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近延安

2023-02-20陈利生

延安文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枣园窑洞陕北

陈利生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上中学时读到了贺敬之激情洋溢的长诗《回延安》,不由得让心儿也随着诗的起伏而跳跃。

延安,一直是心目中不可触摸的神圣殿堂。我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最初了解,是从电影中来的: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排排土窑洞,硝烟弥漫的战场,红红火火的大生产画面……这是一首久远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诗篇,是一幅有着惊心动魄的史诗般的画卷。

怀着多年的延安情结,我终于走近了她。

进入陕北,延安的气息也越来越浓。洛川会议旧址,南泥湾,与我们擦肩而过。从车窗往外看,除了黄色,就是绿色。那绿意盎然的大多是苹果树,点缀在山间沟壑。蓝蓝的天空下,高低错落的山梁上,戴着白羊肚毛巾的老农,敞开洪亮的嗓子,高歌一曲回肠荡气的《信天游》……那浓郁的黄土风情扑面而来。

抵达延安,已是薄暮时分。

抬头望去,但见远处山上有一朦胧的塔影巍然耸立。呵,这就是影片中无数次见过的“宝塔”!五彩的灯光照射塔身,如众星捧月,璀璨夺目。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异常激动。就是它,曾托举过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宝塔山其实一点也不高,但它代表了中国革命的高度。

宝塔山下就是延安的母亲河——延河。河水已全然没有当年“滚滚”的气势,只有细细的一支。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条延河边,几十年前有那么多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冲破重重险阻来到这里。

徜徉于历史的怀抱,我似乎听到了延河的歌唱,听到了宝塔的钟声,我感到那场以13年光阴倾情演绎的旷世经典,带着鲜红的底色和洪钟大吕的气势,重重地撞开我的心扉……

一轮丰盈的满月悬挂中天,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山城。很久没有见到这般恬淡的月光了。我望着头顶这一轮曾在七十多年前映照过延安的明月,它依然那么清澈、明亮,如不曾被滚滚红尘侵蚀的明眸。

“赏月去!”我和友人兴致很高,出了门向就近的一座山走去。

顺着蜿蜒的石阶,踱到山腰,临月眺望,月光下的延安城宁静安详。这时,路上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汉,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清凉山。晚上的清凉山不对外开放,清幽无比,让我们觅得一丝从容与安然。

清凉山静卧在时光之上,山体显出光滑的曲线,亦虚亦实,朦胧恍惚,眼前的景物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月色下的清凉山,犹如一个清辉四溢如梦如幻的银白世界,柔和静美,了无纤尘。我被这种景象惊呆了,一种透彻的激动涌动全身。

温情的月光在山间弥漫开来。我们三人就坐在这样溶溶的夜色里。

陕北人那份特有的真挚与朴实,在老汉身上袒露无遗。喝了点酒的老人粗着嗓子向我们介绍:“延安城由清凉山、宝塔山和凤凰岭三面包围。当年清凉山上有中共许多要紧的新闻机关呢。”那一口地道浓重的陕北话很好听。果然,在老人的指引下,我们见到了新华社总社、新华广播电台和解放日报社的旧址,原来都是几处不大的山岩窑洞。可以想见当年革命的艰难。

我笑问,你们的上辈见过毛泽东吗?老人来劲了:“那怎么没见过,咱这达是毛主席待过的地方,是红色根据地嘛。我爷爷说,那时毛主席也住土窑洞,还亲自种菜呢。那一年,国民党胡宗南好几十万部队进攻延安,我们军队人少啊。部队和老百姓都劝毛主席早些离开陕北。毛主席说,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养育了我们。在老百姓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怎么能一走了之呢。我绝不过黄河。”延安人至今都为毛主席说过的那句“陕北是个好地方”而骄傲。

老人顿了顿,说:“我再给你说一说周总理的事吧。1973年,总理最后一次回延安,他坐车去宝塔山。那时,山下的宝塔大桥还没有造。总理的车打滑陷在河泥里,老乡听说了,从四面八方赶来,把汽车稳稳地抬出放在路上。当总理看到扎着白羊肚手巾的老乡们生活还十分困难,禁不住流着热泪说:‘新中国成立20多年了,老区人民的生活还这样困难,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啊!’”

苦得像瘦弱的黄土地的老区人民,却挂着山丹丹红艳艳的笑意回答总理:“请总理放心,我们很好哇!”那场面延安人世代也忘不了。

感谢老人,是他让我洞悉了延安人内心深藏着的情结——那种超越时空的“领袖情结”。是呵,许久以来,对于这块土地,延安人总有一种不变的情怀。

到了杨家岭和枣园,我们的想象才开始同历史对接。

晨曦微露,一走进杨家岭,就有高亢激越的歌声飘来。原来是一位中年汉子,古铜色的脸,穿着原汁原味的陕北服饰,昂首唱着信天游。唱罢,意犹未尽,又跳起了豪放的延安腰鼓舞。粗犷豪迈的鼓点,白羊肚的手巾,无不体现出了陕北汉子的朴实和憨厚,在他的表演、歌声里看不到一点失落,只是感觉到一种让人振奋的自豪。那种纯自然的声音,不带丝毫的世俗气。这种自信、奔放、热情、慷慨,在这个时代显得多么弥足珍贵。

“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语文课本里是这样写的呀。它曾留给孩提时代的我们太多恣意的无比美丽的想象。

这时,朝阳从东边的山沟沟里斜射过来,照亮了“中央大礼堂”那五个字。中央大礼堂是一栋苏式大礼堂,在这里曾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七大”。礼堂两旁的墙上还挂着当时各个解放区祝贺“七大”召开的旗帜,简易的长条木凳在中间依次排开,主席台中央在党旗的映衬下挂着毛泽东的画像。台上方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红色横幅依然醒目可见……置身于会场,仿佛聆听到了毛主席致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时的洪亮声音。

据说这个当时最气派的大礼堂是中央机关和军民利用当地石料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也就是在这里,确立了毛主席的领袖地位,同时由刘少奇提出了毛泽东思想。

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间屋子里,面对面地坐在长凳上同近百名延安文艺工作者交谈,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于是,革命的文艺思想、文艺方针就在这里诞生了;丁玲、张光年、贺敬之等一大批文学艺术家就从这里出发了;在中国文艺史上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扛鼎之作,就在这里出炉了;“黄河大合唱”的壮观场面,也在这里演绎了……

目睹墙上的一张张黑白照片,我仿佛看到了一代伟人翻滚的思想火花,听到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然而最令我好奇的,还是延安的窑洞。每到一处,我总是细细地观看,反复地品咂。我明白,在一孔孔朴素简约得像是艺术品的窑洞内,曾见证了多少时代的叱咤风云。

在这个杨家岭的早上,我让自己的目光透过历史,透过时光回到数十年前那一个平常的早晨——

“七大”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是中央领导居住过的窑洞,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比邻而居,窑洞内的陈设非常简陋,都仅有一桌、一椅、一床而已。唯一不同的是,毛主席的卧室内比其他领导多了一顶蚊帐。真的很难想象,这简陋的斗室,竟然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地方。在这里,极细小、极平常的东西,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窑洞内,毛泽东坐在破桌前,烤着炭火盆,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等一大批光耀千秋的惊世之作;多少个夜晚,毛主席在油灯下伏案疾书,写下卷卷雄文,《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里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是在这些窑洞里写的;就是在这张小桌上,毛泽东向日军发出了摧枯拉朽的号令。

窑洞门外的一棵大树下,有一张石桌三张石凳,就是在这个地方毛主席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抚摸石桌,我耳边似乎回荡起伟人那带有浓重湖南口音的幽默谈笑声,似乎看到那位湘江诗人那荡涤阴霾穿透尘埃的坚定目光。

难怪,当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访问延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延安,真是个可怕的地方!我要是在延安住上十一天,那我一定也能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当她看了毛主席的住处后,感叹道:“这里没有讲究的陈设,但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我问这段子是不是她编的,她坦白说,我哪编得出来啊,是像我一样拿着编外工资的银行打工仔编的。我在银行认识一个打工仔名叫范春耀,很有才情。他跟我说,我们的劳动强度是正式员工的两倍,拿的钱却只有人家的一半,如果算上正式员工有而我们没有的福利,甚至连一半都不到。这个笑话就是那个范春耀编的。我于是明白了,这么下作的段子,乃是出于对自身工作的一种不满情绪。

我们的领袖、人民军队和人民艺术家们,在这样的窑洞里,一住就是十三年。窑洞是朴实的,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然而,延安窑洞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历史已经证明,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以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震撼了世界。

是的,那些从延安窑洞里走出来的人,永远是值得我们骄傲与敬仰的。

枣园,是延安的“中南海”。在这里,我们满怀崇敬地瞻仰了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雕像,他们似乎随时都可能走下来的神态,栩栩如生。毛主席意气风发地大踏步走在最前面。毕竟,他是延安的主角嘛!

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枣园很幽静,如同江南,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我没有去过,我想,南泥湾应该永远鲜活在音乐里。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优美动听,穿越时空,传唱至今。延安人民至今还记得朱德是种菜的高手,周恩来纺线又快又匀……

收回思绪,走进书记处礼堂。会议室里,隔着栅栏可以看到宽大的长桌、木椅,仿佛很有灵性地静静地立在那里,桌子的白罩单上摆着茶杯、烟灰缸等,仿佛会议刚刚结束,围坐在一起的伟人们刚刚离去。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领导,住到枣园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已经有了明显改观——他们的窑洞比先前大多了,窑洞内除了床、桌子、椅子外,还有了木制的沙发。毛主席的窑洞里还有了书柜。站在领袖们故居的窗棂前,我依稀看到了当年领袖们彻夜不眠的灯光,领导着延安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

在枣园,有毛主席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演讲的“为人民服务”的讲台,有为大生产运动而修建的长十五公里的“幸福渠”。看着“幸福渠”,我们能想象得到当年自力更生、热火朝天的大生产场面。

真幸运,我们去枣园游览时,正遇到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连续剧《毛岸英》。我是第一次看到拍电视剧。当饰周恩来的演员笑容满面走出窑洞时,我们激动万分,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开。

据介绍,在王家坪毛主席的住所,毛主席和儿子毛岸英曾留下唯一的一张照片。而夹在人流中的我,竟然没有看到这张照片,甚为遗憾。

真正站到了延安宝塔前,我读到了一种震撼。历经岁月的沧桑,历史已赋予延安的宝塔太多的象征。宝塔,是历史的见证,是旗帜,是胜利。徜徉在延河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延安。如今在石油、天然气、煤炭上睡觉的延安已经苏醒……

是的,延安值得品读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延安是让我们获得思想升华和生命启迪的所在。

我用一颗虔诚的心触摸延安,用一颗感恩的心解读延安——是延河水滋润了八角帽下那张疲惫而又刚毅的脸庞;是枣园夜色里燎原的灯光,照亮了中国大江南北广袤的土地;是温暖的窑洞浸染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气概……

有谁不承认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不寻常的经历,每一处遗址都有动人心弦的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部厚重的书,每一道山梁每一个窑洞都留着历史的印痕。

置身在延安的土地上,总有万般情愫让我心潮澎湃。延安,我深情地把你追寻。追寻你,延河的流水;追寻你,宝塔顶天立地的脊梁;追寻你,寒冬腊月暖窑里的热炕;追寻你,满堆的大红枣、滚烫的米酒热腾腾的油糕……

渐行渐远。透过车窗,回望起伏连绵的陕北高原,耳边响起了那昂扬的“延安颂”乐曲: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日的歌声。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我明白,延安,依旧还是红色的延安,依旧信天游一样豪放的延安。

猜你喜欢

枣园窑洞陕北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山地枣园节水保墒措施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利用野生酸枣兴建大枣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