混合职业(hybrid careers)和万花筒的职业模式(kaleidoscope career model),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未来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11]。Bakker A B 发表的题为《工作需求—资源模型:最新进展》(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State of the Art)的论文对工作需求—资源(JD-R)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对现有的压力模型(Stress Models)提出了质疑,并将重点放在员工福利的积极和消极指标之上。除此之外,该文还探讨了如何将JD-R 模型应用于广泛的职业之上以及如何提高员工的福利和绩效等[12]。
(七)关键词共现分析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上述8 种SSCI 期刊2010—2020 年发表的2680 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形成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和高频关键词列表(见表9)。由于关键词分布较为分散,为进一步聚焦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主题,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手动聚类,聚类信息如表10所示。聚类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的关注焦点。总的来说,国外职业教育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在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方面,具体包括工作、模式、教育、绩效、职业、职业发展、学生、性别、科技、就业率等;其二,在研究所关注的对象方面,具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青少年、儿童、女性、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研究生教育、学徒、雇主、雇员、成年人、经理、移民、终身学习、STEM 教育等;其三,在职业教育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包括自我效能感、个性、态度、经验、信仰、动机、性别差异、竞争力、心理健康、种族认同、目标定位、创造力、社会化、个体差异等;其四,在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过程方面,具体包括工作场所学习、学徒制、职业指导与职业咨询、教师教育、课程、专业学习、评估与评价、合作学习、自我评价、基于游戏的学习等;其五,在职业心理方面,具体包括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压力、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认同、职业兴趣、职业决定的自我效能感等;其六,在学科领域方面,具体包括职业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七,在基本理论方面,具体包括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人格五因素模型、生涯建构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对心理、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整合,揭示人们形成职业兴趣、做出职业选择和获得职业成功的过程;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的自我在其动机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领域内该理论被应用于学习动机培养和职业生涯指导;人格五因素模型将人格分为五种特质,通过研究不同人格特质与特定职业的匹配程度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生涯建构理论由Savickas 提出,该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研究个体是如何选择职业和进行工作的思路,而且为生涯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实践性的过程,它为职业教育的工作场所学习等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表9 出现频次位列前50 的关键词
表10 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信息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其一,在年度发文量方面,2010—2018 年发文数量变化不大,略有小幅波动但大致呈上升趋势,在2019 和2020 年论文发表文献数量大幅提高,这可能与期刊的刊文量增加直接相关,特别是与职业教育、生涯教育、职业指导、职业发展、终身学习等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一定关系。从总的趋势来看,职业教育领域相关的论文数量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关注职业教育的SSCI 期刊较少,据笔者检索,与职业教育关系较大的期刊仅有上述8 种;二是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这在国外职业教育研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职业教育自身也面临着多重身份危机,导致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散落在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之中;三是国外职业教育研究水平和学术水平尚不成熟,并未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学术群体。
其二,在论文期刊分布方面,8 种期刊中《职业教育杂志》的发文量最多,《国际职业发展》的影响因子最大,《职业发展季刊》的被引频次最多,因此可以认为上述三种期刊在国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较大。
其三,在国家和地区分布方面,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发文量排名前三,且美国的发文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其中介中心性也最大,表明美国职业教育研究的跨国合作频繁、国际化水平较高。另外,荷兰、加拿大、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也具有较强的实力。从聚类标签词来看,不同的国家关注不同的研究主题。
其四,在研究机构方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教育学院与悉尼科技大学的文化和社会科学学院的发文量排名前两位,瑞典林雪平大学有专门的机构关注成人教育与全球变化研究,其发文量排名第三。除此之外,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密苏里大学、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和乌德勒支大学、比利时的鲁汶大学、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大学等机构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均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我国的发文机构中,北京师范大学发文量最多,但总排名只在第45位,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国际化程度和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五,在发文作者方面,Jerome Rossier、Peter A Creed、和Andreas Hirschi 发文数量排名前三位。利用普赖斯(Price)定理计算得出国外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这可能与职业教育研究多分散于其他学科领域之中,并且国外众多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也并非职业教育的专门研究者有关。
其六,在文献共被引方面,Savickas ML 三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均较高,而Duffy RD 的《工作理论心理学》被引频次最高。总的来说,国外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中,工作理论心理学(The Psychol ogy of Working Theory)、职业适应建构模型(Career Construction Model of Adaptation)、生活—设计模型(Life-Design Model)、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工作需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以及Hayes AF 提出的研究方法等较为常用,而研究主题包括工作心理学、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咨询与指导、职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模型等。
其七,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面,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的主题多样化;第二,关注的对象多元化;第三,侧重于从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第四,关注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包括教育模式、课程与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师教育等;第五,关注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状况;第六,注重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的运用、完善与发展;第七,从不同学科领域的视角研究职业教育;第八,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多样化。由此可见,国外职业教育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的视角,而是从更为广阔的职业、工作等方面来探讨职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
(二)研究启示
其一,国外职业教育研究对基本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完善非常重视,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人格五因素模型、生涯建构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生涯发展理论、职业兴趣理论等均得到重视和发展,也推动了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步。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更多地着重于现状描述、经验总结、策略探讨和发展规划等,而较少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或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来进一步探讨职业教育发展。因此,在未来的职业教育研究中,应加强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和教育理论的系统构建,通过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来提高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并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理论来开拓职业教育研究的宽度与广度。
其二,国外职业教育研究并非局限于就职业教育而论职业教育。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外的研究人员多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国在职业教育研究中视角相对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而职业教育多学科属性也决定了应该以更广阔的视角对职业教育进行审视。
其三,在研究策略与方法方面,国外职业教育研究更加注重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和混合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职业教育不仅是研究范式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度的关键。近些年,在我国实证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但仍然存在研究过程不规范、数据分析方法浅显等问题[13]。一门学科如果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那么这门学科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必然会受到质疑,其所建构的理论以及提出的种种所谓解决问题的“建议”与“策略”就会成为无意义的“意见表达”[14]。因此,我们应加强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建设,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