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背景下西藏产业生态化转型研究*
——以拉萨市为例

2023-02-20董亚宁吕鹏

西藏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拉萨市绿色生态区位

董亚宁 吕鹏

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https://www.gov.cn/xinwen/2019-01/31/content_5362836.htm?eqid=d3039a190008af1d00000003645c4eec,访问日期:2023年11月9日。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2)《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https://news.cctv.com/2023/07/18/ARTIGDhsZDp3K5im5mhxAG50230718.shtml,访问日期:2023年11月9日。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提出,“青藏高原产业结构和布局应当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特色农牧业、民族特色手工业等区域特色生态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3)《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https://www.rmzxb.com.cn/c/2023-04-26/3336548.shtml,访问日期:2023年11月9日。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符合将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要求。(4)参见旦知草、王丹:《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现实梗阻及突破路径》,《西藏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第207页。2023年11月召开的西藏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方式,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产业体系”。(5)《王君正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高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http://m1.tibet.cn/cn/ecology/202311/t20231107_7516221.html,访问日期:2023年11月9日。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来看,推动雪域高原产业生态化转型,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展现绿色发展新作为的自觉行动,是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提升产业发展新位势的战略举措,是更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增长动力转换的现实需要,是积极抢抓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的主动选择,必将不断开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6)参见徐爱燕、安玉琴:《论构建西藏生态产业体系》,《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15期,第137—138页。

拉萨作为西藏首府,是历史文化“名城”、地方稳定“要城”、雪域高原“净城”、改革开放“新城”。拉萨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底色洁净,当前产业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面临难得机遇,具备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空间。“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深入实施,为拉萨市扩大开放程度、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拓展了发展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拉萨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大动力引擎。国家实施能源绿色低碳战略、国内居民对绿色安全产品的日益重视为拉萨市清洁能源、绿色食饮品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机遇。因此,推进拉萨生产空间绿色发展,率先实现拉萨产业生态化转型,努力形成支撑全区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高地是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西藏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举措。

一、拉萨产业生态化转型理论与发展基础分析

基于产业而言,探讨如何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需统筹考虑资源节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7)参见李星林、罗胤晨、文传浩:《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推进理路及实现路径》,《改革与战略》2020年第2期,第96—97页。区位熵是反映产业集聚程度和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在明晰产业生态化转型分析框架基础上,本部分旨在通过区位熵分析,科学把握西藏及拉萨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以期为挖掘拉萨各区县产业比较优势、推动拉萨产业生态化转型提供支撑。

(一)产业生态化转型理论分析框架

所谓产业生态化是指在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前提下,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和高效原则,对各类相关产业生产制造的全流程进行生态化改造,从而实现生态平衡、经济增长、人民福利水平提升,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协同共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8)参见余东华:《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战略方向和主要路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第129—130页。产业生态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产业生态化的落脚点主要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以产业集群和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将上下游关联产业布局到特定区域范围内,实现企业间设施共享和资源集约循环利用。(9)参见陈洪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逻辑内涵与实现途径》,《生态经济》2018年第10期,第209—213页。基于此,本文提出产业生态化转型“三维”框架: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和生态产业链条体系(见图1)。

图1:产业生态化转型理论框架

生态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的产业基础,也是推动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和生态产业链条体系构建的前提,打造生态产业体系就是依托区域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生态经济,将生态资源变成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切实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在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挥重要作用。产业空间布局体系是产业在空间上的反映,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除要调整产业自身体系构成外,还应当关注生态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重视生态产业空间集聚及其规模效应对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积极意义。因此应充分发挥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制定促进生产要素区域配置合理化、高效化的产业布局政策,优化各类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体系。(10)参见董亚宁、顾芸、杨开忠:《市场一体化、比较优势与产业区位》,《工业技术经济》2020年第3期,第116—124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链发展和产业链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11)《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754903968613722&wfr=spider&for=pc,访问日期:2023年11月9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12)《激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空间》,https://www.gov.cn/xinwen/2019-08/27/content_5424809.htm,访问日期:2023年11月9日。产业链是社会分工形成的一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强调产业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打造生态产业链体系,首先需系统厘清生态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挖掘生态产业链发展的优势基础,剖析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核心链条,打造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有力抓手,夯实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支撑基石,从系统视角构建一揽子综合性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构建生态产业链条体系的目的是把绿色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实现主导产业和附属产业间有效联动,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和创新链、产品链、企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从而有效提升产业效率及其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

(二)西藏产业发展基础与环境分析

202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2080.2亿元,占全国0.18%;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4.1亿元、757.3亿元和1158.8亿元,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提升。(13)参见陈朴:《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西藏研究》2018年第5期,第84页。1992—202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呈现“波动式上升”的变化趋势(见图2)。从西藏三大产业区位熵来看,1992—2021年西藏第一产业区位熵呈基本下降态势,但均大于1,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处于较高的集聚程度;西藏第二产业区位熵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均小于1,表明西藏第二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处于较低的集聚程度;西藏第三产业区位熵相对较为稳定且均大于1,表明西藏第三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处于较高的集聚程度。总之,西藏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处于较高集聚程度,而第二产业则集聚程度较低。

图2:西藏占全国GDP比重及其三次产业区位熵(1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西藏主要行业区位熵(见图3)来看,1992—2021年西藏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区位熵始终大于1,表明西藏这些行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处于较高集聚程度,其中建筑业集聚程度呈现大幅度提升,而农林牧渔业集聚程度则呈现下降趋势;西藏工业和房地产业区位熵始终小于1,表明西藏工业和房地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处于较低集聚程度;西藏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都在研究期内有所波动,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集聚程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近十年来集聚程度也呈明显下降趋势,而金融业的集聚程度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见,西藏主要行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表现出不同的集聚程度,其中工业集聚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而建筑业集聚程度处于较高水平。

图3:西藏主要行业区位熵(1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拉萨市产业发展基础与环境分析

1.拉萨市总体产业发展状况

2021年拉萨市地区生产总值741.84亿元,占西藏GDP比重的35.6%,其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45亿元、278.08亿元和439.31亿元,与西藏整体产业结构特征相似。1992—2021年拉萨市地区生产总值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1992年的10.04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741.84亿元。从拉萨三大产业区位熵(见图4)来看,1992—2021年拉萨第一产业区位熵较为稳定且均小于1,表明拉萨第一产业与西藏平均水平比处于较低集聚程度;虽然拉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区位熵呈基本下降趋势,但拉萨第二产业与西藏平均水平比基本处于较高集聚程度。

图4:拉萨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三次产业区位熵(1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拉萨市统计年鉴》、拉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相较于全国三大产业的平均集聚程度,拉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区位熵在研究期内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其第一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处于较低集聚程度,而第三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则处于较高集聚程度;拉萨第二产业区位熵在研究期内呈总体上升趋势,且在全国处于较低集聚程度(见图5)。由此可见,拉萨第二产业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集聚程度较低水平,但在西藏范围内处于集聚程度较高水平。

图5:拉萨占全国GDP比重及区位熵(1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拉萨市统计年鉴》、拉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拉萨市各区县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拉萨市下辖3个市辖区和5个县。其中,堆龙德庆区于2015年11月撤县设区,达孜区于2017年7月撤县设区。从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城关区占拉萨市GDP的64.3%,是拉萨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区县,其次是堆龙德庆区,然后由高至低依次是墨竹工卡县、当雄县、达孜区、曲水县、林周县和尼木县,占比介于6%至1%之间。从地区生产总值发展来看,堆龙德庆区的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2018年后,由2013—2017年间占拉萨市GDP不足10%提高至2020年的17.4%。可见,目前拉萨市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来源于城关区和堆龙德庆区。

从拉萨市各区县第一产业区位熵(见表1)来看,2013—2020年城关区第一产业区位熵均小于1,表明城关区第一产业在拉萨集聚程度较低;堆龙德庆区第一产业区位熵由2013—2017年的大于1转为2018—2020年的小于1,表明堆龙德庆县撤县设区后第一产业的集聚程度明显下降;除城关区和堆龙德庆区外,其他区县第一产业区位熵均在研究期内大于2,表明这些区县第一产业在拉萨的集聚程度较高,特别是林周县的第一产业区位熵高达7。林周县以青稞种植为主,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5万亩,稳定青稞种植面积11万亩以上,同时草业发展、牦牛育肥等特色产业优势凸显。

表1: 2013—2020年拉萨市各区县第一产业区位熵(18)数据来源:国研网。

从拉萨市各区县第二产业区位熵(见表2)来看,2013—2020年城关区和林周县第二产业区位熵均小于1,表明城关区和林周县第二产业在拉萨的集聚程度较低;堆龙德庆区、曲水县和墨竹工卡县第二产业区位熵均大于1,表明这些区县第二产业在拉萨的集聚程度较高,其中堆龙德庆区依托拉萨经济开发区和柳梧新区引领工业发展,曲水县境内有曲水雅江工业园,墨竹工卡县金、锑、铬、银、铜等矿产资源丰富;达孜区、当雄县和尼木县第二产业在拉萨的集聚程度近年来有降低趋势。

表2: 2013—2020年拉萨市各区县第二产业区位熵(19)数据来源:国研网。

从拉萨市各区县第三产业区位熵(见表3)来看,2013—2020年城关区第三产业区位熵均大于1,表明城关区第三产业在拉萨的集聚程度较高,近年来以商贸业为主导产业,依托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致力于建设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堆龙德庆区、达孜区、当雄县、曲水县和墨竹工卡县第三产业区位熵均小于1,表明这些区县第三产业在拉萨的集聚程度仍较低,但其集聚程度大都有所提高;林周县和尼木县第三产业区位熵则有所波动,其中林周县第三产业在拉萨的集聚程度呈现出“较低—较高—较低”的波动趋势,尼木县第三产业在拉萨的集聚程度于2019年呈提高趋势。

表3: 2013—2020年拉萨市各区县第三产业区位熵(20)数据来源:国研网。

(四)拉萨市产业生态化转型现实环境分析

从空间经济学分析视角出发,区位熵大于1的产业表明该产业在该区县内集聚水平相对较高,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相较于其他区县而言,更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从而在现有资源禀赋特征与产业发展水平下,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所付出的转型成本更小,获得生态化转型收益更大。由此,结合上文对拉萨各区县三大产业区位熵分析,识别了拉萨各区县比较优势产业(见表4)。城关区第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在产业生态化转型过程中,以“生态文化旅游”等打造生态服务业的产业基础环境良好;堆龙德庆区具有比较优势的是第二产业,为该区向生态物流、生态产业园区等生态工业转型提供了较好产业基础环境;林周县、当雄县和尼木县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有利于其发展生态农业;达孜区、曲水县和墨竹工卡县在本区域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具有较高集聚水平,为其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提供了良好外部产业环境。

表4:拉萨各区县比较优势产业(21)表格来源:笔者根据研究数据绘制。

二、拉萨市高原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总体框架

推动实现拉萨市产业生态化转型,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着力点。相较于一般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拉萨产业生态化转型,就是在现代产业体系中融入具有“低碳循环高效、科创融合集聚”的绿色化、生态化和现代化特征。(22)参见罗胤晨、李颖丽、文传浩:《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内涵厘定、逻辑框架与推进理路》,《南通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第130页。推动拉萨市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其本质要求就在于打造高原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从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和生态产业链条体系三个层面。在发展格局方面,必须围绕中心工作,体现首府担当,推进与周边地区的协调联动和拉萨山南一体化发展,推动构建辐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的“三小时经济圈”,引领全区“一核一圈两带三区”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布局方面,应瞄准一个目标,坚持一张蓝图,构建“一心两翼、南联北通、带动五县三区、辐射特色小城镇”的市域发展格局,完善“一核一环三片多点”的产业总体布局,同时抓准比较优势,夯实产业基础。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资源或人才科技等比较优势,合理确定县域绿色生态产业空间布局,力求做到一县一品,一区一特色。

首先,应推动高原现行产业体系生态化转型。以拉萨“五大产业”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市的六大高原绿色生态产业,即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净土健康产业、生态仓储物流产业、生态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民族手工业、生态绿色矿业。

其次,应推动高原产业空间布局体系生态化转型,重塑首位特色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从总体上看,需构建“一核三片三带多园”的绿色生态产业空间布局(见图6)。具体来讲,“一核”就是依托拉萨中心城区所形成的特色产业发展核心区,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拉萨老城区及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用足用活绿色生态元素,拓展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在堆龙德庆区、柳梧新区建立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物流金融人才支撑体系,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技术升级。依托“三片”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发展片区,打造绿色生态农牧产业发展示范区,主要包括以城关区为中心城市近郊区的城郊都市农业片区、以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流域附近地区为依托的河谷农业片区和以当雄县、林周县北部热振藏布支流部分乡镇、墨竹工卡县北部雪绒藏布支流部分乡镇为依托的高海拔草地畜牧业片区。所谓“三带”是指依托拉萨山南一体化发展经济带(主要是拉萨河经济带)、青藏线铁路(延伸至拉林拉日拉墨铁路)经济带和沿拉林高速等主要交通道路经济带,其目的是拓展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带动拉萨山南经济一体化发展,辐射“三小时经济圈”,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分布于特色产业核心区外围的多个重点特色产业园,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多级增长极,构建高原零碳示范园区,包括空港产业园、达孜工业园、曲水雅江工业园、才纳现代农业示范园、林周鹏博健康产业园、墨竹工卡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尼木现代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等各区县重点特色产业园区。由此,“一核三片三带多园”的绿色生态产业空间布局基本构建成型。

图6:拉萨高原产业空间布局体系生态化转型图

最后,应推动高原产业链条体系生态化转型,整体谋划搭建生态产业链总体框架。辐射全区的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条体系,以生态文明为引领,遵循生态学原理和低碳循环经济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将产业发展与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有机结合,实施前瞻化、在地化、科学化分区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和上下游联动,建成“一核三片三带多园”的生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打造辐射全区的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条体系,形成拉萨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系统(见图7)。(23)参考图片绘制而成。参见王庆松、袁学良、张建等:《生态产业链系统优化设计与评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64页。

图7:拉萨高原产业链体系生态化转型构建总体框架图

在微观层面,拉萨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系统建设总体上包括“特色”产业链条体系、要素供给体系、“距离”、“分割”体系以及“品质”保障体系四个部分。其中,“特色”产业链条体系是核心部分,其他三个体系是基础支撑部分。“特色”产业链条体系旨在打造辐射全区的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要素供给体系旨在为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系统提供生态、人才、土地、资金、数据等生产要素;“距离”、“分割”体系旨在缩短距离、消除分割,为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修桥铺路”;“品质”保障体系旨在提高拉萨的空间品质,着力完善制度政策、提升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科技创新。(24)参见董亚宁、顾芸、王菡:《新发展格局下农产品品牌、流通一体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现代化研究》2023年第1期,第52—53页。

在宏观层面,拉萨市以自身产业发展为主,同时辐射全区、影响全国和邻国,形成区内外、国内外产业联动的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网。第一,以三区五县承载“一核三片三带多园”产业布局,为拉萨高原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开展关键建链、补链、延链和强链项目,集成共享基础设施,协力建成拉萨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系统。第二,拉萨与西藏其他地区存在直接的产业关联,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布局,加强地区间的产业联动,辐射和带动西藏全区经济发展。第三,拉萨将继续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且充分利用对口支援优势。第四,拉萨将以其特色、优势高原绿色生态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和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三、拉萨市推动高原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拉萨市打造高原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应当遵循建构“生态产业体系—空间布局体系—产业链条体系”生态化转型的逻辑框架和基本思路。一方面,应紧紧围绕现行产业基础,推动现行产业体系生态化转型、重塑现行产业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应紧抓生态产业链条打造这一重要抓手,推动拉萨市内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条耦合共生、相辅相成,提升产业联动效率,最终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

(一)推动高原现行产业体系生态化转型

推动高原现行产业体系生态化转型,对守住生态底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拉萨样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需把握好绿色发展理念、展现雪域高原特色、彰显首府拉萨担当三个原则。以拉萨“五大产业”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市的六大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门类体系。

其一,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拉萨丰富的藏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发挥首府城市带动作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实现两大产业的良性融合,对促进西藏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地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25)参见王珊珊、张冰乐、周蓉:《西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分析》,《西藏研究》2020年第3期,第23页。整合旅游文化要素,加强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规划旅游精品路线,打造世界著名的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和藏民族文化体验地。

其二,打造生态净土健康产业,依托“水、土壤、空气、人文环境”四不污染的环境资源优势,以高原有机农牧业为基础,以先进技术改进和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着力开发高原有机健康食品、高原有机生命产品、高原保健药品,不断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自治区高原生物加工产业园区,全力打造“拉萨净土”品牌。

其三,推动仓储物流产业生态化转型,依托拉萨市贡嘎机场、青藏铁路、中尼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109国道、318国道等现有交通通道,围绕未来川藏铁路建设,建设覆盖拉萨全市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和航空物流,形成以“堆龙德庆区—经开区和白定—达孜区”为主要区域,通过城投综合物流园、拉萨西货站、西藏嘉德指挥综合贸易示范园、亨通物流园、专业市场等物流枢纽带动,打造两个生态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柳梧新区、墨竹工卡县等各县区打造6个生态物流配送中心;依托拉萨综合保税区打造面向南亚开放的国际生态物流枢纽,切实提升拉萨市域内物流运输服务效率。

其四,培育生态数字经济产业,依托大数据领域龙头企业、电信企业、电力公司,推动绿色、节能、特色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云、一网、一中心”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支持大数据技术和产品在旅游、医药、电商物流、清洁能源、金融等相关领域应用,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和创新孵化等机制,培育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

其五,推动传统民族手工业向生态民族手工业转型,传承和发扬唐卡、藏纸、藏毯、藏式家具传统制作工艺,重点发展唐卡、藏式家具等民族工艺品,扶持藏毯企业更新现代纺织机械,提高装备绿色化水平;加强设计创新,引入现代时尚元素,开发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型藏式家具。

其六,推动矿业绿色生态化转型,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统筹安排、实施基础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潜力评价、利用现状调查和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等工作;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加快重大地质灾害区和已开采矿区的生态恢复、治理,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二)重塑高原绿色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对各区县发挥比较优势、把握发展机遇、集中扶持方向、增强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主导产业应根据各区县发展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成长潜力、保障力量等方面综合确定。(26)参见董亚宁:《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第1期,第87—90页。通过从全局重塑主导特色的县域绿色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体系,找准拉萨市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空间布局抓手。

结合拉萨各县区比较优势产业分析情况,城关区作为拉萨主城区,整体发展情况相对较好,其第三产业在所有县区中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未来区内净土健康产业应着力于形成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应以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形成带动区域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堆龙德庆区第二产业在拉萨所有县区具有明显相对比较优势,第二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堆龙德庆区应锚定建设成拉萨城市功能综合承载地、全市综合性产业配套服务中心以及数字经济产业承载中心,积极支持布局发展生态仓储物流和数字经济产业。达孜区、曲水县和墨竹工卡县第一、二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达孜区应结合国家政策扶持现实,围绕“一轻二高三新”引进中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及有关部门确定的鼓励类行业,打造绿色新动能产业体系,立足达孜工业园发展以绿色食饮品加工为重点的净土健康产业和民族手工业;曲水县应着力打造引领全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区,曲水县处于拉萨山南一体化发展经济带,宜建设种质资源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类产业,着力打造净土健康产业生态化示范基地;墨竹工卡县金、锑、铬、银、铜等矿产资源丰富,以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为引领,宜提升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绿色优势矿业,充分发挥好一二产业相对优势。林周县、当雄县和尼木县,第一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集聚程度较高,具有相对比较优势,重点围绕第一产业打造生态农业,符合三县发展现实以及生态化转型要求,林周县处于河谷农牧业片区和高海拔草地畜牧业片区,宜发展以青稞增产、牦牛育肥、饲草种植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现代化生产基地,培育符合绿色发展生态环保标准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生产产品,着力打造净土健康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当雄县结合第一产业比较优势在发展净土健康产业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位于青藏线铁路(延伸至拉林拉日拉墨铁路)经济带、沿拉林高速等主要交通道路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做好纳木错、唐滨湖、姆蓝雪山、廓琼岗日冰川、阿热湿地等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发展以高原风光为特色的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尼木县结合当地发展与产业优势,应以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为引领,打造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地,尼木县处于青藏线铁路(延伸至拉林拉日拉墨铁路)经济带,宜支持藏香、藏纸、经版雕刻等传统手工技艺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具有尼木特色的民族手工业。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优化调整与转型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通过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产业园、文化产业园、智慧园区和构建高原零碳示范园区等产业园区为切入点,依托市内各大产业园区的平台“筑巢”,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27)参见孔少华、朱红艳:《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西藏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功能、问题及对策研究》,《西藏研究》2023年第1期,第153页。以平台聚产业,以产业扩规模,以规模强总量。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产业园区,强化各区相对比较产业优势,将产业园打造成提升经济密度的重要引擎,推动落实和不断完善《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面打造符合高原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的产业园区。积极推动现有产业园区智慧化转型与未来智慧化园区打造,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控制、整合各产业园区各个关键环节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物、园区功能系统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提升园区产业联动效率,促进产业朝清洁、高效、低碳和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全力打造辐射全区的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条体系

打造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条,总的原则是:围绕“补短板、夯基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产业链条;立足“育产业、延链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拓宽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条;着眼“壮龙头、扩增量”,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全链条支撑能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聚焦“强园区、促集群”,强化要素配置,引导要素集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总的思路:首先基于有基础、有优势或有潜力的产业,梳理得出拉萨高原产业链,即图8所示净土健康产业链、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链和绿色生态服务业产业链;接着明晰同一产业链的供需链、产品链、价值链、技术链、空间链和企业链,即“六大链条”;最后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明确产业链上中下游关联机构及重点项目。其中,绿色生态服务业产业链主要为净土健康产业链和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链提供商贸、物流、金融、技术、数据、咨询等服务;净土健康产业链可为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链提供原材料、能源,为绿色生态服务业产业链提供文旅资源、数据源;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链则为净土健康产业链和绿色生态服务业产业链提供电力、供暖、供氧等基础性生产条件,同时为净土健康产业链提供设备,为绿色生态服务业产业链提供数据源。

图8:拉萨生态产业链条体系图

在实际工作中,当前重点采取如下措施。1.推行“链长制”。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链长责任制,切实解决产业链发展方向不明晰、价值链环节处于中低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精准招商不够等问题,统筹整条产业链、多条产业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等融合。二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施“九个一”,即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持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一个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一个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2.延伸产业价值链。一是延长产业链的作用,并同步实现价值增值。基于高原农牧业,依托产业园区,联合科研单位,加强肉制品和乳制品深加工,将农业科技孵化与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发展附加值高的休闲、航空、婴幼儿、保健养生等中高端食品研发生产。二是由净土健康产业链带动拉萨产业集群、推动其他产业链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工业和服务业价值,不断做强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链和绿色生态服务业产业链,并辐射、服务西藏全区,进而形成一体化、高附加值的高原绿色生态产业链条体系。3.强化“两区”模式。一是积极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发展片区、各类产业园区及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构筑“链式思维”下“片区+园区”的互联互助机制,不断巩固“两区”成果,进而形成既可借鉴又具特色的“两区”模式。二是在此基础上,以拉萨各类园区为依托,将“两区”模式推广至西藏全区范围,联合带动西藏农牧产业整体发展。4.搭建产业链监测平台。一是利用大数据、开源地图引擎与机器学习等数字技术,精准绘制拉萨乃至西藏全区产业链全景数字地图,梳理产业链的空间布局、发展优势和上下游企业。二是通过产业链监测平台,及时掌握同一产业链的供需链、产品链、价值链、技术链、空间链和企业链,识别评估产业链运行情况;分析不同产业链的发展韧性,对重大风险进行提前预警,精准防控断链风险。三是利用对口援助,对接援助地区产业链地图,快速掌握双方产品、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供需,高效匹配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企业。

猜你喜欢

拉萨市绿色生态区位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拉萨市近54年气温变化特征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