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以桂林大碧头村为例

2023-02-19廖国一刘星雨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村落文化遗产旅游

廖国一,韦 娜,刘星雨

(1.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2.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广西河池 530899;3.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记忆和乡愁,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精神凝聚,对于我国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传统村落蕴含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价值,具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1]。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保护和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碧头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有着承载岭南文化的古建筑、碑亭、祠堂等众多文化遗产,同时拥有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该旅游度假区于2019年创建,后期还陆续开发了百草园、百果园、萌宠乐园等田园体验式旅游项目,但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总体上发展不够理想。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旅游资源促进大碧头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大碧头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的是当务之急。

一、大碧头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大碧头村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北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庙头镇所辖的自然村。该村落东北与湖南东安县横塘镇接壤,南通广西全州县黄沙河镇。大碧头村地势总体北高南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样,有山地、丘陵。森林植被以常绿针叶林、灌木丛林、阔叶林为主。大碧头村共173 户792 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其中宾姓人口占90%以上,目前村庄主要有宾、孙、唐、陈四姓人家居住。

(二)历史沿革

大碧头村历史悠久,据说唐朝末年,宾氏垂绪公举家由四川迁徙至广西全州郡文桥镇大田村定居,其后裔松坡公官至四品。万七郎为垂绪公的后裔,在宋末元初为躲避元军,离开大田村寻找新的村址,后来到大碧头并在此建村。2018 年大碧头村被列入第三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单[2];2019 年大碧头村被评为广西十大最美乡村;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于2019年被评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2021 年,“康养大碧头”被桂林市人民政府认定为第一批“桂林市五星级田园综合体”[3]。

(三)村落布局

大碧头村的古村建筑整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左右排列,村道全由石条砌阶、石板铺路,形成三横三纵格局。一纵为中间主通道,由上而下全部为石条砌阶,石板铺路以供人行走。村落左右还有两条辅路,为二纵、三纵。这两条辅路,也是依地势砌阶、铺路,可供牛马羊猪等牲畜行走。同时,全村由三条横向石板路作为间隔,将整个村落分为三块。建造三横道路水沟,纵水分流,依序排出村外,既避免造成内涝,又形成了纵横水系环绕村庄的美观布局。

二、大碧头村文化遗产赋存状况

(一)民俗文化

大碧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彩调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彩调是桂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大碧头村男女老少都爱唱彩调,爱看彩调。清朝时村里就有彩调班子,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尽有担当。保留剧目有《双采莲》《三看新》《王三打鸟》等。乾隆年间村里建有戏台,现在还留有旧址。过去,村中每逢喜事都要唱彩调。特别是每年春节,要从正月初一唱到正月初九。彩调凝聚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了桂北独特的民间风俗,是优质的文化旅游商品。

大碧头村地处桂北,有很多传统的民间风俗活动,如舞狮、传杯酒等。传说古时每逢村民外出求学做官或者回家都要挨家挨户喝一杯酒,并说上一句“酒酒不忘家香”,寓意“久久不忘家乡”。此外,还有正月初九过元宵、正月十六老鼠嫁女,四月初八吃乌米饭,端午划旱船等风俗。大碧头村也根据当地民俗文化在古村内改造了福、禄、寿、喜四栋极具当地民俗特色的古民房,便于游客参观和体验,感受当地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古建筑遗存

大碧头村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在整体布局和建筑装饰上丰富多彩。古村建筑整体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左右排列,村道全由石条砌阶、石板铺路,形成三横三纵格局。大碧头村有50多栋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岭南建筑风格浓郁,古民居建筑时间跨度从明末至民国均保存完好,时代性保留明显。大碧头村的古民居大都是由厅堂、卧室、东西厢房、天井、排水沟、大门等构成四合院建筑,保存比较完好,装饰比较精美,内涵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三、大碧头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大碧头村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

1.提升乡村风貌,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

自2019年以来,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对大碧头自然村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以及对村落环境进行改造和整治。以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对大碧头村现代建筑和新村建设进行立面改造,促进村容村貌重大改观;建设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管网以及完成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活动广场、文化舞台、村史馆等文化交流场所。文化遗产保护丰富了大碧头景区的旅游资源和项目,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2.聚焦“文化铸魂”,使古韵与现代相得益彰

大碧头村史馆的建设不仅承载村民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而且是村庄生产发展、家风传承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大碧头村十分重视祠堂、戏台、村史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利用。

大碧头古村入口处,一栋清代民居经过修缮后被设为村史馆。屋内陈列了大碧头村发掘出土的宋元明清的瓷片等,中堂根据桂北民居的传统布置成福堂,屋内墙上用文化长廊的形式介绍了宾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大碧头村的由来、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情况等。屋内陈列了大碧头村几百年来使用的锄头、犁、耙等农耕用具,还有陶罐、碗、锅等生活用具和村民保存或者捐赠的古箱、古床等物品,成为游客的研学课堂和村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村史馆对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

3.推动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

大碧头村的村民开设了农家乐,一部分人进入景区务工,就近吃上“旅游饭”。大碧头村开设了9 家农家乐,每年人均收入可达3 万元以上;到景区务工的村民有100余人,有效带动村民致富[4]。

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了云田养生温泉、大地景观、丛林秘境等游玩项目,借助当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规划开发明清古民居建筑、宾氏祠堂、村史馆等历史文化景点。在住宿方面,景区内部有阡陌居度假酒店、半山居度假汤屋、房车、帐篷4 种不同价位的住宿方式,酒店拥有110余间精品客房,11座汤屋以及50 余顶帐篷。除此之外,在大碧头新村还有5家农家乐可提供住宿,价格相对较低。餐饮方面,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景区内有2家酒店,分别是稻田餐厅和温泉餐厅(稻田餐厅由于其他原因暂时停止营业),酒店菜肴以桂林当地特色菜为主,如全州醋血鸭、黄焖禾花鱼等。景区外还有9 家农家乐提供当地特色餐饮,价格基本上和景区酒店一致。

(二)大碧头村旅游市场分析

笔者基于对大碧头村部分村民和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游客的访谈内容,分析总结了大碧头传统村落目前旅游市场开发的情况及保护开发的建议。

1.村民情况

笔者了解到目前村落里常住村民年龄基本上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工作或者求学,只有部分村民从事旅游业。现在有部分村民已搬迁至新村生活,部分仍生活在古村后期修建的现代房屋内。许多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意愿较高,但由于年龄较大无力参与。由此可见,村落在保护发展过程中,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参与较少。笔者了解到该村目前的土地大部分已经由景区承包,不少村民成为景区的员工,部分村民在新村开设了农家乐。古村内暂不允许私人售卖农副产品或其他商品,现有的特色产品店由景区管理,因此特色产品店的规模还有待扩大。

2.游客层面

笔者在非节假日的周末对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的85名游客进行访谈,旨在了解村落的旅游目标人群和旅游宣传点。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游客来大碧头旅游,以城市周边家庭自驾游为主,体验田园生活次之。大碧头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游客对其了解较少,可见大碧头传统村落的旅游宣传力度较弱,开发力度有待提升。结合数据分析,游客基本来源于周边的永州、衡阳、南宁、柳州等城市,而且大部分为情侣游客、家庭游客。因此,大碧头村旅游开发可将目标群体确定为周边游、周末游的游客。大碧头村的康养文化较为突出,旅游品牌的构建应以康养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结合当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强化游客旅游印象,进一步提升大碧头村的旅游形象。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游客获取大碧头村旅游信息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宣传和微信公众号获取,可见,目前大碧头村的旅游宣传形式较单一,多依靠熟人、学校、公司之间的宣传,辐射范围较小。调研发现,游客普遍偏好目前流行的短视频、照片等直观反映大碧头旅游情况的宣传方式,对公众号宣传感兴趣的人数较少。因此,大碧头村在旅游宣传中应该充分考虑引入短视频等旅游宣传形式。

游客对村史馆有较高的了解意愿,但是有些游客反映传统村落的标识不清楚,难以找到村落的具体位置;村落大门旁边的现代建筑影响整体观感;村落缺乏专业讲解人员;景区的接驳车车次较少,大地景观参观次数较少,成人游玩区域少等。大碧头村在未来的旅游开发中要注重游客群体的体验感受,从细微之处入手,创造更加人性化的旅游体验。

四、大碧头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大碧头村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村落规划不够全面,旅游开发不均衡

目前,大碧头村旅游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整体建设把握还不够充分,中长期规划还不够全面。村落建设只停留在环境整治、建筑保护修缮等基础方面。笔者通过查阅有关大碧头村未来的景观环境规划,发现未来建设规划主要集中在村落空间布局、保护区内建筑风格的控制、市政设施和绿化系统规划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对于未来交通系统和旅游线路的开发规划较少。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是一个需要长期推进的项目,无论是前期修缮、后期开发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大碧头村旅游项目主要由信昌集团牵头开发,政府支持建设。大碧头村旅游开发以温泉养生为主,周边产业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长效发展,从而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单一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传统建筑的修缮,而且应注重挖掘和保护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的资源。目前,大碧头村主要针对古建筑的整体外观和建筑内部进行围栏式保护和修缮,保护形式较为单一;在收集村落传统文物和挖掘古瓷片方面、收集村史馆古物件和代表村落发展的老照片方面重视程度不足。在目前的保护过程中,较少有相关专业的学者专家和学生开展研学或者教育活动。对古村的村史文化、耕读文化等“软文化”的宣传和挖掘不足,所以村落的文化底蕴较少被外人所知。由此可见,大碧头村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力度还有待加大。在对古建筑的还原布置展示中,没有完全按照当地传统和民俗习惯,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不足。村落暂时未开发体验式旅游,游客无法融入其中成为保护群体的一分子,在保护形式上有待进一步创新。仅仅依托企业和政府对村落的围栏式保护难以实现村落旅游的长效发展,想要加强保护和保持旅游开发的长期性,则要实现保护群体的广泛性、保护内容的多样性、保护方式的创新性。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有待改善

大碧头村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笔者在走访过程中较少发现传统酿酒、彩调等民间非遗传承。大碧头村在旅游开发规划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区没有做出明确划分。笔者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只有传统建筑可参观,而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和歌舞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只有在特定的节庆才会展示,这对大碧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大碧头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旅游地的长期发展首先要保证景区在吃穿住行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完善。大碧头村位于全州县东北角,从县城至村落已经全部建设了二级道路且322 国道途经于此,但是在区位上略偏离市区,对于自驾游的游客较为便利,但对于非自驾的游客出行较为不便。笔者根据调研也发现大碧头景区的游客主要为自驾游、跟团游。非自驾游的游客从全州县至大碧头传统村落的交通方式较为单一,可见景区在交通线路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亟待改善。传统村落尚处于建设初期,在景区住宿建设、餐饮服务、休憩场所设置上略有不足。与大碧头村相邻的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有阡陌居度假酒店、半山居度假汤屋、房车、帐篷等类型住宿供游客选择,但在旅游旺季时住宿供给时常不足,这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与此同时,笔者根据走访了解,目前大碧头的民宿经营者较少,除了景区运营的酒店外,大碧头村只有9家农家乐,都属于私人经营模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容易出现服务的同质化和同类竞争,安全管理、安全保障和住宿环境等服务设施还有待改善。经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在旅游高峰期这些农家乐也会有一定的入住率,但是在淡季入住率较低,其原因在于其价格和景区的经济型酒店相差不大,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2.旅游宣传营销力度有待提升

目前,大碧头村的旅游宣传定位主要在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户外活动上,对于大碧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宣传较少,导致大碧头相对于桂林其他传统村落的知名度较低。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多数游客对于传统村落的存在知之甚少,这说明大碧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宣传和营销不足,旅游客源涉及面较窄,没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知晓度,这就导致大碧头传统村落在后续的保护和开发进程中困难重重。大碧头村相关的公众号发布的旅游广告以温泉康养为主,对于与景区相邻的传统村落的宣传和营销较少,在网络上有关大碧头传统村落的新闻目前只能搜索到大碧头传统村落开村仪式等介绍类的内容,浏览量和搜索量相对于景区偏低。由此可以看出,大碧头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没有充分利用旅游网站、已有的微信公众平台和直播平台等媒体对其进行全面宣传,大部分平台仍然偏向于旅游度假区的宣传,对传统村落的文化宣传和介绍较少,村落作为整个旅游景区开发的一部分,没有建立起一个新颖的市场形象。

3.公众参与度不高

目前,大碧头村的保护主要由乡贤企业和当地政府作为保护主体出资出力,其他群体参与较少,保护的主体较为单一。公众的主动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明确的多级主体保护机制。由于前期古村的主体责任者不够明确,村民没有发挥好第一主体的作用,村里一些古建筑遭到损坏,村落的整体建设相对滞后。大碧头村的建设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和当地企业扶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匮乏,因此大碧头村的保护遇到诸多困难。古村内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的协调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一定程度上对村落景观环境产生了影响。村落的驿道被现代建筑替代,没有保留古街巷独特的建筑特征和空间氛围。部分传统建筑破损较为严重,没有得到及时修复,部分村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不强。

4.村落建设治理缺乏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知识文化素养高的青壮年不再局限于小城镇,逐渐流入一、二线城市[5]。

通过对大碧头村民的访谈得知,大部分常住村民年龄在50岁以上,在村落建设和创新上缺乏智力支持,出现乡村“断代”现象。留在古村的大部分村民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年龄较大等原因,无力参与或不愿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这种乡村人才“空心化”和“老龄化”的现实状况导致了村落文化的“空心化”和村落建设治理的“停滞不前”。村委会作为村落责任主体,主要工作在于配合政府完成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整体上只是依照前人方法落实,缺乏创新力。大碧头村的发展和大多数传统村落开发一样都存在人才供给保障不足的问题,而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村落的活化,村落活化的前提是要保障人才振兴。目前,大碧头村吸引人才回流的政策激励制度还有待完善,在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上还存在不足,仅仅只是“圈地”式的保护不能真正实现大碧头村的保护和发展。

5.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不足

村落的旅游开发侧重于大碧头国际旅游度假区和古建筑的观光游览,传统村落除了本地居民,外来游客不多。由于缺少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和管理,很多游客对于村落了解不多。虽然大碧头村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但是整体上呈现一种荒凉单调的感觉,仅仅实现了观感上的“古”,因此游客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本地动静结合的深厚文化和独特魅力,难以获得观感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很容易失去故地重游的意愿。长此以往,难以扩大知名度,从而制约其旅游的长期发展。当前,大部分游客对于大碧头村的旅游体验感受主要在于温泉养生,没有细致深入地欣赏和体验当地传统村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大部分游客认为其旅游服务大同小异,旅游项目千篇一律。大碧头村目前只开发了户外运动文化这一旅游辅线,对于大碧头古村文化旅游这一主线开发尚存在不足,由此缺乏文化竞争力和核心吸引力。景区对于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较多,但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较少。

6.旅游文化业态有待创新

大碧头村旅游推介主打自然风光和养生温泉体验,这两项活动受到天气、季节变换等因素影响,局限性较大。大碧头村自然风光与桂林多个景区基本相同,容易使游客产生视觉疲劳,难以激起兴趣。养生温泉体验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在天气较为炎热的时间段体验人数减少。该村的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足,虽然该村所在的全州县有彩调、剪纸、湘山酒、红油米粉、金槐茶等众多资源,但是大碧头村没有将这些旅游资源开发成民俗文化体验产品。红油米粉在大碧头村只有1家私人小店和景区内酒店的自助早餐供应,这一地方特色小吃没有得到有效宣传。湘山酒、金槐茶等技艺体验项目没有在大碧头村展示,民俗文化没有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目前,大碧头村缺少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属于传统景点观光旅游。开设的旅游体验活动,如百果园采摘、亲子户外游等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因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开放时间不确定性较高。针对亲子游的旅游活动主要为探索熊乐园和萌宠乐园,但是内容单一,游玩项目少,基本以参观为主。目前,在各类旅游景区内可以体验的民俗文化活动、研学旅游、乡村农耕等体验类旅游活动较受欢迎,大碧头村在这一方面的创新开发建设较弱。现有的真人CS、呐喊喷泉、高空溜索、彩虹滑道等旅游项目也只是简单模仿桂林旅游市场的项目,没有找准自身特色和定位,也没有形成农文旅结合的特色文化业态。

五、大碧头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措施

(一)加大大碧头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

大碧头村的文化遗产是大碧头传统村落人民世代生活、生产所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也是大碧头村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瑰宝。应通过持续推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规划、促进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式多样化、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营造保护开发氛围等措施,助力大碧头村文化振兴。

1.持续推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规划

刘沛林在《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一书中提出:“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开发的主要方向面向游览观光业或旅游文化产业,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规划的出路。”[6]由此可见,在有效的旅游开发管理制度下将大碧头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基本途径。大碧头村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村落建设格局对其做出“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度规划,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融入耕读文化元素,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美学建设和普及教育,确保大碧头村在不破坏基本格局的条件下,实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长效发展。对大碧头村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要由政府牵头、企业保障、村民自治三者共同推进,利用村民之间的纽带关系,通过合理的方式化解矛盾,完成村落环境建设和改造。结合大碧头各个景点的不同功能,对交通系统和旅游线路进行多样化改造和设计,实现同一景点不同线路的旅游体验;加大对大碧头村商业区的招商引资,从饮食、文创、住宿等多个方面引进商家,增加游客旅游的趣味性。

2.促进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式多样化

目前大碧头村根据遗存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不同的保护策略。例如对部分物质文化遗存进行分类和拍照记录,包括墓地、祠堂、传统民居建筑等。但是内容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于不可移动的文物要进行原地保护,并公布保护名录。大碧头旅游开发企业和桂林市的学校可合作开展假期研学活动,鼓励开展对古代瓷片和民间文物的保护活动,拓宽岭南特色民间古文物收集渠道,结合专家学者的建议建设祠堂、生态博物馆。依靠政府和法律规定,鼓励村民参与村落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利用村史馆的文化功能,增强村民对村落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使之自发成为保护村落的第一责任人[7]。

3.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在现有的保护手段上,要结合现代科技运用多种方式记录当地民俗风情,例如多媒体展示、民俗文化体验、民俗文化记录馆等。对于大碧头村的名人轶事,要建立数字化数据库,挖掘有教育意义的名人轶事,结合耕读传家文化,开设传统文化学堂,或者通过赠送字画贴或者传统文化扇子等方式,体验传统文化教育和宣扬名人事迹。将民间小吃制作等开发为体验项目,如金槐茶、红油米粉、民间剪纸等传统技艺,丰富旅游产业的多样性。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群体,让游客参与保护,进一步宣传当地文化,更深层次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学生、社会群体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创作、改编、表演、产品研发等活动,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注重对创造和传承者的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8]。

4.营造保护开发氛围,发挥村民内生动力

目前大碧头村在县、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村委会、乡贤理事会的作用,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针对村中存在传统风貌建筑与现代风貌建筑杂糅的情况,村党支部要充分发扬民主,组织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开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激发村民参与管理与建设的热情,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新村、古村以及住宅用地、公建用地,保持和延续现存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顺应现有的村庄格局进行环境景观改造。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村民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企业—村民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政府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促进乡贤为家乡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引导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参与村落传统风貌修复、整治改造、基础设施建设[9]。

(二)大碧头村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措施

大碧头村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营销宣传、文化内涵挖掘、人才支撑、管理机制、产业培育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

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服务的提升,是传统村落旅游提质升级的保障。目前,大碧头村处于修缮和开发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整个大碧头村开发区域较大,在周末和客流量较多的节日,应该增加景区内的观光车次。同时,构建交通网,开设村落和动车站的旅游专线公交车,协同全州其他景点打造旅游线路,完善全州旅游交通网建设。在大碧头古村和新村的规划建设中,要根据其地形地势修建道路,设计适合游客观光的人行步道和景区内的自行车道,方便选择单车旅游的人群;修缮村内的排水系统和路灯设施,增加洗手间数量等。政府和企业应引入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建设进度,保障村落的长久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优化营销体系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方面进行网络营销,而是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大碧头村应该紧跟目前网络发展趋势,深度融合“旅游互联网+”的模式,坚持传统阵地营销体系,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10]。第一,加深与旅游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可在携程、去哪儿网等平台投放相关广告和景区优惠项目;同时,与小红书、抖音、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合作,通过软广、硬广和三农博主农耕类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广告营销,提高知名度。第二,在现有的公众号平台增加有关传统村落的宣传和旅游服务。开设“云游传统村落”小程序,以全景的方式让游客云游大碧头村落,同时加入村落文化讲解,通过这种数字化的创新方式让人们体验文化服务,增添旅游乐趣。第三,打造网红村落,建立助农直播间。联系广西及桂林旅游、生活类博主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共同设计旅游方案和攻略,推出村落文化知识竞赛、寻宝体验活动、宗族文化体验等参与性强的活动。

3.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旅游业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综合性服务行业,人才是第一驱动要素,旅游开发成效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有了人才才会有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11]。面对新时代文旅发展和大碧头村打造文化旅游度假区的需求,大碧头传统村落面临着文化创意人才、数字文旅人才、文旅运营人才、文旅行政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需要健全文旅人才培育机制。一是吸引人,实施相关政策吸引本地的青年人才回流,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二是留住人,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居住和生活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本村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打造宜居环境,借鉴“乡村CEO”培养计划的理念,培养旅游致富的带头人和网红,增强青年人才在本地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三是培育人,根据不同人群的发展需求,举办初级、中级、高级培训班,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参观启发、实践锻炼等培养一批观念新颖、操作性强的文旅发展人才。

4.推进村志、村史的编纂和村史馆的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营造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公共空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推进村志、村史的编纂和传统村落村史馆的建设。这样,可以留住乡村文化遗产和文化的根脉,促进文化自信,有利于开展传统教育、旅游开发和乡村文化建设。

5.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创意园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得不到长效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乡村特色文创项目较少。为了推动大碧头村的长期发展,在未来规划建设上应进一步联合各大高校,开展校企强强联合,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在资金项目充足的情况下,可积极建设大碧头文创基地,鼓励高校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村落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实施多样化的旅游文创项目。同时,高校师生可以为大碧头村旅游开发建设和文化产业创新提出建议。大碧头村可定期举办有关文创产业设计大赛,鼓励高校师生通过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元素,在当地开展传统技艺当代转化和创新发展研讨会,创新旅游项目和制作相关文创产品进行展示,实现大碧头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6.打造居家式体验旅游业态

首先,围绕大碧头传统村居生活,打造居家式体验旅游业态。在不破坏传统村落及现有环境的情况下,让游客居住在大碧头村,感受古村的慢生活节奏。适度改造装饰建设,采用传统土灶台亲自做农家饭菜,将醋血鸭、禾花鱼等特色菜制作引入体验活动,鼓励游客参与沉浸式体验活动。结合古村落文化,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式学堂。利用“让您一秒体验古人生活”的旅游方式,以示范民宿为起点,形成“孩子上学堂——大人耕作”的传统文化旅游样态。其次,发挥村史馆的教育功能,利用村史馆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的优秀成果,在村史馆开展乡风文明活动、讲述乡村振兴中的“故事”,输出在地化知识,使其成为独特的旅游场所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再次,开发研学旅行。大碧头村作为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结合全州其他资源开发研学路线,拓宽旅游发展路径。全州县拥有思源民俗博物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等多种文化资源。将大碧头村与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旅游路线,重点推出“新农村建设—湘江战役—传统文化”的研学路线,促进全州县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大碧头村应该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将现有的景区资源和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树立景区康养品牌形象和传统村落品牌文化形象,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12]。

六、结语

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风文明建设中,需要对大碧头村的家风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和古建筑遗存等特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并开发、转化为旅游产品。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打造以祠堂、古建筑等文化空间为载体,通过开展耕读文化体验、传统民俗节庆等文化活动,创建研学基地、村史馆等多样化旅游文化项目,促进大碧头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村落文化遗产旅游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旅游
文化遗产保护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