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项目式学习应用
2023-02-20黄碧丽
黄碧丽
(福建省泉州市临海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为了有效地落实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当前不正常的教育生态,2021 年7 月,“双减”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实施,其目的是使义务阶段的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为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而“双减”政策的落地,势必给小学阶段各学科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优化教育教学方式,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而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也面临着这种新挑战,很多教师也在积极寻找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此背景下,部分数学教师开始尝试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对此笔者也谈些个人认识。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强化监督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双减”政策的出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当前我国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然,“双减”政策出台后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更高,需要学校把“减负”与“提质”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教法和学法,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
(二)“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学习方法,最早出现于17 世纪晚期的意大利,进入20 世纪30 年代后被世界各国教育界所研究和实践,在80 年代美国的教育研究所这样来界定“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即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设计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者问题来引导学生投入到现实世界中有意义的项目进行学习和探究,其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收获“关键知识”、发展“成功技能”、培养“理解能力”。这一新的教学方法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逐渐被各学科教师所应用。从具体应用状况来看,它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分工明确,也就是要明确学生的角色,或者通过间隔一段时间进行的角色互换来使学生都能够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而老师的角色则是通过支持、建议和指导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
从“项目式”学习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方式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完全契合。这样的学习模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心地位,也切实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模式上,它与我们今天新课改所提倡的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致的,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要求;而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它涵盖了原来三维教学目标的所有要求,与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要求也非常契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当前小学数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成为了必然要求,但是从现状来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方面
1.教学理念滞后
教学理念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它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教学效率。虽然“双减”政策要求数学教师要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但很多教师并未把这项政策要求真正接纳,所以出现了表面上接受,但实际上还是以旧理念指导教学,学生主体地位没有被充分尊重,学生并未真正减负,教学效率也未获得有效提升。
2.教学方法单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教材调整都在同步推进,这给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数学教师做出积极的应对。特别是“双减”政策的出台更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技能与方法上做出必要的优化与调整。但是一些数学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时间上进行调整,而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则投入不够,甚至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课下“减负”那就要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与内容,还是坚持以讲授法进行灌输式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经常是加快教学进度,这会使学生出现疲于应付的被动学习状态,部分学生甚至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3.教学内容枯燥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也就是强调要学会学以致用,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特别是要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强调给学生创造更多自己去解决新问题的机会。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所谓的“减负”,依然是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死板、机械地来教教材,这会使小学生产生枯燥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很难获得有效提升。
(二)学生方面
1.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小学生因为受年龄的影响,尚未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性的“接受式”学习,认为数学学习就是听讲和完成作业,其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比较薄弱,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学习积极性不高
小学数学学科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后表现的尤为明显,也就使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觉到了吃力,进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受到了影响,这也会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要想切实落实“双减”政策,非常有必要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尤其是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针对性调整,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也就扎实落实了“双减”政策的要求。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
将项目式学习方式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有效的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这对于落实“双减”政策有着重要意义。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尝试推进:
(一)精心准备,确定项目目标与具体形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项目化学习模式,需要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与助学作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思想上需要教师做好准备。项目式学习法对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也是新鲜事物,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实施流程上需要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做好准备,例如强化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与研究,需要了解新课程标准;要强化对“双减”政策的深入学习和了解,把握政策的方向与要求,为落实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更要强化对项目式学习法的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理论要求等相关内容,为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有效地推进“项目式”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准备环节,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做好常规的备课,即要深入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更要结合项目式学习法的要求来明确项目,这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的基础。从目前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设置项目可以是以“数学概念”为主线来推进设计项目,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以角的概念驱动任务的项目为主线,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技能,提升其数学素养。在此基础上,为了优化学生在项目式学习的效果,教师也要把项目任务内容与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结合起来,项目内容是主线而核心素养培养是暗线,通过“双线”指引来提升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开展《认识厘米》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使学生学会策略”为素养培养的目标,来给学生设计一个项目任务内容,指导和推进教学活动能够科学、深入地开展。
(二)情境导入,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
课堂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非常重要了,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向40 分钟要效率。因此在开展“项目式”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力争使学生迅速地融入课堂,可以结合项目任务要求来创设小学生喜欢的情境内容,利用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教育学原理,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如果让学生单纯看教材,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有些抽象、晦涩,这时数学教师就可以结合扇形统计图与日常生活中数据分析关联密切的特点,如现代社会民众愈加重视身体健康、合理膳食的现实热点问题,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给学生呈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食用的食品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然后让学生利用扇形图来统计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不同的蔬菜、水果、主食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的具体分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们通过利用扇形统计图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情境设计下的任务是小学生所喜好的内容,也符合其身心特点以及兴趣点,他们就乐于参与其中,也就容易迅速地融入课堂,这也就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科学分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鉴于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为了落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人人都能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人人都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有收获”,为了使学生全员都能够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项目任务中,数学教师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推进任务,那么合理科学的分组也会成为影响项目式学习的因素之一,需要数学教师进行科学分组,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这样也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具体来说,数学教师要根据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情况,在人数上以4~6 人为一组来进行分组,人员不要太少否则会影响合作效果,也不宜过多容易出现混乱;在成员构成上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人员搭配,同时也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所谓“组内异质”是指每个小组内成员一般既涵盖学优生,也应该有中等生和个别“学困生”,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影响作用;“组间同质”则是指各小组之间整体实力较为均衡,保持组与组之间有竞争性,这样才能够为推进项目提供良性的竞争氛围,学生们在活动中积极性会更高;在角色分工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组内角色体验实行“轮岗制”,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项目的主导者、参与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合作意识等方面都会有积极的帮助。在这样的人员搭配下,学生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才会更有积极性、主动性,也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其主体地位就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教师调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根据新课改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主导,其核心作用就是有效“导学”,也就是成为学生在项目式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这对于教师要求更高,需要数学教师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细节,把“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宽松且有序的外部氛围。所谓宽松是指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往往会有意外收获;而有序则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进行合作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自制”,容易产生声音过大或者是偏离任务主题的现象,这需要教师适时予以提醒。
其次,要勤转、多看、适度指导。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式学习时,虽然教师已经对整个项目进行了细致规划,但是学生是有思维、有意识的个体,他们一定会出现我们教学预设没有关注的内容,这就是真实的课堂形成,对此需要教师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根据学生需求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时候需要教师一定要有“等”的意识,给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力争做到“不越位”、“不缺位”,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
(五)评价总结,不断优化和提升
在开展项目式学习后,需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诊断、鉴定、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为了优化总结和评价的效果,教师也要注意优化评价环节,在评价内容上既要看到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使学生知晓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在评价主体上,既要有教师评价,也可以有小组内部评价、学生自评、组间互评等,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总结、分享和提升的过程,从而使项目式学习模式能够不断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学校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学校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不仅要保证控制好作业的总量和时长,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现实状况来优化教学,把“减负”与“提质增效”结合起来,力争把“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它既体现了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凸显出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可以成为当前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教学策略。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项目式教学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实践和优化,从而使教学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