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复兴历程、路径特征与镜鉴
2023-02-20龚明俊杨祥全
龚明俊 杨祥全 王 伟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天津 301617
兵击是指以冷兵器进行搏斗的技法。欧洲传统兵击运动(以下简称兵击运动)是在欧洲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身体知识系统和运动形态[1],它源自古代欧洲人民的生产生活技能,随后逐步向军事领域过渡,其技艺不仅包括冷兵器的使用,也有徒手格斗的技巧。
中世纪的欧洲是传统兵击运动的兴盛时期,这期间产生了诸多流派及战斗技巧,并经历了军事化、市民化、体育化的发展阶段。16 世纪后,随着枪炮的广泛应用,以及文明化进程等因素,兵击运动在转型中趋于衰落,濒于消亡。20 世纪中叶,在“重燃历史传统”的社会运动下,兵击运动得到复兴和广泛发展,并演变为一项国际性体育运动[2]。
曾经濒临消亡的兵击运动,经历了怎样的复兴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对我国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和未来发展有何借鉴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对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兵击运动复兴历史路径的梳理,总结其经验,提出对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有益启示。
1 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复兴历程
1.1 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复兴的理论研究历程
详实的历史资料是研究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复兴的文献基础。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碎片化整理阶段。20 世纪60 到70 年代,仅有少数研究者能接触到兵击运动典籍文献,这些文献普遍存在语言和翻译的难度,起初的研究多是对文献的整理和解读,其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杰克逊(James Jackson)、马特·加莱(Matt Galas)、帕特利·普格利斯(Patri Pugliese)等[3]。通过这些零碎的研究,人们初步建立了对典籍中兵击技术的认知;二是网络化分享阶段。20 世纪80 到90 年代,帕特利·普格利斯等人开始影印典籍文献,并通过互联网推动兵击运动在欧美地区的广泛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在网络上涌现了众多兵击典籍的翻译和解读,大量相关的文献得到重新整理和传播;三是体系化研究阶段。21 世纪,更专业且便利的文献研究平台推动了兵击运动研究的体系化发展。如,2009 年欧洲历史武技联盟(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HEMA)与维基百科合作,推出了Wiktenauer 平台。各种专门研究兵击运动的论文、书籍不断出现。
1.2 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复兴的组织发展历程
俱乐部是欧洲体育发展转型的基石[4],在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快速传播和全面复兴的过程中,俱乐部是重要的组织基础。其组织结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个体化俱乐部发展阶段。20 世纪60 年代,参与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人员多是格斗运动员和学者等[5]。20 世纪90 年代后,这些人员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专门研究和习练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俱乐部。成员们乐于分享和交流经验,并尝试以各种方法重构欧洲传统兵击运动技术体系、检验动作的技击效果。
二是欧洲国内传统兵击运动联盟发展阶段。随着参与人数的增长,为保障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健康发展,组织者在个体化俱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国内兵击运动联盟,如,英国历史剑术联盟(British Federation for Historical Swordplay)。在欧洲国内联盟的领导下,众多兵击运动俱乐部既可接受联盟的服务和指导,又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独立或依托联盟开展赛事活动。
三是国际兵击运动联盟发展阶段。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组织的国际化发展推动了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跨国传播。2010 年,10 余个HEMA 学院联合在一起,成立了欧洲历史武技同盟(The HEMA Alliance)。经过近10 年的发展,欧洲历史武技同盟已成为服务欧洲及北美众多区域性HEMA 团体的国际性组织。
1.3 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复兴的赛事发展历程
赛事是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爱好者切磋技艺、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兵击运动赛事同样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是场景对抗再现的早期摸索阶段。早期欧洲传统兵击运动主要以集体或个人演练为主,表现出组织松散、装备简易的特点。如,1966 年,美国成立了复古俱乐部(Society for Creative Anachronism,SCA),即一种模仿中世纪格斗的运动。20 世纪70 年代,英国也出现了模仿中世纪场景的战斗再现活动(combat reenactment)。二是教学对练的理性验证阶段。随着研究人员对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典籍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加深了练习者的认知深度。这一时期,出现了以验证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理论和技术动作的“教学对练”。“教学对练”多为“一对一”的形式,器械以长剑、军刀、剑盾为主,突出对实战的模仿。三是专业赛事的宣传推广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后,逐渐形成了一批较为正规的赛事项目,如,1998 年,意大利兵击团体组织了国内兵击年度锦标赛。21 世纪后,随着国际联盟的成立,逐渐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兵击运动赛事,如,剑鱼比赛(swordfish)、世界兵击锦标赛(The Worldwide Championships)等。
2 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复兴的路径特征
2.1 “跨学科研究”是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理论研究的特征
在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复兴过程中,对该项目的技术重构离不开研究人员对古代典籍文献、器械、历史等多方面的深入考察。“跨学科研究”是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研究的显著特征。
自20 世纪60 年代起,人们就开始对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历史典籍进行解读。鉴于这些文献存在历史久远、语种多样等难点,研究者综合运用了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等方法,对其发展的时代背景、技术环境进行分析,为人们准确解读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发展史、重构技术动作提供理论支持。在技术重构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不仅需要亲身体验,还需要将技术动作置身(或还原)于具体场景。因此,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能学、运动解剖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理论指导的作用。欧洲传统兵击运动承载着欧洲丰富的历史文化,研究者广泛借助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的方法对其进行发掘。由此可见,无论是对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历史溯源,还是在技术重构、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均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2.2 自下而上的“内生式发展”是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组织特征
内生式发展是一种激发内部生长能力的、自下而上的、依靠基层力量推动形成的发展模式[6]。研究发现,推动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以基层俱乐部为主的民众力量。具体来说,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组织架构包括了以个体化俱乐部为基础单位、欧洲国内传统兵击运动联盟为协助单位、国际传统兵击运动联盟为推广单位的三个层面。这种架构形成了欧洲传统兵击运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赛事推广”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活力,在完成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由“点”到“面”的发展格局、加速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普及、实现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复兴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个体化俱乐部是形成兵击运动开展的基本单元。这些俱乐部有自己的内部治理程序,充分享有自治权,不受政府机构或私营企业的控制[7]。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成员们形成价值共识;其次,国内传统兵击运动联盟推动了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良性发展。联盟以服务各俱乐部为宗旨,协调俱乐部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克服俱乐部运动项目单一、赛事规模较小等不足[8];最后,国际联盟的成立对推动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国际联盟并非国际性管理机构,它也是以研究和交流欧洲传统兵击运动为主要目的的自愿性团体。
2.3 “史实化”的竞技方式是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赛事特征
赛事是探索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存在于现代体育规则中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看,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属于同场格斗类项目,竞技性特征明显。与场景再现(Re-enactors)、复古俱乐部(SCA)、舞台格斗(Stage Combat)等其他模拟古代对抗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理念和技术强调“动作均来源于历史真实情景”,即能够从典籍文献或历史遗迹中找到证据。因此,“史实化”的竞技方式是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区别于其他技击项目的重要特征。
据此,研究者依据了“史实化”原则,在研究兵击典籍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规则。例如,得分的一般条件是“攻击要有一定的力度,并以可控的方式击中对方的有效部位”。此外,还对兵击防护装备和器械做出明确要求,要实现在保证练习者安全性的基础上,最大化地现传统兵击实战的攻防特征,如,防护手套和兵击夹克的应用,既可有效保护手部、躯干等部位的安全,又能保障动作的灵活度。
3 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复兴对我国传统武术转型发展的镜鉴
3.1 理念重塑是传统武术转型发展的内驱力
20世纪60年代,在“重燃一个传统”理念的引导下,激发大众对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记忆与热情,并通过理论研究、组织发展、赛事运作的路径实现了全面复兴。当前,我国正处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理念是奋进的动力,民族复兴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核心理念与中华优秀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要实现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必须首先在理念层面挖掘凝练传统武术精神内涵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的契合点。
以尚武精神的时代内涵为例,在冷兵器搏杀的古代,传统武术是保家卫国的重要手段。在民族危急时刻,尚武精神演变为“强国强种、救亡图存”的时代呐喊。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尚武精神体现为强身健体、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弘扬尚武精神,就是要将这些精神元素内化为现代人的意志品质,汇集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服务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建设之中。
3.2 深入研究典籍文献,夯实传统武术的理论根基
相较于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文献研究历程,传统武术的文献整理工作早在20 世纪初就已发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武术文献的挖掘和保护获得进一步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委员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的推动下,武术界开展了全国传统武术的资料整理和收集工作。虽然当时文献整理的成果颇丰,但多数资料在收集后并没有进行深度的开发和系统的整理。以武术史研究为例,存在缺乏史料整理、拳种史研究缺乏公认成果、学术研究欠规范等问题[9],这些问题不但制约了武术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影响了以武术史为理论基础的相关传统武术的研究。为此,我们应借鉴欧洲传统兵击运动文献研究的路径和经验,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广泛从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进行体系的研究。
3.3 坚持跨学科研究,为传统武术转型发展提供多维视角
从欧洲传统兵击运动复兴的研究方法看,跨学科研究推动了人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运动。纵观传统武术发展史,其理论和实践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如,对传统武术有“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的经典概括[10]。新时代,跨学科的研究思路表现在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在不同语境下为传统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和横向拓展提供思路。如,在学科建设语境下,传统武术须进一步吸收与融合人文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夯实和完善学术体系和理论范畴[11]。在文化强国语境下,传统武术应紧密结合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范式,对其具有的多元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和解读。在跨文化语境中,传统武术需结合传播学、叙事学、符号学、阐释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增强文化自觉,把握话语权,实现传统武术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
3.4 “扎根社区、深入学校、社会联动”是传统武术转型发展的组织基础
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发展和复兴主要依靠俱乐部、俱乐部联盟等社会力量,其自下而上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对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构建“扎根社区、深入学校、社会联动”的模式是新时代传统武术转型、发展的组织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村落已被城市社区所取代,扎根社区传承是传统武术转型发展的必然之举[12]。扎根社区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激励、引导、宣传作用,提高传承主体的开放性和自觉性,广泛吸纳城市人口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传统武术的人才培养必须依托学校。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关于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的要求,推进传统武术进校园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思路[13]。社会联动就是要实现由政府主导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过渡,最终建立“社区、学校、社会”的组织模式[14]。
3.5 开发体现民族复兴精神的赛事体系是传统武术转型发展的外驱力
赛事是传统武术在体育化范畴内的呈现形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研发符合传统武术精神内涵和民族复兴精神的赛事体系,这是推动传统武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外源动力。传统武术作为我国技击技术的资源宝库,其赛事体系应突出“比赛内容丰富、竞赛形式多元、受众群体广泛、健身娱乐一体”的特征。如,在强调竞技项目方面,可对散打、中国式摔跤等项目的动作和比赛形式进行再开发,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赛事体系[15]。在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长短兵、中华射艺、太极养生等项目上,应充分发挥其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的功能,有效扩大传统武术的受众面。
4 结语
从本质属性上看,欧洲传统兵击运动与中国传统武术都源于生产生活实践,二者同属于格斗技击类项目。欧洲传统兵击运动的复兴历程和路径可为传统武术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方法学参考。在坚持文化自觉的前提下,传统武术未来的发展必须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期,在理念层面构建传统武术精神内涵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的契合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传统武术的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建设、赛事体系开发等内容,以此有效实现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复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