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视域下创新型康复治疗人才培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丽水学院为例

2023-02-19周赞华吴松泉

医学教育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医科治疗学丽水

卫 哲 周赞华 吴松泉

(1. 丽水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部,丽水 323000; 2. 丽水学院医学院,丽水 323000)

1 背 景

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日益增强,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也在飞速发展[1]。人们对生活和生命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对健康的追求也日益迫切。2019 年,教育部印发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强调,加强“新医科”建设,培养适应新技术、能够运用交叉学科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2]。由此可见,“新医科”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3],康复治疗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也正处于不断探索的适应性转型期。

丽水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两山”战略最需要的新兴大学为己任[4],以全面建设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5],立足地方本科院校实际,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化地方特色为学科特色,化区域资源为办学资源,在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6]。

2 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丽水学院医学院本科专业,于2016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招生205人,办学建设围绕丽水休闲养生养老与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强化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核心技能培养,结合现代康复技术,体现中医康复特色,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作为丽水市唯一一个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专业特色以突出培养学生心肺疾病康复、骨关节康复及精神心理康复的专业技能为优势。目前康复治疗学专业已毕业87 人,毕业通过率100%,2020 年康复治疗专业首届毕业生考研率达13.04%,在浙江省高校康复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个人二等奖、个人实践操作技能第二名等荣誉。专业人才培养选择“2+1+1”的模式,形成鲜明的人才特色和优势,在省内享有良好的办学声誉和影响力。

本文以丽水学院为例,从培养方案制定、具体培养措施、教学成效等方面对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展开论述和思考。

3 具体举措

3.1 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体现产出导向理念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7],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浙江区域经济与健康事业发展要求,康复治疗学专业立足丽水市、面向浙西南,培养能适应我国健康事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素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康复治疗知识和专业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和康复机构从事康复技术服务、教育、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我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优化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拓展专业发展能力课程,增加人文社会课程。结合地区特点,为了突出我校康复治疗专业特色,专业选修课程中优先设置并推荐心肺康复、精神康复、老年康复等特色课程。同时,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教育中,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等育人元素和爱国爱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3.2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目标特色

3.2.1注重实践教学,制定“2+1+1”培育模式

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实行“2+1+1”培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 年+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学习1年+毕业实习1年,实行分段式见习、实训、实习,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参与临床,反复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各类康复技能。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20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2 门。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开展不同方面侧重的短学期实践,实施分层递进的实践能力培训,从专业认知实践到康复技术相关技能实训,再到临床康复技能实践。第三年在丽水学院附属医院生活和学习,专业课程由医院临床老师授课,学生提前适应医院管理和工作模式,深入临床,深入临床康复诊疗过程,有利于提高技能操作和临床疾病的康复治疗经验积累。此院校共建培养人才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2.2改善实践条件,注重产教融合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条件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康复实训技能中心,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省内外多所县级以上医院、康复机构建成校外实习基地。其中,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丽水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训培养重要地点,制定实验室管理规范、实习教学条例、实习生守则、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临床带教教师执教规范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初步建立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校定期巡查的实习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临床技能,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3专业课程贯穿临床诊疗过程始终

专业课程的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环节,从而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推行的“双师制”授课制度[8]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医院全方位参与了人才培养过程,使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更为优化,真正达到了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的效果。

3.3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本专业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由传统的单纯专业知识掌握模式,向专业知识掌握与整体素质提高并举模式转变,突出全面发展的思路[9]。我校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教学方法[10],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全面贯彻“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利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资源,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research-based learning,RBL)+传统授课(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四轨教学模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签约智慧树等课程平台,按照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标准,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3.4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注重院校共建,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我校通过“外引内培”政策和途径,引进专业骨干教师和博士学位教师,并通过国内外访学进修、专项培训、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制培养等途径,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专业专任教师队伍由具有“双师型”资历的专业理论教师、临床经验丰富的一线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组成,目前专任教师“双师型”的比例占95%以上。学院组织教师申报各类与专业学科建设相关的课题,以教学科研项目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并对获得的成果予以奖励;并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新教师试讲制度等,通过举办各类教育教学培训班、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微课讲课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5 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整合优化课程内容,让学生可随时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同时依据网上学习行为轨迹,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并进行督学,提高学习效果;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校每年与温州医科大学开展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交换学习,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代表丽水学院分别于2019 年、2022 年参加浙江省高校康复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此外,积极发挥专业特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把实践教育活动纳入学业要求,坚持社会活动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活动模式,突出专业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始业教育等第二课堂的隐性课程;通过“三岩讲堂” “三名讲堂” “教授、博士讲座” “校友思政教育共同体”等多种平台开展讲座和经验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记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

4 教学成效

4.1 构建康复治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专业建设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推进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11]。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强化创新实践,如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搭建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平台。专业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近年来,我校获浙江省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1 项、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 项、丽水市公益技术研究项目1 项、丽水学院职业技术研究专项课题1 项。康复治疗学专业要构建以达标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支撑、精品开放课程为引领的课程质量体系[12],并通过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保证了所有课程全部上线。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目前康复评定学为丽水学院优质课、中医药与健康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推拿学为中医药与健康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师与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出版《中医康复理论与治疗技术》教材。

4.2 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我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单独设置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及技能考证等创新创业课程与活动,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及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等科研活动,奖励各级各类获批项目、发表专业论文的学生,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近3 年,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获得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 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计划项目8 项,浙江省新苗人才科研计划项目6 项,国家大学生暑期实践优秀团队1项,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1项,丽水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浙江省大学生多项学科知识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4.3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行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促进专业教师科研反哺教学

康复治疗学专业专任教师16 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6 人。专业教师科研反哺教学,将研究方向或承担的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创新实践教学之中,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角度,制定好科研项目实践教学计划,凸显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职业技能大赛等,依托于多元化、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设计出研究性创新实验方案、强化实验室与教学环境硬件等建设,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研究的特点,形成产学研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3]。近3 年,专任教师主持国家级课题1 项,省级教改课题4项,省级科研项目4 项,市厅级科研项目5 项,横向项目5 项;发表SCI 及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4篇;全国高等医学(医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1项,浙江省康复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省级思政优秀微课2项。

4.4 毕业生就业质量良好

康复治疗学专业目前有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稳定性较强。另外,毕业生的自身就业感受较好,对所在工作岗位较满意,愿意继续从事目前所从事的职业。

5 结 语

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丽水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全力推进康复治疗专业综合改革。未来,在大健康理念下,学校要加快培养康养方向和老年康复方向专科康复人才,完善与规范专业教育活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专业的快速发展,争取通过教育部的专业认证。同时,打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力争完成院校共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这5 个角度来看,康复治疗学专业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保障、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和国家医学教育办学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应以康复治疗学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加大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培养,加强康复治疗教学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康复治疗学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特色,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康复治疗人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卫哲: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论文;周赞华:提供、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吴松泉:提出研究思路,总体把关,审定论文

猜你喜欢

新医科治疗学丽水
丽水发现新物种
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探索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录取选拔模式探究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