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2-20徐伍达久毛措

西藏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西藏高质量发展

徐伍达 久毛措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释义》,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1年,第250页。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人民日报》2023年3月6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必须”的重要论述是西藏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根本遵循,是构建高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

一、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演进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变迁,解决了千百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新征程。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大致可划分为“稳定发展到休养生息、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长足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

(一)从稳定发展到休养生息

1951—1993年,从西藏和平解放到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前,伴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发展主题以休养生息为主要特征。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西藏工作,要求西藏工委在工作中切实执行“慎重稳进”方针,(3)参见江平:《论慎重稳进方针》,《西藏研究》1988年第1期,第8页。并作出“六年不改”(4)即中央在重新考虑西藏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以后,决定从1956年起至少六年以内,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内,在西藏不进行民主改革。六年过后是否即时进行改革,到那时候依据实际情况再作决定。决定。然而,西藏上层统治集团的一些人企图永远保留封建农奴制,于1959年3月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在平息叛乱的同时,开展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的民主改革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旧的社会制度,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为西藏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随着民主改革的完成,中央人民政府立足西藏实际提出“稳定发展”方针,进行休养生息。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西藏实现与全国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制度保证。

1980年3月,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西藏实际,决定加大援助力度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并在西藏落实一系列发展经济、治穷致富、休养生息的政策。(5)主要内容:最大限度地下放生产经营自主权;免征农牧业税收,取消一切形式的派购任务;废除一切形式的摊派用工,减轻群众负担;提高干部职工、居民必需的供应。1984年3月,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1980年以来的工作,从认识论角度对西藏的特殊情况进行了一次再认识,从西藏实际出发研究进一步放宽经济政策让西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符合西藏实际的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6)参见杨亚波:《座谈会模式:不断推动西藏的改革开放》,《西藏研究》2018年第5期,第30页。援建43个工程项目,形成《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7)提出西藏工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主要任务:大力开发能源,发展交通运输业;进一步放宽政策,促进农牧林业和民族手工业发展;努力办教育事业,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对外开放,对内加强交流;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统战、宗教工作;认真培养民族干部,提高思想、工作水平。中央先后召开的这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西藏工作要尽快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8)参见《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纪录》编辑委员会编:《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纪录·西藏卷(1949—1999)》,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年,第134页。1990年7月,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确保全区社会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9)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一九四九——二〇〇五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16页。该指导思想被称为“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此次会议将稳定局势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将“三个确保”作为做好西藏工作的导向。这一时期西藏的经济建设主要是打基础,将“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综合开发作为发展西藏农牧业、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强以能源、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到1993年,西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速度明显加快,既受来自全国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西藏经济内部运行机制变化的结果,不再保留计划经济模式。在这一长达43年的发展历程中,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51年的1.29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37.4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6.6%,其中1979—1993年年均增长7.7%,但不同年份的增长速度波动较大(见图1)。

图1:1951—2022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0)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西藏统计年鉴(2022)》整理绘制。文中提及的2022年数据均来源于《2022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摘要2023》。

(二)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

1994—2014年,从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到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前,发展主题从“加快发展”演进为“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和广泛深入调查研究,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围绕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进一步明确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落实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这次会议赋予“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新的内涵,将发展经济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确保经济加快发展,确保社会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会议还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中央有关部委和15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确定援建62个重点建设项目。加快西藏发展,最根本的是加快西藏经济发展。据统计,1994年至200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2.4%,改变了长期低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的状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62.9%和93.6%;按照温饱标准,贫困人口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8万人减少到7万多人。(11)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国政府西藏白皮书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2页。

跨越式发展是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分析新世纪初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的一些重大问题,着眼于西藏的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集中力量解决事关西藏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促进西藏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12)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一九四九——二〇〇五年)》,第551页。2010年1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西藏的发展定位,(13)即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中央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延续了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所确定的“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的工作重点(见表1),其中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确保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调整为“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并增加“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对“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工作体系增加新的内容。这一阶段,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37.4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39.74亿元,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1),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高达12.6%。同时,西藏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见图2),1996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型,2014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43.7%,比1993年下降了34.8个百分点,就业结构也从农业转向非农领域。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26.2%,比1993年提高9.7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3年的982元增长到2014年的10730元,年均增长12.1%,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

表1:不同时期西藏工作的重点

图2:1951—2022年西藏三次产业结构

(三)从长足发展到高质量发展

2015年以来,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先后召开,发展主题从“长足发展”演进为“高质量发展”。2015年8月,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实现西藏全面小康与长治久安作出战略部署,为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和路径,(14)《人民日报》社论:《确保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人民日报》2015年8月26日,第4版。要求建成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藏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生态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15)参见郑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形成及其深刻内涵初探》,《中国藏学》2021年第1期,第8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做好西藏工作,关键要抓好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16)《西藏日报》评论员:《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 建设美丽青藏高原——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贺信精神》,《西藏日报》2017年8月21日,第1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四个确保”(17)即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进行重新定位,其中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调整为“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以来,西藏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见图1)。2020年8月,中央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18)《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人民日报》2020年8月30日,第1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总结了新时代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的工作重点(见表1),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这次会议再次将稳定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锚定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见表1),(19)参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西藏日报》2021年12月3日,第1版。进一步明确西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这一阶段,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939.7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132.64亿元,用短短的8年时间实现经济总量从1000亿到2000亿的历史跨越,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7.9%。期间,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2年,城镇化率达到37.4%,比2014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75元,相当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72.3%、91.1%,年均增长12.1%。2020—2022年,全区接待旅游者人数稳定在3000万人次以上,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

西藏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受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发展方式等因素影响,需构建符合西藏特点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从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为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统计内涵和经济内涵。

(一)指标体系

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加快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20)《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第1版。本文构建由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和20个次级指标组成的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见表2),该指标体系侧重于对经济发展过程质量的考察,同时兼顾指标的可行性和数据的可得性。创新发展主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西藏经济发展特征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研发投入强度和受教育程度等次级指标来描述创新发展程度;协调发展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用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21)参见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第6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次级指标来衡量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用财政自给率衡量西藏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绿色发展主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清洁能源接续基地,选取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清洁能源生产比重、单位产出废水和单位产出废气等次级指标衡量经济绿色发展质量;开放发展主要解决内外联动发展问题,西藏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以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提升内联外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选取物流依存度、贸易依存度、市场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等为次级指标;共享发展主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改善和保障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选取居民收入比重、居民收入增长弹性、城乡消费差距和民生性财政支出比重等次级指标衡量经济共享发展质量,反映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西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市场化指数数据库。(22)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数据库(https://cmi.ssap.com.cn)中的分省数据只到2019年。本文通过市场化指数的计算方法得到2020年和2021年的数据。

表2: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二)测度方法

图3:2011—2021年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三)结果评价

本文根据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见表2)。其中,指标体系的总权重为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赋权值分别为0.2172、0.1651、0.1600、0.2789和0.1788。从次级指标的权重来看,对高质量发展影响较大的前五个指标依次是贸易依存度、受教育程度、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和金融发展程度,表明进出口、人力资本、投资、生态文明建设和金融是影响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对高质量发展影响较小的五个指标则依次为单位产出的废水、财政自给率、研发投入强度、需求结构和经济增长率,表明水体污染、财政转移支付、科技创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经济增长对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不显著。

从图3可以看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呈不断增长趋势,从2011年的0.2711提高到2021年的0.5472,指数水平增长了1.02倍,年均增长7.28%。“十三五”期间,指数波动较大,高低相差38.33%,经济总量从1173亿元增长到1903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2021年作为“十四五”时期开局之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恢复到2017年水平。从图4可以看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的分项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除开放发展指数波动较大外,创新发展指数由0.0710上升至0.1815,年均增长9.84%;共享发展指数由0.0258上升至0.1595,年均增长20.0%;绿色发展指数由0.0435上升至0.0833,年均增长6.72%;协调发展指数由0.0739上升至0.0867,年均增长1.61%。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提升最快,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次之,五个维度存在升降波幅较大的变动特征,但存在随机现象,如开放发展的权重与指数不相对应。因此,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须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富民强区不断提高共享水平,还要关注进出口贸易、人力资本储备、拓宽投资渠道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

图4:2011—2021年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分项指数

三、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高原经济是基于特殊自然地理环境而提出的区域经济学概念。(26)参见马菁林:《奋力谱写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西藏日报》2022年12月13日,第4版。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用辩证思维来处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西藏发展环境呈现出“五期叠加”阶段性特征。(27)即反分裂斗争进入应对重大风险的关键期,社会大局进入实现长治久安的推进期,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生态保护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边境建设进入富民强边的攻坚期。其中,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繁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28)《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9)《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人民日报》2021年7月24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强调,“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30)新华社:《习近平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人民日报》2023年5月24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为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图5可以看出,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西藏长治久安的政治、生态和安全问题。因此,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集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一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图5:西藏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框架体系

(一)适宜边疆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一是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发挥西藏区位优势、通道优势、经贸合作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向内联通、向外开放的总体布局,依托西部大开发,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陕甘宁青经济圈;围绕“一核一圈两带三区”(31)即“一核”就是做大做强拉萨核心增长极,发挥好拉萨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拉萨当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一圈”就是大力破除体制机制壁垒,着力促进设施联通、产业协同、要素流动,加快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辐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的三小时经济圈;“两带”就是加快建设边境沿线发展带,统筹推进川藏、青藏、拉日等铁路沿线经济带建设;“三区”就是坚持区域统筹和重点引领,协调推进藏中南重点开发区、藏东清洁能源开发区、藏西北生态涵养区建设。区域发展新格局,以“一江两河”地区为基础打造雅鲁藏布江经济带,该经济带是西藏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将其作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布局。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32)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西藏日报》2021年3月28日,第5版。加快进出藏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提高铁路网密度和公路网通达深度,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成国家面向南亚开放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支线;提升综合能源供应保障能力,通过清洁能源外送通道与西南电网互联,推进主电网延伸、城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油气和其他新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建设安全高效综合水利设施,加强河谷地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开展重点河段及中小河流治理和重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城乡供水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实现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城乡全覆盖,熨平与发达地区“数字鸿沟”,提升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水平。三是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继续实施主体功能区和河长湖长林长制,加强雅鲁藏布江等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大纳木错等高原湖泊群的保护力度,以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为重点,建设河流生态廊道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美丽西藏建设保障体系,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33)《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7月19日,第1版。四是实施“县域突破”。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更好满足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农牧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特色生产空间布局,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分类建设农业大县、牧业强县和旅游名县。同时,根据资源禀赋、人员往来和产业联系,统筹推进边境沿线发展带与腹心地带的协调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拓展边境县与毗邻县互动合作;通过建设边疆明珠小镇和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补齐边境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分类建设各具特色的边境富民产业,确保边民生活有保障、致富有渠道、守边有动力、发展有支撑,形成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格局。

(二)建设高原特色产业体系

“立足青藏高原特有资源禀赋,找准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34)《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强调:统筹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种业振兴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7月10日,第1版。通过“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完成现代产业体系的迭代升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是优化高原生物产业。将乡村产业振兴同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强化青稞、牦牛、藏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按照建设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要求,打造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进一步加强“一江两河”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扩大黑青稞等特色青稞种植面积,利用河谷农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有机青稞产业;优化草场、牲畜、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在适宜区域种植优质饲草,提高饲草产量、降低“冬季补饲”成本,推广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成牦牛、藏羊养殖优势产区和牦牛育肥示范区。二是壮大高原绿色工业。坚守生态安全红线,按照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要求,重点推动绿色矿业、天然饮用水和民族手工业发展,做大做强天然饮用水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高原优势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建设,以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西藏段、雅鲁藏布江下游等流域为重点布局水电开发,打造以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区为核心的国家清洁能源接续基地。三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资源是根、特色是本、文化是灵魂、市场是导向,按照建设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要求,依托古道、古城、古迹等丰富人文资源,突出高原历史文化特点和农耕游牧文化特色,发挥自然景观多样、生态风光原始、地域特色鲜明等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依托G318精品旅游大道、G219沿边大通道、高原丝绸之路打造高原文化旅游走廊,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全域全时发展,建设一批展现高原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35)如拉萨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林芝生态旅游区、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珠峰生态文明高地旅游示范区。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增加高品质文化旅游的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智慧文旅发展、创新文旅营销模式,发挥乡村旅游在全域旅游中的作用,创新农牧民参与文旅的业态模式。四是提升商贸物流产业。加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以区域性物流中心为支撑,建成覆盖全区的综合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网络,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并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推进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一体化,构建覆盖城乡的商贸市场网络体系并向偏远乡村延伸。突出贸易依存度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加快推进拉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日喀则(吉隆)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搭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紧密衔接的新兴产业合作平台,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将面向南亚开放的通道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和口岸经济,推动吉隆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完善边贸通道及互市贸易点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实施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36)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经济日报》2015年3月29日,第4版。

(三)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西藏乡村振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建设具有高原特点的农业强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实现高质高效、宜居宜业、富裕富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37)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清零。(38)参见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第5版。强化扶贫产业后续经营管理,在成熟产业基础上发展特色优质高效乡村产业,提升产业带农增收能力;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引导搬迁家庭就近就便开展就业创业安居活动,提升安置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深入开展扶志扶智,“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增强低收入群体内生发展动力。二是全面推进农业强区建设。全方位夯实以青稞为主体的粮食安全根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升耕地质量,健全种粮农户收益保障机制,稳定青稞播种面积;树立大食物观,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建设,建成一批青稞、牦牛、藏羊等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关键农畜产品稳定供给。通过“优化一产”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培育发展农牧区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延伸和拓展农牧业产业链,完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和农畜产品流通体系,重点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地初加工能力及综合利用加工能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渠道。三是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9)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第1版。西藏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存在诸多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振兴上的重要表现。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数字乡村等建设工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管用”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乡村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并推动服务重心和资源下移,把乡镇建成服务农牧民的重要节点,发挥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满足村民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服务的作用。借鉴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序开展县域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突出地域特色、乡村特点和乡土文化,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管控边界,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千村示范”全面提升农房质量安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四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40)《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人民日报》2023年3月6日,第2版。改革才能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保持土地和草场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引导农牧区耕地(草场)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牧)场模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四)共同富裕下的共享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41)《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第2版。具体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满足“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42)即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总要求。一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各项建设任务当中,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通过融入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加强同全国各地经济、文化、人员的双向交流互动,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机衔接。二是建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战斗堡垒,是推动管理服务向基层延伸和覆盖的终端,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筑牢边境基层守边固边安全防线;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社会基层落地生根,借鉴“浦江经验”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维稳力量的作用,阻断各种分裂势力的渗透,筑牢长治久安的基层稳定根基。三是完善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发展经济需要效率,凝聚人心需要公平,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进程中,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等方式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仅有利于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者的积极性,巩固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成果,还有利于提升全社会购买力,创造更大规模市场,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韧性,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底线任务。四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能力。党的治藏方略成功实践,在西藏城乡建立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为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公共服务水平与高质量生活品质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从服务水平上解决均衡可及和优质高效问题。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在现有人才队伍基础上,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并缩小与国内同行的差距,从“最初一公里”发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自然科学素质教育和理科教学成绩作为15年公费教育的标志性指标,确保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着眼现代化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撑引领作用,优化民生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整合服务机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民生领域建设发展,提升民生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五)对口支援势能动能转换

对口支援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强经济韧性,将对口支援的势能转换为内生发展的动能,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民生福祉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是发挥援藏资金效益。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下行趋势(见图6),援藏资金作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补充是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的关键,提高援藏资金的增量和优化援藏资金的结构,确保援藏资金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并向边境乡村一级倾斜。探索对口支援方式的迭代升级,逐步从给资金、建项目的传统“输血模式”向提升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现代“造血模式”转变。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上来,放大有效投资对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效应。二是扩大智力援藏领域。通过对口援藏省(市)和中央企业扩大就业市场容量,形成以解决新增就业为重点的援藏新格局,将区外就业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鼓励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探索“飞地”跨区就业模式、“区外就业回流”机制,为现代化建设做好长期人力资源储备。深化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组团式”援藏模式,提高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选派比例,加大各类从业人员到内地跟岗培训力度,推动重要领域、支柱产业、关键技术获取外部智力支持。三是拓宽市场合作渠道。通过对口支援形成市场要素配置机制,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动员援藏省(市)龙头企业投资高原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支持中央企业在藏注册法人机构并与西藏企业合作;加大高原特色优势产品在援藏省(市)的宣传、推介、销售力度,帮助西藏企业开拓内地市场,创新互惠互利合作关系。四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借鉴援藏省(市)国资国企改革经验,巩固国有资本的核心地位,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组团”到西藏创业兴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积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保障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猜你喜欢

西藏高质量发展
都是西藏的“错”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