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培养
——以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为例

2023-02-20钱永合

新课程 2023年16期
关键词:祖父表达能力阅读教学

文|钱永合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其利用语言、肢体、面部表情向他人传递情感状态以及意愿,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文本主旨。为此,本文围绕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提出以场景为依托,引发学生感悟文本内涵,以趣事为核心,强化学生文章阅读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感知文章言外之意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文本思想精髓,提高个人语文素养。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其从课文中准确感受萧红女士所要展现的情感,并以此为依托,利用大量的修辞、描述,结合口语化的语言展现相关情感元素。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理念,调整字词语句的教学体系,重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其在优秀作品的浸润下提高文学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教学架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周期较长,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正是以此为依托,编制了大量教学要素,使教师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如四年级教材中提出的“抓住关键词句,初步感受文章思想情感”;六年级教材中提出的“体会文章如何表达情感”。此类要素都明确指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应当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合理安排阅读要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助力学生感悟文章内涵。基于此,以《祖父的园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该文由作家萧红创作,作者在景、事、人等元素中进一步结合了主观感受,将朴实、平淡的内容变得更富有情趣与意趣,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而从教材单元导语中也能发现,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在于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围绕该文实现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推动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培养路径

《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富有诗意的语言,在带领读者走入园子后,展现出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面,画面中有花,有树,有庄稼,有风雨,还有太阳的光芒和云朵的影子。这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就像文中表达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园中的一切欣欣然,充满生命气息,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可以说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讲述了作者在园中的童年生活,跟随祖父栽花种草,铲地浇水,当然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劳作,更多的是童年的游戏。作者玩累了,便会在园中睡一下。这种生活让她感受到充实,无论是快乐的时光,还是慈爱的祖父,都给幼时的作者带来了心灵的安慰。祖父的爱心与耐心放飞了孩子的天性,使其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也正因此,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因此在她眼中,园中的生活充满梦幻色彩。本文以该课文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文中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新鲜的语言、浪漫的景物描述,使学生置身教师创造的情境内完成读书,进一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生活,加深对作者童年生活的体会,不断积累语言。

(一)以场景为依托,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

文中,作者的语言表述较为直白,回顾了小时候在园子的快乐时光,并采用大量笔墨描写自然景物,用更加质朴的话语勾勒园中景色,为读者展现了极具美感的画卷。在刺激读者视觉感官体验的基础上,也能使读者深刻体会园子内的诗情画意,这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然景色作为依托,更多地站在以景悟情的角度,带领学生品味文章的情感元素,在精读描写景色的语句时,深入探索作者的深情,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

1.联想画面

在教学实践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圈画批注的阅读技巧,将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段落圈画出来,之后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想象与联想,感受文章中描述的优美场景。该方法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景色的美好,并感受景色蕴涵的情感。同时,教师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交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化阅读体验,实现发散式阅读。

《祖父的园子》中有一段话,作者采用了大量色彩词汇,借助形象的表达形式,将花园景色描画得生动、灵活。教师可以此为依托,带领学生对形容词、修辞手法进行批注,利用简单的符号,围绕上下文语境进行思维拓展,充分调动人体的感官,在脑海中进行画面补足,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在描写花园的动物时,主要通过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圆滚滚、胖乎乎,并将小蜜蜂比喻成毛球,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产生奇趣感,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轻松、愉悦之情。而在色彩方面,文中使用的金粉、大红等词语,能使学生感受到色彩搭配的魅力,并初步想象到色彩艳丽的风景图。此外,学生在批注阅读时,已经可以在脑海中勾勒文章画面,教师可以此为前提,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如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回忆中,是否也存在鸟儿自由飞翔的画面呢?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景色,内心的想法又会是怎样的?通过此类启发式、循序渐进式的问题布设,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联系现实生活,将自身的真实体验迁移到课本阅读当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感知情感能力的目的。

2.体会情感

当学生能够自主联想园中画面后,为了促进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入感知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要素上,如关键词句。在解析语言时,可引导学生试着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直至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轻松地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以文中的排比修辞段落为例,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开一朵,就开一朵”。此类排比句,意在凸显植物的生长极为自由。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此段语言与句式上,可以使学生在质朴的言语中感受到文章的情趣,体会到作者所融入的情感,充分理解文章的属性,体会“我”对自由的渴望。由此可见,将课文内的景物作为教学切入点,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情感基调,进一步解读文章的思想情感。

(二)以趣事为核心,强化学生阅读体验

除上述自然景色外,作者还阐述了诸多典型趣事,通过更加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自由情感。基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提取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为主,还需要将园中趣事作为着手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童趣以及与祖父间的亲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读写任务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1.细读文本

作者围绕祖父的园子着重描绘了众多与祖父间发生的趣事,如栽花拔草,使读者从诸多趣事中感受到作者天真烂漫的一面,也能从祖父的态度中体会亲情。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富含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利用角色代入的形式大声朗读。以文章第4 自然段为例,作者通过诸多写作手法,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等,将小时候跟随祖父栽花、种菜的趣事刻画得生动、立体、形象。该段落的语言相对通俗,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多幅趣味场景画面。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舞台表演,让学生利用角色代入的方式感受祖父对“我”的疼爱,如有的学生佩戴草帽饰演祖父,有的学生佩戴小草帽饰演“我”,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感极强的朗读方法,深刻感受祖父与“我”之间的温情。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布置随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句子的仿写,比如,“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可仿写成“父亲品茶,我就品茶;母亲做饭,我就做饭”。借助小练笔,促进学生的丰富联想,主动创造趣味化场景,锻炼学生的情感迁移能力。

2.感悟人物内心

以上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感知课文趣事,从细节描写中了解祖孙的融洽相处。教师要以此为前提,帮助学生走入人物内心,通过支架式教学,将问题作为载体,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如教师可抛出疑问:为何作者在园中肆意玩耍,却未受到祖父的约束?祖父为何对作者的行为如此纵容,即便作者有近乎闯祸式的行为,也没有受到任何责备?支架辅助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的自由探讨,使学生不仅可以从较大的层面实现深度思考,也能对祖孙之间的亲情进行深度解析,有助于学生走入人物内心。

细读文本以及支架引领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着眼于园中发生的趣事,通过解析活动深层次阅读,了解作者的趣味化语言表达形式,并根据文章的叙事风格,推测作者的内心情感。层层递进的问答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反复叠加的状态,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大幅度提升。

(三)结合背景资料,感知文章言外之意

作者运用生活中朴素的景、人等元素,寄托了自身的情愫,因此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充分围绕“人”这一层面,探究作者的经历,引导学生深刻感受课文的言外之意。

1.搜集课外材料

教师可充分运用知人论世的教学理念,组织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课外材料。比如,教师可提问:在祖父园中的生活,对作者的人生、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如何完成《祖父的园子》这一文章的创作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要积极搜寻相关资料,了解创作背景,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深入解读作者,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萧红被誉为20 世纪30 年代的文学洛神,于1911年出生,1919 年生母感染霍乱病故,父亲再婚。由此可见,作者在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经历了丧母之痛。而父亲再婚之后又对其不管不顾,导致萧红的童年充满坎坷与磨难,只有祖父给予她足够的关怀与照顾,使年幼的萧红感到一丝温情,因此,其与祖父之间的情感极为深厚,并最终将这份情感融入文章当中。此类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2.回顾文本

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放在推动学生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上,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带领学生掌握课文整体架构与脉络,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之后以此为依托,开展创意化写作,例如,若人生可以重来,作者获得与祖父对话的机会,同学们认为萧红会说些什么呢?要求学生以文章感情基调为核心,写作一篇作文,表达作者对祖父的思念之情。此类创意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根据萧红的苦难坎坷经历,抓住作者并不多见的温情,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此时学生便可以产生与萧红的情感共鸣,强化情感体验,真正意义上实现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充分呈现文章的言外之意。

本文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充分依托园子内的场景、趣事,融合人物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情感元素,体会作者的真实经历,挖掘课文信息,知晓文本的言外之意,并在此过程中思考、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祖父表达能力阅读教学
祖父瓷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祖父的一封信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鸡犬不宁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