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角下外宣英译策略
——以青城山、都江堰为例

2023-02-19冉井芳王沁丛

英语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青城山青城都江堰

冉井芳 王沁丛

引言

青城山、都江堰均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在2000年11 月联合国第24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青城山、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评选理由是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为道教名山,其天然图画坊,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虚靖天师”画像,画像雕刻精细,颇具规模。现存殿始建于清朝末期,保存完整。另外,景区内还有不少古木和珍稀文物。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伟大水利工程,该水利工程是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并至今仍然在发挥着巨大效益和作用的宏大水利工程。李冰治水,福泽后世,不愧为闻名世界的伟大杰作。因此,如何把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多角度、多方位更好地传播出去,让国外的人更多地了解青城山、都江堰,是外宣中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一、青城山、都江堰外宣现状

当前,对外宣传越来越重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了解中国璀璨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把中国爱好和平、愿意促进国家之间友好合作与交流的形象深入人心,需要外宣来完成。青城山、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是需要通过对外窗口让世界了解这一璀璨文化。目前对青城山、都江堰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景区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2)景区经历汶川地震后如何进行灾后重建;(3)景区申遗纪实及启示;(4)景区英文宣传。在对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对象放在了1、2、3 项。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得到与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相关的研究110 篇左右,其中与景区英文宣传相关的仅有两三篇,主要为景区公示语的英译研究,景区导游词的英译研究等。这些对于景区的外宣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越来越重要。而汉译英的对外宣传,作为外宣的媒介和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加大景区外宣英译研究,对于促进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推广,让世界了解两景区的深刻文化内涵非常必要。

二、多模态视角

模态指人们运用视觉、听觉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方式(张德禄2018)。每一种信息的来源,都可以称之为一种模态。在目前的热门研究方向中,主要是图像、音频、视频、语义等之间的多模态学习。比如,通过对图片的分析,生成文本特征,得到相应的图片描述。在外宣英译中,利用多模态视角指通过文字、语音、视觉等多种方式实现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外宣英译中,如何更好地宣传文化遗产呢?传统方式为文本翻译,如景区英文导游词、景区英文标志语翻译等,人们获得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如通过阅读文字描述对所描述的对象进行信息提取。在数字化时代,宣传方式除了传统文本翻译外,可以更加多样化,如采取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对外宣传,这样就实现了音频流、视频流和字幕等多模态内容的互动。

在以往对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外宣英译研究中,多为文本翻译研究,如景区导游词英文介绍、景区标识语的英文翻译研究等,而青城山、都江堰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远远不止这些。青城山是道教名山,这是其申遗成功的重要理据。道教在经历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积累了深厚而丰富的文化资源。道教医药文化、道教养生文化、道教生态文化、道教音乐文化等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创新发展。对于青城道教文化而言,除了景区的景观图像和雕像外,还有历经发展而具有道教文化的其他媒介,如青城武术、青城洞经古乐等。

青城武术历史源远流长,有其特点和文化内涵。武术在文化建设语境中起着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地方影响力的作用。在对青城山景区进行对外宣传时,如果省去对青城武术的宣传,势必会导致世界无法真正深入了解青城道教文化,这必定会造成文化传播的缺失。

青城洞经古乐具有深厚的道家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古乐一直在南方各民族中流传,曲调淡雅、清新、飘逸,被称为“人间仙乐”。为了更好地弘扬这一文化遗产,成都市宣传部与都江堰政府联合拍摄了电视音乐文化系列专题片《中国青城洞经古乐》。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历经十多年建成,其年代久远,为无坝引水,至今成都平原众多地方还依靠都江堰引水灌溉,被视为世界奇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是川西平原最为盛大的民俗文化之一。该民俗文化以“水”为主题,生动、直观地再现了仿古开城仪式和李冰巡江情景,表达后代饮水思源,感谢天地、感恩太守李冰之心。所以都江堰放水节在都江堰这一了不起的世界杰作外宣中能起到更为直观的宣传作用。

有鉴于此,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外宣中,仅有传统、单一的英文翻译文本是不够的。青城武术、洞经音乐、放水节除了旅游英文解说词外,还应该具有其他更直观、生动的外宣方式。

传统传播方式中,多为纸质媒体,因此侧重于文本翻译。而数字化的发展使多种传播方式成为可能,使人们接触信息更便捷、快速。因此,在对外宣传中除了传统的文本翻译方式外,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应用其他宣传方式。数字化时代为多模态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可能。在对外宣传中,除了静态文本外,还可以运用图片、影像、声音等方式将翻译成果通过多平台媒介方式进行多模态宣传。对外宣传强调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媒体多平台模式,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帮助外国人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单就互联网而言,方式就十分多样化,如可以通过博客、公众号等传播。传统的文本翻译方式加上新型的传播方式,会使受众面更广,既吸引依赖传统纸媒的群体,又吸引数字化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年轻一代。数字媒体的覆盖性与广泛传播性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窗口。

三、多模态视角下的外宣英译

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传统的宣传方式为通过文本获取信息。例如,景区英文解说、景区标识语的翻译。通过视觉方式获取信息,从视觉阅读到大脑理解是同质的,没有发生模态的改变。那么,如果加入其他模态方式,如声音流、视频流和字幕会不会在对外宣传中起到更好的效果呢?有研究表明,恰当的模态转换能加强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度,使所记内容更持久(顾曰国2007)。也就是说,在对外宣传中,如果能用多模态视角宣传,人们的记忆会得到加强。这就好比当你看到一个人的名字时,无法想起这个人,而这时如果有照片,就会帮助你回忆起这个人。而今后再想起这个人时,就不单单是他的名字,还有他的图像帮助你加强记忆。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对外宣传中,除了景区的标识语翻译和景区英文旅游解说外,还有对景区其他文化负载的传播,如青城武术、青城洞经古乐、都江堰放水节的表演等。而这些带有表演性质的文化遗产传播,单纯的文本介绍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所以其他的传播方式如视频资料(配以音频与英文字幕)、图片(配以英文字幕)能弥补传统传播方式的不足,并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当今大众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由以词语或语句为主转变为视觉形象为主,语言文字功能的蜕变让对外宣传的翻译逐渐倾向于图像的解读(王宁2015)。

在外宣英译中,要注意翻译策略。纽马克(Newmark)指出,在对于以目的语文化归属为信息型和诱导型的,如旅游、广告宣传等,在表达和措辞上应尽量符合译入语习惯,要充分考虑译入语的接受度(袁晓宁2005)。不同文化之间,语言的逻辑观、审美观不尽相同。汉语在景区描述上注重辞藻华美,重重叠、同义反复,而英语重明快、简洁。在对外宣传中,要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用外国观众好接受、能看懂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图片、视频、音频在传播中不同于单纯的文字,在外宣英译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英译文字对图片的弥补性

图片与文字属于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既相辅相成,又有差异性。有研究表明,有插图的文本比单纯的文本对个体认知会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有插图的文本阅读效果和体验感更佳(覃海晶、王东2019)。在对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的传播中,译者应分析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使图片和文字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在文化传播中,做到更准确。

在对外宣传中,因为插图的直观性,提高了阅读理解力,加强了阅读效果,所以图片加文字解说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但在图片的文字解说中应注意文化传播。图片解说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文字与图片是描述关系,通过图片的展示,使文字表达更清楚;二是文字与图片之间是锚定关系,除了图片中的实物展示外,还应挖掘图片中所传递的文化意义。那么,在文化对外传播中,译者就需要在这两者中进行取舍。如果过多地介绍实物和大量植入专用名词,势必会加重读者的阅读负担,而忽略了实物介绍背后的真正目的:传播文化价值。在对图片进行英文解说时,应将重点放在文化遗产的“无形之处”,挖掘实物的内涵意义,这是译者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都江堰放水节,通过围堰、祭拜、砍杩槎放水、打水头等环节,带领人们“穿越历史”,再现了李冰太守率众建堰治水的动人故事。都江堰放水节除了再现历史外,还表达了人们对李冰太守的感恩之心,以及这一水利工程的恢弘与举世无双。所以在图片文字解说中,除了必要的环节解说外,这一文化价值也是对外宣传中需要传递给外国游客的。

当然,有些主题无法用一两幅图片表达其完整概念意义。这时在图片文字翻译中就需要考虑图片信息与文字之间除了外延含义,是否还有内涵含义。在对应主题的系列图片中,根据译者所想传递的信息,有时会选用一种,有时会进行交互使用。比如,在都江堰放水节中,围堰环节更多的是文字描述,祭拜环节就需要译者传递出这一环节后面折射的文化意义。

(二)对视频的解读

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传播中,带有文化意义的青城武术、青城洞经古乐、都江堰放水节因为具有表演性质,所以在文化传播中视频配以英文解说声音和英文字幕更能传递其文化的精髓。青城武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道家武术中占比最大。在2000 年青城山、都江堰申遗中,青城山申遗提供的就是青城道家技击术的表演视频光盘。而在2021 年都江堰放水节中,都江堰旅游景区就以“电视+网络直播”与全球网友互动的方式进行。都江堰放水节中的号子声、砍掉杩槎江水奔腾的场面也是需要视频才能呈现最直观、生动的效果。在外宣中,视频画面对于大家的理解不会产生障碍,但如果需要进一步理解视频中呈现的主题和文化内涵,则需要通过声音和文字。主题一般可以通过讲解说明,而文化内涵则是文化遗产外宣中译者特别想传递的。当然,视频和文字相比,它不能像文字那样自由回看,一句话没有读懂,可以重新看一遍。视频呈现更直观,让人们在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容易加速信息的更新。字幕的翻译是一种辅助手段,目的是帮助观众获得最大信息量。从语言学角度,字幕翻译可以分为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语际翻译是把源语译为目的语,把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语内翻译是把话语转换为文本。在外宣中,为了让观众能对中国遗产文化信息提取更便捷、不容易遗忘,因此采用语际翻译更合适。根据卢伊肯(Luyken)的基本理论,字幕翻译主要考虑三要素:语际信息传递,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语篇简化或者浓缩。字幕翻译要考虑时间和空间两个要素。字幕的时间一般和视频中的音频讲解时间,以及视频的播放时间同步。这一时间的限制决定了字幕的字符数。字幕过长,不但加重观者负担,而且视频内容也不允许。每行最大字符数大概为10—16 个。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翻译就和普通的文本有所不同。字幕翻译因为即时性和不可回看性,须遵循短小易懂、句式灵活、简洁等原则。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用语上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在外宣英文字幕翻译中,根据所传播的内容,可以选用直译法、意译法、省略法和合并法等。特别是省略法和合并法,在英文字幕翻译中比较常见,这样既能达到对外传播的目的,又能让观众跟上视频节奏,减轻他们的观看负担,同时汲取最有文化价值的部分。

结语

青城山、都江堰因其灿烂文化而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对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对外传播中,为了用世界通用语言——英语更好地讲述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传播成为必然。传统的文本翻译方式是大家广为接受的一种对外传播方式。数字化的今天,使多模态传播方式成为可能。除了传统的文本传播外,还可以采用视频、图片、音像等方式对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在这些传播方式中,因为其有别于传统方式,所以插入的文本应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发扬光大,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国门。

猜你喜欢

青城山青城都江堰
天然图画青城山
拜水都江堰
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
白描画《青城山下摸鱼哥》
青城秋色
我爱家乡青城美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咏青城
千古奇观——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