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水三章

2023-02-20

延安文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渭水伯夷清源

陆 军

逆水而行,在一场来自高原的秋雨之后,我们抵达渭水之源。渭水,这是个古老的名字,是一条流进典籍的西部历史名河,渭水是她的小名或乳名。曾经有一位姜姓的人在这条河上垂钓,他说“愿者上钩”,这是一句跨越时空的精神与灵魂对话,有如爱情般的神秘。他在钓鱼吗,在等待哪个朝代的帝王上钩呢?时隔三千年,当我走近渭水,依然感觉到一条直直的鱼钩在清澈的水面上浮着,一双来自周朝的手紧握着钓竿,一个声音在河面上游荡:“来吧,愿者上钩!”

上钩的第一条鱼应该是大禹,他在渭水源头观察水流时被钓走了,被那条竿子后面的子民以“顺应民心”的名义钓到庙堂之上,加以王冠,称“禹王”而君临天下。大禹未曾想到,他疏导后的渭河流域竟也不太平,虽无水患,却战事频仍,让这条河诉说了几千年。

三国未定,曹操与马超在潼关一带的渭水两岸进行了中国战争史上以智取胜的经典战例——“渭水之战”,这一战打开了三国曹魏帝国向西扩疆拓土的大门。大唐初期的李世民也让渭水给自己立下汗马功劳,与渭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江山面临危机时,他和高士廉、房玄龄等人隔渭水怒斥对岸入侵中原的突厥颉利可汗,定下了“渭水之盟”,保障了中原子民的安泰和盛唐的到来。

是非成败像一片时代之树的落叶,被渭河之水静静地带走了,所有的荣辱成了过眼烟云。当陕甘总督左宗棠奉大清皇帝光绪之命节制新疆军务,向西追溯渭河时,在鸟鼠山下欣然挥笔写下了“渭河源”三字,那恢弘的气象仍透出左公挥鞭西进收复新疆的雄才大略,潺潺清源河不舍昼夜向东流淌着,带走了多少王朝的兴衰和王公先祖的悲欢离合……

渭水是一条文化之河,与它有关的历史典故缀满自文明以降的历朝历代,渭河的每一滴水每一粒沙都能给我们讲述一段人文故事,诉说一场权柄角力、政权更迭的血腥战事……几千年来滔滔不绝、奔涌不息,携着中原黎民的生离死别,带着朝歌起落的风雨,在潼关注入黄河,潜入大地的脉管、逶迤东去。

渭河之源,我们溯源而上,在如画的景区里寻找渭河的源头。进入景区门,眼前是宏大的禹王殿,彰显着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站在殿前回身望去,景区内晨雾蒸腾,温和的阳光飘浮在淡紫色的雾气上,与周遭的花木一起幻化出七彩斑斓的景致,深秋的渭河源一如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金戈铁马的沙场风云虽然远去,你抬我扛的先民治水的艰辛犹在眼前,暗淡的历史云烟仍然笼罩着这片远离尘嚣的山林水域。

循着大禹坚定的足迹,我们拾级而上,寻找古渭水的发源地。所有的大江大河,它的源头都是一眼泉水,从一滴高山激动的眼泪出发,从一缕渴望远行的目光启程,从一颗晶莹剔透的赤子之心动身,在不屈的坚持与坚定的向往中,在宽厚的容纳和无私的奉献里走出大山,终成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江河,润泽大地万物之后,皈依大海。

现在的渭河源是个大景区,在甘肃渭源县境内,距县城南二十公里。整个景区植被茂盛、步移景换,时而山环水抱、景色奇秀,时而山花烂漫、绿草如茵,时而地势险峻、飞泉流瀑。有史料证明,渭河并非仅源自鸟鼠山这一座孤峰,而是起源于古代所说的鸟鼠山系,由众多的河流溪水汇聚而成,主要源流有三个,即北源、清源和南源,清源为主要源流,也就是渭河源景区的鸟鼠山。从地图上看,渭河的源流清源河,是渭河的上游,沿途有锹峪河注入,水量大增,流经灞陵桥后在首阳山下,有莲峰河助力前行,清源河在两条大河的滋养扩容下,进入陇西后改姓易名始称渭河。

河流是农耕民族的经济命脉,作为黄河第一大支流的渭河,沿途吸纳了诸多支流,经陇西、天水、宝鸡、西安、渭南,最后在潼关注入黄河,蜿蜒奔流八百一十八公里,在中国中部形成了一条由东而西的生命线,滋养着两岸,造福于秦陇。渭河东西贯穿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孕育了灿烂的渭河流域文明,书写了“大禹导渭”的雄壮史诗,更留下了“夷齐归隐”的千古美谈。

渭河不仅是秦陇人民的母亲河,更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在华夏文明起源阶段,人文最早的始祖伏羲、女娲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都是率先发源于渭河流域,并延伸至黄河流域。大禹导渭、治理黄河、区划九州,奠定了夏王朝的基础;正如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一样,渭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渭水是周、秦、汉、晋、北魏、北周、隋、唐时期,中国历史辉煌时代的渊源,是华夏文明的血脉之源,是秦陇大地的情感之源。

鸟鼠山

从惊险的“大禹导渭”处拾级而上,坡度渐高,几近直立,左拐右转之后又直下到山涧处。只见右边是腾空而下的飞瀑,喧嚣震耳。左前方是直立于湍流中的石柱,这是两座山峰相抵形成的一个三米多高的甬道,涵洞中出水两米高的石头,能并行两人,左右两边石壁是行人手抓的铁链子,龙吟涧像一条巨型的蛇,洞穿石山,从这边蜿蜒到那边,足有五十多米。行人踩石而行,稍有不慎或神情恍惚,便有掉下深涧的危险,多半的游客从山门行至此处,望着乱云飞渡的瀑布与激流,失了定力,无勇气再攀登,然而可知“无限风光在险峰”,越往前走,鸟鼠山的风光越加迷人,探寻的文章才切入正题。

寻找渭河源头的旅程刚刚开始。鸟鼠山走完全程要三个多小时,从这里再走五公里的崎岖而陡峭的石阶才能到达“鸟鼠同穴”处。虽是深秋且太阳朗照,但海拔在步步攀升,气温并不高,你会感到呼吸有些困难,这是高原反应的征兆,不过这里的空气中含氧气量相对高,通常情况下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再往前行约莫一个小时,杂树间阴冷潮湿,地下多有沟壑地洞,形态较大的有三条,成品字形架构,沟内有清泉三眼,称为“品字泉”,据说是古渭水的直接发源地。《尚书·禹贡》记载“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此刻,你会兴奋起来,长吁一口气,从心里发出一声感叹:我找到渭水之源啦!站在这里环望四周,一片莽莽苍苍,像千年的历史烟云笼罩在你的目光所及处,神秘莫测,古乐声声、号角隐约。你会追古思今,生出一番感慨来。

鸟鼠山的东面是露骨山,海拔3941米,是西秦岭的主峰,与鸟鼠山同为一个山系,但比鸟鼠山主峰2700米高出1200多米。露骨山终年积雪,造就了渭河之水,是渭河与洮河的水源地,也是两条河的分水岭。

鸟鼠山因鸟鼠同居一穴,彼此相处和谐而得名。相传此山中老鼠在里面打洞,鸟儿为其站岗放哨。鸟儿有时站在鼠背上,啄食老鼠身上的寄生虫。上古时,因鸟鼠山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天气变化无常。一天之内竟有四季。年平均气温很低,最热的月份,气温也只有10.5℃,到了夜里还会有霜出现。“六月雪”在这里并不少见,植物种类少,除了牧草之外,可供鸟儿筑巢的大树很少,它们只好栖息在洞穴之内。有一种褐背地鸦,因久不飞翔,翅膀退化,双腿则十分强健。它白天在外觅食,晚上就钻进洞穴,并在洞内垒窝、产卵、育雏。而这洞穴为老鼠所造,里面住着老鼠。因周围环境所致,出现了鸟鼠同穴的奇特现象。“鸟鼠同穴”或许是个传说,或许是个真实的存在。大自然的奇观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一片刚刚探入的丛林,奇观被发现,奇观在形成,无穷无尽。鸟鼠同穴在上古时并不排除其存在的合理性,而随着几千年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积累的知识和认知已经很难全面解释自然现象,任何知识都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当然,进入二十一世纪,这里已被茂密的森林全覆盖了,众多鸟类在高大的树枝间栖息繁衍,不与无名“鼠辈”在洞穴里同流合污了。

渭河发源于渭源县鸟鼠山,《山海经》《尚书》《汉水》《水经注》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铁证如山。和任何大江大河一样,渭河流经八百多公里,它的上游源头不可能是一个,关于渭河源流的“三源合注”之说,我觉得有道理。渭河上游在渭源县境内称清源河,深秋的清源河两岸万寿菊金色依然,据说它的盛花期是七八月,我们来时有一场雨让花朵更加鲜艳,像无数颗小小的向日葵照耀着大地,黄昏时分格外明亮。清源河在清源镇,也就是县城所在地的河面上横卧着一座木桥“灞陵桥”,因汉文帝刘恒陵寝——“灞陵”而得名。有道“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这座桥是千里渭河上游的第一座桥梁,正所谓“渭河第一桥”。灞陵桥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俗称卧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经历过无数四季风雨的洗礼,依然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端坐在清源河上,无声无息地见证着时间和朝代的更迭,目送着清流远去。这座桥与二十公里外的鸟鼠山遥相呼应,将渭水之源送向陇山以东,直抵黄河,像母亲作别远行的游子,“灞陵桥”将每滴流水映上渭水的印记,打上华夏的名号。

首阳山

首阳山是渭河源大景区的另外一个景点,传说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

我们抵达时,已是早上九点多钟,太阳从山后照过来,周围的几处莲峰拔地而起,甚是奇绝,如桂林的山系容貌,这在西北很少见到。昨天的一场秋雨,让山上的草木蒸腾着紫色的雾气,在阳光里五彩斑斓。

我们顺着新修成的石板路上山,路面的石条上阳文凸现《论语》和时下流行的格言警句,虽别具一格,却也不甚了了,建设者或许要旅行者在行路中既领略自然风光,也领悟人文风采。登至顶峰,极目远眺,周围的山确如“莲花”朵朵。

首阳山与莲峰山两相对应,由九座形似莲花的山峰组成,首阳山为主峰。在国内用“首阳山”命名的山峰有五处之多,均为风景名胜地。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撰《首阳山辨碑》进行论证,文章刻碑,立于首阳山腰。碑高7尺,宽3.5尺,文1184字。碑文认为全国虽有五处首阳山,而以渭源首阳山为真。“陇西首阳山其名最古。自孔子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其名虽与五岳争高”。作者引经据典,多方论证。石碑的背面还刻有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巩昌知府曹司牧撰写的《改建首阳山夷齐词记》,文中介绍了伯夷、叔齐的生平及历代奉祀概况,并说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经过。由于此碑论据确凿,资料翔实,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重视。明代朱燮远、清代左宗棠还以此碑文为蓝本,撰写了夷齐庙碑文。

伯夷、叔齐墓在另外一座莲峰山上,须从首阳山下来沿莲峰河往回走不远外进山。伯夷叔齐墓的后面百余步,是后人为纪念他们修建的清圣祠。此祠最早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后因兵乱而毁。清同治十三年集资重建,僻于一隅,并不显眼。首阳山之所以名闻遐迩,与伯夷、叔齐两人一段传奇故事有关,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史载伯夷、叔齐乃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死,遗命叔齐继位,而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遂让位于他,伯夷却认为父命不可违,便逃跑了,叔齐也不肯继位随长兄而逃。武王伐纣,车载着文王的牌位行军。伯夷、叔齐叩马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卫士欲杀之,姜太公曰:“此义士也。”卫士便把他们赶走了。武王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河后陈兵牧野,纣王发兵70万拒之,奴隶阵前倒戈,纣王自杀于鹿台,商朝灭亡了。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并作《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莫知所非。”有妇人对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历代对伯夷叔齐有推崇者也有贬斥者,褒扬者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唐韩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称颂。贬斥者如西汉东方朔不以为然地说这两人是“古之愚夫”,认为“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固守灭亡的事物而不变,算什么贤人?鲁迅在小说《采薇》里以伯夷和叔齐为主人公,批评两人不知变通来借以讽刺世人。

数千年来,更多的人被伯夷叔齐抱节守志、恪守理想的故事感动和激励。自汉魏以来,就有众多僧侣信众在首阳山开凿修建石窟寺庙,至元、明时期达到鼎盛。大多数古建筑如今已不留踪迹,剩下的一些虽然有所损坏,却依然带着浓浓的历史气息和民间色彩。确切说,首阳山属于西秦岭末梢的延伸,因此虽在甘肃,却带着南方山脉的清秀。走在山中,绿树婆娑,日影流转。这样的山,夏日草木葱茏,春日花事繁盛,表面看似寂静,其实又暗藏着一个属于大自然的喧嚣世界。山中寺庙不大,依山形和地势而建,颇具特色,没有平原地区寺庙规规矩矩的结构和规格,高低不一的台阶上杂草丛生,岁月履痕遍地,处处散发着一股傲世独立之气。高山、古寺、荒草,在氤氲的薄雾中带着几分缥缈的神秘气息。从高处眺望首阳山,云雾缭绕,仿佛历史的烟雾隐隐弥漫。想到伯夷叔齐,想到他们的采薇和绝食,虽然只是消极抵抗,说不上富有激情,却因为深刻执着而充满了诗意,让一个几千年之前的故事成为佳话,也让这座山回味无穷、有了精神和筋骨。

首阳山因伯夷叔齐而愈加高大峻峭,成为名副其实的首阳之山。山下有莲峰河,清澈见底,向北与渭水相会,将山里众多感人故事带向远方,共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猜你喜欢

渭水伯夷清源
渭水秋歌
“怡清源”黑茶包装设计
渭水访贤
渭水舍渔
伯夷列传 / 杨明臣
家住渭水边
『一根筋』的古清源
治本清源 创新举措 海门积极化解环境信访难题
朴趾源의「伯夷論」연구*——논증 방식을 중심으로
从《论语》析伯夷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