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3-02-20聂国峰

潍坊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资助劳动育人

聂国峰

(潍坊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也是十年来第一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1]。劳动教育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深远。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合理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中去,需要深人分析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的契合关系,在目前各高校着力推进劳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高校受助学生目前的劳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路径,对推动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事关教育公平,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而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推动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意义重大。将劳动教育作为载体,推动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功能的实现,能够帮助受助学生在解决经济困境的同时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劳动技能,帮助受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真正达到资助以育人的目标。

(一)有利于提升资助育人的工作实效

新时代各高校推进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一方面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受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资助的真正意义。帮助他们在受助过程中也能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勤劳刻苦的优秀品质,实现扶贫更要扶智,推动“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方式的转变,实现育人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丰富了高校资助育人的形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

(二)有利于推动三全育人的格局构建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推进劳动教育和资助育人工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应该加快融入“三全育人”的理念[2]。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创新举措,新时代各高校推动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实现受助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实现劳动教育贯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推动建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长效机制,帮助受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已经成为三全育人格局构建的有效举措,可以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不断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助于帮助受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对于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完善起到帮助。近几年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受助学生来说,受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难度相对更大,而通过在校受助期间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好地应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在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方面发展进步,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困境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于各高校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提升劳动技能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方式,目前各高校正逐步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但很多高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导致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过程进度较慢。

(一)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相对薄弱

伴随着国家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各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发展愈加重视。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尚未建立起完善且配套的课程体系,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师资力量配备上存在不足,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全面,劳动教育以理论为主缺乏相关劳动专业实践课程。部分高校劳动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方面,缺少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产劳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各高校应该加强劳动实践教育,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有待完善

伴随着各高校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在资助育人机制体制发展方面越来越完善,资助队伍建设和人员配备发展不断优化,但是很多高校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完备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通过帮助受助学生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使受助学生能够多方位提高自身素质。而不是仅仅依靠于经济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在提升个人技能的同时又能有机会培养就业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受助学生自主劳动意识不强

伴随着现阶段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学生就业观念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部分学生盲目追求稳定安逸的工作,很多学生出现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劳动态度消极化、劳动能力削弱化等特点。劳动意识缺乏,劳动观念不足,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就业问题。劳动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完善自我的关键,目前很多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多以精准资助项目的形式存在,在对于受助学生能力提升方面还存在相应的欠缺。尤其是很多受助学生对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缺乏真正的了解,仅仅通过获得经济帮扶,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让受助学生产生依赖,加之受助学生自主劳动意识不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受助学生在校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目前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困境,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的有效举措[4]。通过多种路径探析,总结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既助推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和完善,也在根本上推动了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的提升。

(一)以劳动育人为目标,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1.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发展,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和完善当前的教育体系[5]。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是关键,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发展,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劳动课堂教育,帮助学生在课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提高学生劳动技能;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在日常专业的实习实训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劳动素养。同时各高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跟专业相匹配的劳动教育课程,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相应的专业实践课活动,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可以通过创新课程模式,以“劳动教育+思政”等课程形式,推动劳动教育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助力创新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2.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深入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推动建设符合学校发展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对于专业的劳动课教师要进行持续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一是通过招聘和培养专业领域相关的劳动课教师,打造专业性的劳动教师队伍,劳动课专任教师需要既懂得理论研究,也要熟悉具体劳动实践操作,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二是建立校外劳动课程导师制,邀请校外专业领域相关专家和企业领导作为校外导师,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互动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以及相关劳动实习实践机会。通过校外劳动课导师提供的企业参访学习和实习实训等机会,帮助学生了解目前专业领域最新动态,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实现高质量就业。三是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劳动教育培训工作,推动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键一环,把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与具体学生工作相结合,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工作的全过程。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要构建起由专业劳动课教师、校外劳动课导师以及辅导员为一体的劳动课师资队伍,三者协同育人,共同建立起新时代劳动课师资体系。

3.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要不断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的整体评价机制。对于劳动教育全过程要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通过目前较为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分析学生的课程状态及相应表现,采取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对于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阶段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考量。对于不同学生的劳动课程表现做出针对性评价与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劳动技能。同时,各高校可以结合受助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与学生相匹配的劳动评价体系。例如,根据受助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参与社区助老助学、志愿服务等情况分别进行量化考核,以此作为资助评定的参考依据,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也能够帮助受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自我。

(二)以劳动育人为方向,推动资助育人体系完善

1.树立劳动思想。高校资助育人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不断深化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推动各高校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有助于学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现阶段高校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在帮助受助同学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对于受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6]。通过树立劳动思想,能够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形式与内涵,把握高校精准资助的方向,坚持资助以育人的工作核心。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通过树立劳动思想,才能不断拓展资助育人工作内容,把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真正实现通过资助促进育人的目标,从而推进资助育人体系的不断完善。

2.培养劳动精神。新时代高校推动劳动教育需要不断加强劳动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需要融入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精神层面的引导又需要具体实践的推动。一方面,现阶段很多高校在资助育人具体工作中缺少对劳动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受助学生缺少对劳动精神的认知与理解。因此新时代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应该通过多样化的育人形式加强对于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和提升,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塑造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感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引导他们不断加强对劳动价值的感悟与体会[7]。另一方面,要把培养劳动精神与具体劳动实践相联系,帮助学生加入到规范的劳动实践中去,通过劳动实践课程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3.提升劳动能力。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该以提升学生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助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对于学生劳动能力提升方面应该从过去的普适性向实效性转化。一是要结合各高校发展特色研究劳动教育培养方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向的学生群体范围较大,不同学生所处的专业不同,学生各自发展情况不同,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设计劳动教育培养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技能进行合理分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在适合的劳动领域进行劳动实践,从而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劳动能力。二是要创新多元化的劳动方式,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通过新颖的劳动实践才能吸引更多的受助学生深入劳动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进一步提升自身劳动技能。三是要注重受助学生的反向服务,通过安排受助学生以勤工助学等劳动实践形式参与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事务中来,可以让受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资助育人工作的各项流程,他们也可以把自己亲自体验的劳动实践进行分享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受助学生对资助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有效推进劳动教育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协同发展,促进新时代资助育人体系的发展完善[8]。

(三)以劳动育人为载体,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

1.发挥劳动模范的价值引领。劳动模范对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价值引领功能。各高校可以通过邀请劳动模范进行校园宣讲、座谈等形式,通过劳动模范的具体事例教育引领学生不断学习劳动模范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8]。引导大学生向劳动模范学习,通过榜样的力量推动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成效。

2.开展劳动专题实践活动。各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寒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劳动实践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资助育人部门可以通过安排勤工助学等受助学生群体参与其中,通过劳动实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受助学生的自身能力,引导他们成长成才报效祖国回报社会。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主题资助活动,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贯穿于日常学生工作全过程,利用资助育人工作“奖助贷补勤”等日常重要的工作时间节点,开展覆盖面强、形式丰富的劳动专题实践活动。

3.强化劳动信念教育。针对部分受助学生自主劳动意识不强的问题,各高校可以通过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同时结合勤工助学等资助育人工作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教育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受助学生的劳动观念,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信念教育。此外在校大学生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大学生演讲、辩论、诗朗诵等比赛活动,引导受助学生不断增强劳动信念教育,真正在内心懂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同时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以多种形式形成大学生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入脑入心,使其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价值,促进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资助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