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供给 拓需求 促进钢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3-02-20贾银松
□贾银松
2023年以来,随着国家稳增长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1—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但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5月制造业PMI为48.8%,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
在需求恢复不及供给回升的情况下,2023年以来钢铁工业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供给增长迅速恢复,年初暂时告别“秋冬环保性限产”,伴随着一季度的“补偿性”消费,钢铁企业生产强劲增长,一季度粗钢产量达到2.6亿吨,只略低于2021年同期,为历史第二高水平。二是钢材需求缓慢复苏,特别是用钢大户房地产业1—4月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2%、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1.2%、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0.4%,由于钢材消费增速明显回落,钢材价格震荡下行。三是钢材出口猛增,1—5月钢材出口3 637万吨,同比增长41%,如扣除钢材净出口,国内钢材消费其实是负增长。四是国内钢铁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钢铁行业盈利能力远弱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4月全国工业企业平均利润下滑20.6%,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滑99.4%,仅实现微利3.9亿元。五是企业主动市场化限产,进入4月,为扭转严重供过于求、价格急跌、企业亏损的被动局面,西北地区约9家钢铁企业主动停产部分高炉,实行自律性市场化限产30%,4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5%。由此可见,钢铁工业的经济运行呈现出先是生产快速增长,但市场需求恢复缓慢、钢材价格下跌、部分企业微利甚至亏损、企业自律性限产稳市的新变化。
钢铁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既有当前市场供需阶段性总量问题,又有周期性结构问题。自2022年二季度钢价大幅回调,以致2022年7月出现全行业亏损后,就拉响了钢铁企业生存保卫战的警报,一些企业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的急剧冲击,果断采取“三要三不要”的生产经营方针,及时有效地止住亏损局面。痛定思痛,许多企业开始对“三重压力”的影响进行冷静思考和长远谋划。行业中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而采取的适应性、结构性、创新性做法及所取得成效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运行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概括起来,就是用新发展理念研究解决当下企业生存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简言之“三要稳三提高”。
要适应性调整生产节奏稳供给,提高供需高质量动态平衡的能力。一是生产经营坚持“三不原则”是企业生存保卫战的必然选择,即没有有效合同不生产、没有边际效益不生产、没有付款不发货。二是分品种分区域的自律性限产被真正赋予市场化经营。三是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在积极开拓市场需求的同时,要增强弹性供给,提高有效供给,有利于促进供需高质量动态量平衡。
要开拓性调整产品结构稳增长,提高以品种质量拓展市场的能力。一是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线,加大工艺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品种开发力度,加强供需紧密衔接,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争创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如有些企业已经实现由传统棒线材企业成功转型为工槽角、无缝钢管等专业化特色企业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二是延伸产品链,如以钢结构为主的加工配送中心,以板材为主的冷轧、冷弯、镀锌、彩涂等使产品延链近终端,提高产品链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在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钢结构推进工作协调机制等的作用,以大飞机、大邮轮、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供需深度融合式发展。
要创新性调整产业链稳发展、提高品牌化协同发展的能力。一要延伸产业链,加强与上下游客户的紧密合作,如与新能源、造船、海洋、石油、机械制造等专用优质特殊钢材用户的合作,并逐步形成供需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用”联合体。二要拓展新领域,在钢铁业低碳绿色高效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对全生命周期绿色化钢铁产品的社会认同度,用“夺挤抢占”的市场开拓精神,优化供给质量,引领和拓展市场新需求,争回被替代的市场,挤进可替代的市场,争抢挖掘潜在市场,创新占领高端市场。三要积极“走出去”,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开拓进取国际大市场。既拓展市场,又考验产品质量;既锻炼队伍,又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中国钢铁品牌的国际化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市场化、法治化、全球化是中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