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度及其实现保障

2023-02-20王成云路雪莲

关键词:群众时代生活

王成云,路雪莲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0)

人民幸福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新时代,人民幸福被赋予了美好生活的时代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标志着实现美好生活已成为党和人民群众重要的时代任务,同时也表明逐渐摆脱贫困的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时代愿望。作为人民幸福的时代表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定义是多维的,不仅仅指单向度对物质层面的追求,更是涵盖了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厘清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内涵和价值意蕴,有助于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愿望提供全方位保障。

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内涵

“美好生活”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特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建设美好生活作出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引,同时也要求党将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幸福生活的范畴也变得更为多层次化、多元化、多样化。具体而言,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聚焦在——人民对于充裕的物质生活、民主的政治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丰盈的精神世界以及宜人的生态环境的不断追求。

(一)物质生活的“充裕”

美好生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美好生活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镜花水月,需要我们通过实实在在地劳动实现丰裕的物质生活。物质资料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朝向丰盈的物质生活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1]人民生活需要以发展作为基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真切切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美好生活的追求就不能是乌托邦式的追求,而是在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不断发展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要想建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显然是不行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原来以温饱为标准的物质生活已经很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人民群众在继续追求物质数量增加的同时,更呈现出对高质量、高水平物质生活的追求。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奠定更加充裕的物质基础,才能在保障人民群众丰衣足食的基础之上不断推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政治环境的“民主”

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美好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最佳契合点。政治环境的民主,不仅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做出科学、正确的战略决策,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回顾党的历史,实现政治民主始终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只有在民主的环境才能够容纳不同的政见,才能够为民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弹性,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能量和动力。民主政治环境对人民群众的表达意愿有直接影响,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下,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够说真话、讲真情,政府才能够听到人民的心声,才能够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构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蓝图,才能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空话,让各项为民政策落地生根。因此,在新时代一定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政治生活环境,使民主真正落实到中国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之中,从而为实现二○三五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政治远景添砖加瓦,注入新的动力。

(三)社会环境的“安全”

中国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3]。妥善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矛盾,让人们拥有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对于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各项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新时代,面对社会发展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想要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必须首先建设平安社会。平安环境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生活环境的现实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人民幸福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平安稳定。当前,要构建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加大对社会治理的创新力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将各种潜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四)精神世界的“丰盈”

美好生活光有物质基础显然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它必然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共同发展的和谐状态。新时代,只有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内心充实,他们才能够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党领导人民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血有肉,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多元化的美好生活追求。广大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精神世界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在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世界的美好追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精神与物质属于两大支柱,要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则,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充盈的基础之上,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丰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3]。当前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在精神世界提出的新期望,我们党必须坚持不懈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粮食,解决好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从而创造出精神世界更加丰盈的美好生活。

(五)生态环境的“宜人”

“天蓝、地绿、水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理想生态的美好希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现实诉求。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已经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涉及到的领域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物质领域向多元领域转变,广大人民群众希望拥有更干净的水、更清新的空气、更蓝的天空,享受到更丰盈的、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享受到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社会实现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等,这些毒瘤一样的环境问题严重拉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成为了限制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桎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态的追求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方向,为老百姓守得住青山绿水,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之下,新时代一定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构建起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创建美好生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人民逐渐摆脱贫困,对物质文化“量”的需求得以满足,同时也指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定义已经超越了物质文化“量”的需求,在维度上变得更为多元化,不仅希望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同时也需要进一步丰富伦理道德内涵。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新矛盾、新挑战、新问题,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内涵,为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提供重要指导。

二、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度

本质上看,人民美好生活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其幸福向度是同一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繁荣兴盛是紧密联系的,个体的美好生活以国家的发展和壮大为基础,全国人民处于命运共同体之中。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具有个性化特征,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经过程,个体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感受幸福的能力不同,因而其追求的美好生活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可以从民族兴盛、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三个层面具体把握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度。

(一)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民族兴盛的灵魂

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民族兴盛的内在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新时代美好生活是马克思笔下扬弃 “物的依赖性”向 “自由个性”[4]转化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生活样式,美好生活是人类的更高追求,也是构成人们现实世界的重要意义,理应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诸多成果,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增强,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不只能是手段。”[5]而在新的时代,美好生活就是人民追求的目的,脱离了美好生活的愿景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希望,国家奋斗也将失去方向,甚至丧失民族兴盛的灵魂,从这个层面来讲,追求美好生活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也是民族兴盛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使然,也回答了新时代“为了谁”这一核心命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政党,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资格享受国家提供的福利,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就是要实现民族兴盛,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都有自己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利,并为之创造有利条件。从国家范围看,实现美好生活并不是少数人的权利,只有多数人都过上了美好生活,我们的民族复兴才有希望,民族强盛才会获得强大动力。从人类历史发展愿景看,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是世界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因此,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度和内涵,将美好生活作为世界先进民族的真正意涵,将美好生活上升到“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发展高度,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全体人民和全人类的美好生活。

(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

从社会发展进程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创造者。因此,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基本判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在于提升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但资本主义却无法真正地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且资本主义只是让社会少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却依旧一贫如洗、悲惨痛苦。共产主义则不然,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进步在于真正提升了生活的美好程度,能够实现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使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并不像资本主义般以谋求个人私利为目标,而是始终将人民美好生活作为真正奋斗目标,通过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自己期盼的美好生活。从个体追求层面看,美好生活是具体的、现实的。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不是空洞的想象,也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画饼充饥式的美好生活必将被人民群众所抛弃。我们要实现的美好生活是基于社会现实情况所奋斗追求的美好生活。进入新时代,尽管我国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全方位的历史性进步,但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供给结构还存在矛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民生领域还存在诸多短板,这些客观因素制约了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解决好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无疑成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将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方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力求为满足美好生活提供扎实的现实基础。同时也要关注其他领域的社会问题,加强社会引导、完善政策法规,努力解决好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各种社会问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

(三)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人全面发展的途径

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美好生活既是人民群众追求的奋斗目标,同时美好生活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够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美好世界。而实践活动的最终完成又受到实践主体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的制约,所以在创造美好生活和美好世界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加速推进了国民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力和素养,这对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显然是有利的。同时美好生活能够引导人,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发展。而人的需求又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人的全面发展也成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方案,并以此作为依据不断的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通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最终过上有品质的生活[7]。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社会历史性,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其内在要求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境遇下有不同的侧重点,“美”与“好”属于价值范畴,人民群众追求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享受,同时也包含了对精神和德性层面的诉求,人类自身就具备独特的追求真、善、美的原始需求和利他行为,这也让人类从动物进化成为人,可以说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对于人类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在人类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各种需求得到满足,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也得以突破和发展,人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才逐渐达成。

综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民族兴盛、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创造,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享受“幸福”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推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更高层次发展,国家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并通过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让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变得更为丰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境界,进而更好地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用。

三、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保障

个人美好生活的满足需要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在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上,既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国家的繁荣昌盛。将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意义和国家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联系在一起,正确地看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从国家层面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也要从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求角度出发,持续发展经济,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通过环境保障、道路保障、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行动保障等多重保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一)组织保障: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组织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愿望实现的前提是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祖国的繁荣昌盛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明确谁来领导这一核心问题才能够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心骨。回顾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组织核心。历史经验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发展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远景目标。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要想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而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就必须依靠党的全面有力领导,就必须保持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目标的坚强定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毫不动摇地执行党对美好生活的各项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全面推进美好生活建设,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转化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

(二)道路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走什么样的道路是路线和方向问题,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人民向往的幸福美好生活。毋庸置疑,这条道路就是让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让广大中国人民走向小康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面对艰巨、复杂的时代挑战,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偏向、不脱轨,并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终追求。从历史角度看,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新时代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理论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和科学把握,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正确道路,同样也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的必经之路。从实践角度看,经过多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证明了它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的国内外环境面前,始终保持道路上的正确性和坚定性是必要的,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道路自信,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提供正确的道路保障。

(三)政策保障:时刻彰显社会公平公正

当前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元化,除了获得基本的物质满足,也希望社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劳动人民,让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为了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环境,要从如下方面进行优化:一是要对政治体制加以完善,将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创新的核心,让人民在生活中享受到更为民主的社会环境[8];二是要继续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构建更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从制度上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从法律层面真正地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为人民真正地享有权利提供法律保障;三是要继续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更需要继续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将各阶层各方面的人才都凝聚起来,形成巨大合力,为实现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四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美好生活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还应该将美好生活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之中,进一步强化硬性约束和评价,对美好生活实现步骤进行细化,通过动态化管理在实践层面将美好生活与民生工程落实到位,让广大人民群众提升获得感,提升对社会的认同感。此外,还要进一步丰富民主内容,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主的具体意见,拓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的形式和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社会主义民主。

(四)行动保障:积极投身于劳动实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阐述了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指明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劳动实践。每一个社会个体既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幸福只有通过奋斗获得才显得弥足珍贵,越是美好的生活就越需要新时代每一个奋斗者通过实干来获得。所有的梦想都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追求,努力奋斗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9]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实践实实在在地创造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将美好生活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同时也必须要认识到具体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在目标指引下通过诚实的劳动。同时每个人也应该树立正确的美好生活理念,练就一身本领,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主动投身到伟大的实践劳动之中,将个人的力量汇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进程之中,既实现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愿望,也为整个社会实现美好生活贡献了自己的涓涓细流。

(五)环境保障:努力营造“美好的世界”

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以和谐的大环境作为现实基础。当今世界是一个世界人民密切联系的时代,是一个世界各国互相影响的时代,任何个人和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这个大环境而独立存在,同时世界环境的变动也将对每个国家及其民众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当前我国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并没有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发展还相对落后,而且在加强与世界联系的同时也遭到了个别国家的抵制。但是中华民族历来都是追求和平的民族,当前世界在发展进程中还充满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更增加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难度。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环境,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稳定、平稳发展的世界大环境成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应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建设思路,用对话来替代强权政治,力求在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从而能够通过协商方式来解决争端问题,同舟共济地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坚持合作共赢的基本态度,在共同努力之下,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从而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和谐、美好的环境保障。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变得更为多元化,同时美好生活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根据时代发展和自身情况的改变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要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要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内涵加以理解和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将美好生活作为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方向,既要通过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公平公正的待遇,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能够得益于实现,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通过人民群众共同的努力建设属于我们的幸福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群众时代生活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e时代
e时代
生活感悟
e时代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