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探析

2023-02-20贾克斌

武术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道家太极拳心理

贾克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两者结合起来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趋势。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人格修养影响着民族素质和国家的兴衰,而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社会市场经济浮华以及金钱权力至上的庸俗价值观影响下,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和社会种种压力,难免在心理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和焦虑,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人格的健全,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来提升大学生思想素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道家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道家文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渗透法和结合法。太极拳是道家极富哲理的体育运动,在太极拳教学实践中融入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会让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具体,结合太极拳的技理体现道家哲理,从而使学生对道家文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1 太极拳与道家文化

作为哲拳的太极拳与道家文化有着诸多方面的联系,道家的本质论点体现在“道论”“天人合一”“气论”三个方面。“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所提倡的“无极”与道家所说的“道”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内涵都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自然规律,也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和追求的至高境界,这也是为什么道家修行至今仍将太极拳作为自身修炼的重要手段之一。太极拳运动融太极于无极,注重“松与沉,动与静,开与合,虚与实,收与放”的阴阳变化之理,强调习练者“道法自然”的心态境界。“天人合一”即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旨在说明人与天地的相通相应,和谐统一。太极拳有“人身小太极,自然大太极”之说,人依附天地并融入自然,从而使世界和谐发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太极拳者顶天立地,扎根大地,借天地之力采天地之精华,以此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在行拳过程中,太极拳对身形的要求是“中正自然,舒适有度”,在自然放松状态下无一处拙力之气,将自身调整到与天地相融合,使习练者自然无为而恬静虚无,崇尚自然,进而达到天人合一。道家“气论”认为自然与一切生命之间存在的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的物质体“气”,《庄子》有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太极拳被人们视为一种“动气功”,气的运动也是太极拳精华所在,太极拳注重气势相连,“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气沉丹田,以气催力”。《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云:“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神不外散欲,先要神气收敛入骨”。太极拳可以说是炼气养气的高超拳术,《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以直养而无害”。总而言之,道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境界,而太极拳文化的中心思想极为“和谐”,习练太极拳可以调节身心,使形、气、神融为一体,从而培养人的整体意识,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统一。

2 道家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的“自我和谐”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美和谐的状态”。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逐渐走向成熟独立的他们要面临社会和学业的种种挑战,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可能会表现得很不适应,有的甚至表现为轻度的心理异常、焦虑、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症性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归纳起来表现在经济和学业压力,恋爱婚姻问题,同学师生关系问题,择业就业问题等方面。心理问题的解决除了采用积极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方法之外,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健全大学生人格思想和价值观,以此达到大学生主观方面的“自我和谐”。影响大学生自我不和谐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高消费,享乐主义及庸俗的价值观。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所倡导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逐渐被排挤,“金钱至上,流行唯美”的高享受生活,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2)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在与他人的相处和社会交往中,以自我利益和感受为主,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同情心和责任心。(3)追求完美主义的心理。无论是学业目标还是对爱情的渴望,浓厚的理想色彩可能使心理上产生抑郁苦闷的情绪。(4)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缺乏自律意识。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大学生的睡眠、饮食以及运动等不良习惯引发出现身心健康问题。(5)审美误区,大学生群体对美的概念和体验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在当前社会其审美价值观仍旧存在流行化、媚俗化、娱乐化误区。道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身心自我和谐都具有积极作用,国内学者分析了道家很多观点,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蕴和心理疏导功能,比如,道家文化的“致虚守静,顺应自然,不为物役,宠辱不惊”,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家思想所提倡的自我观,“知足知止”“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安时处顺,知足常乐”等,对于构建大学生心理自我和谐的良好心态都有很大的启示;道家独特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法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曲则全”“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等。道家所倡导的自然生活法则和“气神观”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理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道家“大美观”也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健康审美情趣,比如,“自然之美”“朴素之美”“贵柔之美”等。

3 高校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治学之道: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文化的“虚静观”

道家思想的“虚静”是建立在节制物欲的基础上,所谓“知足知止,安时处顺”。“知止”即《大学》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当代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面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的种种诱惑而产生的心理误区,如何做到静下心来刻苦学习而求真学问,以此达到“回归常识”成为首要问题。道家“虚静观”的诸多思想内涵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都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老子》第十二章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在劝诫人们要节制物欲,因为你所追求的“五色、五音、五味、难得之货”,对自己的身心都有极大的伤害,真正有学问道德的人但求基本的生活条件,而不求声色悦耳。《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有云:“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之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进一步强调生命贵于财富,追求名利是相当危险的。而知足能使人们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有了“知止”的基础才能安定下来,体会到道家的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道家的虚静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安时守顺的人生观,形成求真学位的“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的修学环境,避免大学生浮躁的心理,从而重新判断各种外在欲望的合理性,进而摆脱物欲的束缚,达到身心和谐。

高校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文化的“虚静观”,除了在教学中通过读诵讲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道家虚静的内涵外,更多的是结合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在教学氛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结合太极拳相应的技术特点,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虚静的境界。笔者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太极拳教学实践为例,体现道家“虚静观”在课堂上表现如下:第一,教学环境。选择环境优雅安静的自然环境,并且避免烈日或者强风雨水的影响。第二,准备活动。为引导学生进入到虚静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不再采用传统的徒手操、慢跑、游戏等方法,而是节选健身气功和瑜伽体位法中有效的拉伸方法,最后2 ~3 分钟的太极浑圆桩使学生达到“心静气足神定”的太极拳虚静状态。第三,背景音乐。选择使心灵通往宁静和大学生喜爱的轻音乐。第四,太极拳技理技法的体现,学生在习练过程中要求在“中正安舒,周身放松”的基础上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用意不用力”,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关注在一招一式中,“以一念代万念”,从而使学生达到心态放松、空灵寂静的喜悦状态。第五,鼓励学生每天在特定的时间里进行太极拳练习,暂时放下各种学业或者社会活动,使心灵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虚静境界,这样不仅能使身心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且在潜意识里进一步消除深层心理压力带来的影响,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讲,容易形成“虚怀若谷,恬静无欲”而求真学问的治学之道。

3.2 生活之道: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文化“自然观”

道家文化强调人的生活要顺其自然,符合自然规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来设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业目标,这个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历程。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理想色彩浓厚,但生活阅历浅或者自我认识不足,极易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到忧郁不解。道家文化的这种“顺其自然,知足常乐”以及“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对大学生心理调适有积极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处理问题和制定目标时能够量力而行;道家学者所著《养心说》有言:“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即事不可留住,听起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这种对待事情“自然处顺,宠辱不惊”的心理调适,可以帮助大学生不必为一些尚未发生的事情心神不安,而且事情一旦发生,就不必过于担心和自扰,对过去的事情不必耿耿于怀,忧郁伤感,应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以理性的态度调整自己的情绪;道家文化倡导古朴自然的生活,主张善待自然、善待生命和善待自己,同时珍爱他人的生活,这种充满深刻生命关怀的人文思想,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生活并认识和珍爱生命。

高校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文化的“自然观”,着重在教学理念与技理切入点的体现上。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太极拳习练过程中“融于自然,与天地同呼吸”的道家理念,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开阔心胸并保持恬静自适的心境,使学生真正体会生命的喜悦,这样可以从内心深处激发大学生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太极拳崇尚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寻求科学的健身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顺其自然”的技理表现在:身形自然、呼吸自然、功架自然和心态自然四个方面。“身形自然”指教学过程中突出太极拳松静自然的技术特点,从每个动作的起式开始从头到脚要自然放松下来,“头顶虚灵,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松胯开裆”,不用拙力强加而为之,以此达到自然而然的身形特点;“呼吸自然”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太极拳初学者使用自然呼吸,等到招式熟练后再使用腹式呼吸,动作与呼吸配合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功架自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根据学生的能力采用“高架,中架,低架”不同的功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拳法自然,从而做到形顺、劲顺、气顺、意顺的自然通顺状态;“心态自然”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专注当下而平静自然,根据自己掌握动作的能力来进行太极拳练习,不过分强调套路动作的进度和难度,与同学的技术交流也要以平和的心态,这种品质扩大到生活中,也能养成“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的人生品质,养成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业目标,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发展适应能力。

3.3 处世之道: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文化“柔和观”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五湖四海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共同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由于性格不同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而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往往使他们只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从而表现出缺乏同情心和仁慈心,如果不善于调整自己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道家思想提倡处世为人要有“水”的特征,能够滋养万物而始终保持平静善良。《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给予大学生的启示应该具有水的胸怀而宽广无私,在不顺的时候能够甘居人下,懂得迂回百折继续前行,达到“曲则全”的处事方法,从而形成大学生谦虚容忍的美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家这种独特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方法,启示大学生做事虽尽力而为但不为争执,发生矛盾和冲突时避免针锋相对,培养自己仁慈宽厚的德行,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并与人相安无事,这正是道家所提倡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太极拳被称之为“柔拳”,道家思想“柔弱胜刚强”在它的技术理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高校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柔和观”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讲解示范时教师的语气清晰柔和,语速慢而有序,动作松柔缓和;同学交流以及纠正错误亦复如是;第二,结合陈氏太极拳示范讲解太极拳为什么要“松柔”,使学生明白“松柔”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通过身体的松柔使更多的肌肉参与到“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体系中,进而在发力时能够灵活多变,快如闪电;第三,太极拳技术练习中要求学生在“松柔”的基础上动作徐缓柔顺,圆活轻灵,“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第四,在推手教学练习中使学生体会如何用“松柔”来化解对方的力,“以柔克刚,引进落空”,通过沉气沉劲来控制对方的重心;第五,在身体“松柔”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情绪的放松,练习时要心平气和,通过课堂和课下不断地体悟,结合道家文化“守雌守辱,为谷为溪”的思想理念,从而使大学生的性格变得稳健豁达、沉静随和。

3.4 自信之道: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文化“气神观”

“健康的身体孕育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引导大学生加强自律并且提升健康生活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而部分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极不规律,比如,放弃早餐,常常熬夜,长时间低头玩游戏,运动量过低等,造成身体素质下降、气色不佳等问题。“气足神定”的自信需要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精气观”。道家文化认为宇宙万物皆有精气而生,庄子用气来解释生命的现象,认为气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元素,是人的生命之本,《庄子·知北游》有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道家倡导的“养气”是指减少满足欲望和追求名利的过度精力耗费,坚持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活,这对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理念无疑有很多借鉴作用。

高校太极拳教学可以结合道教文化,通过“运气、练气、养气”的方法,使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中去体会人体“中气”。比如,在练拳过程中对呼吸之气的体会,“深、长、细、缓,匀”,“气沉丹田,自然平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体会太极拳“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正如,陈鑫所言:“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身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宰之”,这种浩然之气就是一个人身上的正能量和正气;在桩功练习中,通过意守丹田的方法,使大学生体会气足神定的状态;在太极拳教学中体会“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技术理念,神是指精神意识,形是指太极拳动作表现,教师讲解太极拳为什么要“神贯顶”,在行拳过程中如何做到精神的专注,从而“以形传神,以意导气,以气固本”拓展到生活和学习中如何能够神定气闲而精神满满,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道家的“气神观”来加强自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气足神定”的自信之道。

3.5 审美之道,太极拳教学融入道家文化“大美观”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绪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方向,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塑造学生向善知美的道德情操,当代大学生受网络传播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产生某些审美误区,比如,奇装异服、流行时尚、低俗文艺等,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需要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而道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太极拳的美育表现恰好两者兼备。

道家提倡“大美无形”“自然之美”“贵柔之美”“和谐之美”,这种自然无为之美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太极拳中。庄子通过“天籁”和“地籁”来解释道家的大美之音,比如,自然界所表现的风声、水声、鸟声原始而丰富,太极拳提倡在大自然中练拳,和自然融为一体而体会大美之音。《庄子·天道》中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是在说明保持淳朴自然的天性之美,天下就没有与之媲美。总之,道家文化的“大美观”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借鉴作用,通过太极拳运动能够更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

高校太极拳教学体现道家文化的“大美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第一,身法之美。太极拳习练与表演中突出道家的“贵柔之美”和“朴素之美”。太极拳动作是人体美和运动美的对话,具有美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有学者把它比喻成中国的绘画艺术,表现出特有民族气息的神韵美、线条美和对称美,也可以像音乐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节奏美、气势美和流畅美,也可以像文学有着诗一般美的语言名称,如,白鹤亮翅,青龙出水,玉女穿梭等,而它特有的“贵柔之美”是太极拳最重要的体现,这种美育对于塑造大学生审美观以及心理德育教育无疑有很大的益处。第二,意境之美。太极拳教学心灵意境美突出道家的“气韵之美”,《庄子》有言:“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淡然”也正是太极拳意境美的表现,太极拳教学中选择具有道韵的音乐,使学生的心静淡然,技理突出“意、气、力”相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通过炼气达到气感充实、神清气爽的淡然美妙感觉。第三,自然之美。太极拳教学环境选择户外优美的自然环境,“天地为——大太极,人身为+小太极。”学生融于自然而感受到“一花一草一木”之美,体会老子所倡导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体会庄子“天籁”的朴素之美。第四,和谐之美。教学氛围的和谐表现在教师的平等和睦,学生间的互助交流,课堂轻松自然。太极拳技术表现是动作、呼吸和意识的和谐,通过习练者自身锻炼来调和阴阳、平衡心理,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向善审美情趣都有积极作用,同样有利于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猜你喜欢

道家太极拳心理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42式太极拳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