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师如何面对“咨询室谎言”
2023-02-20陈杨丽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厦门361026
◎ 陈杨丽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厦门 361026)
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的基础,也是咨询效果的保障。真诚是影响咨访关系的因素之一,在咨询中具有重要意义[1]。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教师和来访学生彼此真诚以待,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达成咨询效果。一方面,心理教师表里如一和真实可信能为来访学生提供安全的氛围,让来访学生敢于暴露问题;另一方面,来访学生真诚地与心理教师交流,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才能更好地获得成长。一般情况下,心理教师会将来访学生讲的看作真实感受的表达,换句话说,认为来访学生说的都是真实的。但实际上,来访学生在咨询室里会因为种种理由对一些个人信息进行隐瞒或者传递不实的信息,心理教师会遇到“咨询室谎言”。“咨询室谎言”的发生可能会破坏已经建立的咨访关系,不利于来访学生面对真实的自我,不利于咨询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来访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教师需要对此引起重视。
一、什么是“咨询室谎言”
“咨询室谎言”指的是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有意无意改变客观事实,通过向咨询师隐瞒真实信息或提供错误信息以达成内心某种愿望的现象。“咨询室谎言”非常普遍。国外一项针对547名来访者的研究表明,有93%的人表示他们至少有意地对咨询师撒过一次谎;84%的来访者甚至表示,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常常发生,包括在咨询时假装自己很快乐、健康,隐藏关于自杀的想法及假装咨询很有效果等[2-3]。作为学校心理教师,我们面对来访学生时,如果稍加留意,会发现他们提供的信息里多多少少夹杂着一些“谎言”,例如夸大自己学习上的努力程度、对自己当前的处境进行极其糟糕化的描述、向心理教师作出自己不愿意的承诺、刻意降低自己在人际冲突中的责任等。
二、“咨询室谎言”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来访者的求助属性某种意义上赋予了咨询师权威的地位,把自己置于被窥探的处境。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会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而“咨询室谎言”就是自我防御机制的外在体现之一。学校心理咨询中“咨询室谎言”的出现除了和以上原因有关外,还与来访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教师的双重身份有关。
(一)来访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进入青春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上呈现出开放性与闭锁性的矛盾,一方面,希望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被理解,渴望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又害怕他人知道自己内心的秘密,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他们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或伤心事的时候,很乐于向心理教师倾诉,但在倾诉的过程中又会有所隐瞒。此外,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在咨询室中有选择性地夸大某个事实或隐藏某个事件。例如,一名高一女生因为被舍友孤立来咨询,她诉说舍友如何对她不好、她如何委屈。在这个案例中,一方面,我们看到学生因为情绪不佳找老师倾诉;另一方面,事后经心理教师了解,该生为了维护自身“好学生”的形象,隐瞒了自己在宿舍中的不佳表现。
(二)心理教师的双重身份
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理教师一方面是心理咨询师,另一方面是学校甚至来访学生的科任老师。当学生来到心理咨询室,需要心理教师以保护者、拯救者的形象来帮助他们对抗焦虑,在学生心中,心理教师充当的是父母或关键人物的角色[1]。这样的关系无形当中影响了学生的求助动机,进而会影响他们在咨询室里的表现。学生可能为了讨好心理教师,或者为了给心理教师留下好印象、避免惩罚,甚至有时为了寻求心理教师现实生活中的保护,而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或者刻意回避。
例如,一名高一男生因为替别班女生出头受到惩罚感觉委屈来找心理教师咨询,随着咨询的进行,为了避免因为青春期爱情遭到反对以及希望心理教师帮助降低惩罚等,该生在和那名女生的关系及出头的具体言行方面提供了不实的信息。
此外,“咨询室谎言”的发生与咨询问题的隐私程度及可能受到的道德评判有关。研究表明,来访者诚实、毫无保留地面对咨询师有三个前提:信任咨询师,认为自己能从讲述自己的秘密中获益;觉得藏着这些秘密会阻碍咨询的进展[3]。综上所述,“咨询室谎言”无法避免,需要心理教师积极、合理面对。
三、心理教师如何面对“咨询室谎言”
第一,接纳并重视。
对于大多数心理教师而言,当发现自己信任的来访学生对自己说谎时通常会感到愤怒、疑惑,认为是不应该发生的,甚至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面对“咨询室谎言”,积极合理的态度是接纳,接纳来访学生可能提供了不实的信息,把它看成正常、普遍的,是几乎每个心理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是来访学生自我保护机制的体现。但是接纳并不意味着放任或置之不理,还应该认识到“咨询室谎言”对来访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来访学生对关键信息有所隐瞒、不说实话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及这些动因对来访者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心理教师需要随着咨询的进展进行恰当的回应和处理。
第二,加强咨访关系。
“咨询室谎言”的出现某种意义上也说明咨访关系建立得不太顺利,让来访者感觉咨询室的环境是不太安全的,不能说真话或不能畅所欲言的。例如,来访学生可能会担心心理教师将自己的秘密告诉班主任,担心在校园里遇到心理教师会尴尬,影响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印象等。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心理咨询能力。心理教师要在咨询刚开始时让来访学生感受到自己愿意提供帮助并遵循保密原则,咨询过程中要善于倾听,给予共情反应,避免对其言行等进行评价,让来访学生感受到“无条件接纳”,进而更真实地表达自己。总之,心理教师要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以减少来访学生运用各类防御机制来刻意说谎的可能,提升咨询的有效性。
第三,辨别真假“谎言”。
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所以来访者眼中的“外在现实”和“内在真实”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心理教师在觉察到来访学生所述与事实不相符时要学会区分和辨别,以此来确认来访学生所说的是真的“谎言”,还是他感知到的“内在真实”。
例如,某个学生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依然认为自己不够努力。“不努力”是学生的真实体验,而不是外在现实,从这个层面来说,来访学生没有说谎;而如果在外在现实层面,来访学生明明做了一件事情,内在真实也知道自己做了这件事情,却告诉心理教师没做,这种情况就是“谎言”。心理教师要学会辨别来访学生的真假“谎言”,以准确把握他们的内在体验,进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第四,挖掘“谎言”背后的内在资源。
不论来访学生说谎是主观上的刻意还是下意识的表达,对于心理咨询都是有价值的,因为“谎言”背后往往隐藏着来访学生的某种内驱力,尤其在关键问题上。心理教师在咨询进展得比较顺利的前提下,可以在适当时机运用“澄清”或者“面质”的方式主动和来访学生探讨“谎言”部分,并追问不一致背后的意义,由此利用这个机会引导来访学生作进一步的自我探索,从而促进其心灵成长。例如之前提到的案例,那位高一男生之所以隐瞒自己的言行,除了避免惩罚外,还有维护自尊的内在需要,心理教师主动探讨并引导该男生认识到,真正的自尊包括可以直面错误。
第五,帮助来访者表达。
来访者在说出自己的秘密之前,内心一定是充满矛盾和挣扎的。部分来访者可能不知道如何把千丝万缕的情感表达出来,害怕在表达的过程中唤起强烈的负性情感,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想表达。心理教师要主动觉察来访者在咨询中表现出的这种内心挣扎,帮他们找到情绪和思绪的出口。如果来访者还没有准备好说出自己的秘密,和他们一起讨论坦露秘密带来的好处和可能造成的负性影响、帮助他们作出决定,对来访者也是有益处的[3]。心理教师应告诉来访学生这些难以言说的事情在咨询中都是可以被讨论的,自己会抱着不去评判的态度和他们沟通,不会因此对他们产生偏见。
虽然“咨询室谎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咨询的进展,但有研究表明它能帮助来访者创造更有效的生活叙事,有助于提高来访者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4]。对心理教师来说,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如果能成功识别来访学生的“谎言”,就能打开另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心理教师能更好地帮助来访学生。
心理教师的工作不是去“抓撒谎”,而是和来访学生一起去理解和探索他的内在。心理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永远无法了解来访学生内心真正发生了什么;即使来访学生明显在撒谎,但最终要不要说出真相仍然是他们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