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3-02-20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创业项目

沈 斌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上海 201800)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和重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1]。2022年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更是在法制层面,明确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2]。产教融合与专创融合都符合创新驱动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都统一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提升的具体行动中,二者互促共赢[3]。通过专创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改革,这对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创融合是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赋予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元素,从而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在“专创融合”背景下,需要推进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高职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于上述认识,高校专业社团逐渐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

一、专业社团在专创融合教育中的作用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4]自此,高校创业社团蓬勃发展,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协会,主要承担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

不同于创业社团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目标,专业社团是一个依托专业知识背景,吸纳不同年级、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专业社团的发展与专业建设密不可分,其往往由专业所在院系组织建立,由专业教师指导,主要任务是基于专业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专业社团作为专业教学的延伸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地,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专业教育对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依托专业社团作为专业教学延伸的优势,开展富有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活动,累积经验反哺教学,从而促使专业教育深入对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这类课程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专业知识,非常适合专业社团的培养土壤。

(二)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

专业社团通过为社团成员开设创新创业讲座、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分享会、组织参观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启蒙社团成员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其结合专业知识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从而创新了专业社团的活动形式,有效避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在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专业教育培育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场所

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需要经历兴趣激发、创意产生、项目孵化、注册公司等阶段。专业社团成员通过融合教育和实践,最终实现专创融合项目落地。此后,专业社团依托校内外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企业和孵化平台,开展技术服务、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最终实现专业教育助力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改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一)学校各级层面重视程度不够

相较于主阵地第一课堂而言,专业社团作为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学校给予的支持度不够、关注度不高,处于边缘地位。一是在学校层面,专业社团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待优化,对社团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成果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未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二是在学院、专业层面,未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社团的地位,专业社团建设与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未进行一体化科学化设计;三是在社团层面,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专业社团主要任务是拓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认识到社团活动带来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效益。

(二)师生创新驱动力不足

教师层面:一是校内双创导师队伍建设仍然滞后,特别是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参与双创培训、成为双创导师的意愿不强,对“为何要参与”“有何帮助”等问题缺乏认识;二是学校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均为专业教师,将专业社团指导作为教学课程的一部分,完成课时量的心态较普遍,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意愿不强烈。

学生层面:一是存在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的误解,认为创业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且面临很多未知风险,自身能力有限,没有条件创业,从而缺乏创新创业意愿;二是认为参加专业社团就是为了得到实践学分,缺乏创新创业驱动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接地气”的教育,必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这决定了专业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活动形式、范围不能受限于校内空间,否则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如今,学校专业社团活动主要集中在校内,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在“走出去”上存在困难。此外,企业出于自身考虑,更愿意对接课堂教学、专业实训和毕业实践等,并不重视专业社团。内外因结合,导致专业社团无法通过对接企业、服务产业,助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出校园,推进产教融合、专创融合。

(三)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机制薄弱

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学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育机制,特别是来自专业社团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机制薄弱,从而导致专业社团培育的双创项目落地较少,形成的创新创业成果不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来源单一,多来自课堂创新或个人创意,缺少产业特点;二是遴选机制薄弱,对培育项目的筛选缺乏标准;三是转化机制薄弱,学校专业社团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由于缺少专业的创新创业组织的指导,使得专业社团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创意阶段,无法向创业项目有效转化;四是保障机制薄弱,认为专业社团属于校园文化范畴,没有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给予重视,项目培育的经费投入不足;五是因社团成员毕业或转换社团,容易造成培育项目中途夭折,无法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培育。

三、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专业社团作为高职院校开展专创融合的排头兵、主力军,找准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点,不仅能高效推进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改革进度,同时能为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高能助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扶持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社团发展之中

顶层设计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专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加大对专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是社团专创融合改革的第一步。

学校层面:优化指导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在职称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破格、双师型教师认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大对指导学生取得创新创业成果的权重。学院、专业层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社团地位,将专业社团打造为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内部对接专业实验实训室,外部对接合作企业,使其逐渐成为融合校内外资源的协同创新平台。社团层面:在社团章程中明确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是专业社团的重要内容,同时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编入社团内部管理制度、考评制度中。此外,通过培育“专创融合”型专业社团示范模板、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给予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的社团以物质及精神奖励等手段,使师生认识到社团开展专创融合的重要性。

(二)以产教融合助推专创融合,提升师生协同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链接的是产业链与教育链。专创融合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链接的是专业链与创新链。在“专创融合”背景下,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可以助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出校园,立足产业、服务产业。

学校要发挥专业社团活动形式灵活、时间弹性的特点,通过将校企合作企业引入社团活动之中,实施项目化创新设计。社团指导教师选择企业真实项目作为任务,把最前沿的、与市场接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等内容,以项目化模式融入专业社团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开发新产品,完成设计方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与教师一起申报专利,提高学生科研、服务创新能力。

同时,明确专业教师向专创融合型教师转化的途径,即:通过鼓励和引导专业社团指导教师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学生通过企业项目参与实践,师徒协同“教学做创”,真枪实战、共生共长,将指导教师的身份从单一的教授者升级为与学生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合作者,实现师生的技术能力递进、项目经验递进、角色成长递进,为教师发展赋能提质,并最终打造一支具备技术指导、项目研发及创新产品设计能力的专创融合型师资队伍,解决高职院校社团指导教师发展路径问题。

此外,企业通过项目化创新设计,一方面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产品、技术或服务的升级;另一方面专业社团中的学生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更好地了解企业情况,为吸引其毕业后为企业服务,培养企业未来的员工提供了机会。

例如,某高职院校以工控精英社为试点,实践专业社团专创融合改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以项目化创新设计的方式,参与多家企业的实践项目,比如在社团“PLC控制技术创新应用”项目中,学生运用西门子PLC控制现场设备,通过PLC网络接口与企业数据库对接,先后对企业的自动仓储管理系统、密封圈去毛边集中控制系统、密炼机集中控制系统以及自动密封圈制压设备进行了改造,实现了企业数字化的升级。在该项目中,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项目化创新设计对专业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师专创融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扎根产业发展,提高了专创融合的水平和层次。

(三)完善项目培育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在专业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创新创业项目想要进一步转化为创业项目,需要形成从创意产生、转化到创业项目落地的全过程项目培育机制。

一是项目来源多元化。专业社团通过对接专业实验实训室,引入课堂创新项目;通过对接合作企业,引入校企共建、师生共创项目;鼓励指导教师申请横向课题、产学研项目等,并将其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二是针对不同阶段,制定项目遴选标准。创新发展阶段重点关注项目创意、与专业的黏合度、与产业发展的紧密性,找准专创融合的契合点;创业体验阶段重点关注项目商业逻辑、价值及市场前景;孵化阶段根据项目所属领域侧重不同,文创领域重点在于对用户流量的关注,互联网领域重点在于快速积累的用户群体及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科技领域重点关注团队的学术背景及技术能力。三是明确创新创业学院作为专业社团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责任单位,通过组织校内外双创导师、产业(企业)专家及法律、财务等领域专家指导,提升创意项目向创业项目转化的成功率。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除学校对不同阶段的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外,学校要结合项目需要,帮助专业社团联系相关企业,引入外部资金投入,过程中双方对合作方式、利益分配等都要做好沟通。企业的参与也拓宽了项目成果转化的渠道。五是通过对社团学生的阶梯式培养,形成接力发展机制,确保专业社团的可持续建设及项目的可持续培育。其中社团的口碑、创新创业成效、优秀的指导教师等都是吸引学生加入社团的重要因素[5]。

某高职院校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主体责任部门,尝试构建“创新发展—创业体验—项目孵化”为一体的项目培育路径。即: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申请“创新培育项目”入驻学校创新发展平台,平台为申请成功的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引导其参加“挑战杯”等创新类大赛,厚植项目的创新基因。历经大赛磨炼和商业化评估,针对有潜力的创新项目,打造创业体验平台,为需要跨学科合作的项目寻找伙伴、商业指导和专利申请,并通过“互联网+”等大赛对项目进行“精细化”打磨,推进学生项目落地。此后,引入项目孵化平台,通过开展创业活动跟踪指导、导入企业资源提升项目成果转化率。同时将平台内的创新项目、竞赛项目、创业项目等项目化培育成果,引入课程设计,作为后续学生学习的典型案例和模拟实践项目,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奔赴。

四、结语

高职院校专业社团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良好呈现,是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表达[6]。在“专创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社团改革与建设要始终立足职业教育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坚持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坚持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相互助力,坚持产教融合、多方协同,最终为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实践载体,为提升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创业项目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大学生创业项目实施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