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中的中国文化自信构建

2023-02-19李亚青苏岚科

英语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文化

李亚青 苏岚科

引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日新月异,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在文化交流中的使命感,使其成为新时代思想开放、兼容并蓄、头脑灵活,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时代青年,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云杉20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实现文化自信,首先要在教育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加强文化内容的教育;其次要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是学生作为间接经验的学习者,只有在学习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体验感知,才能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我们需要形成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话语权,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自信话语体系(刘林涛2016)。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在当前国际交流中还存在一定的缺失,这是信息化时代课程思政在实施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即语言为生活、就业服务,助力讲述中国故事。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阵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2021 年3 月《高职英语课程标准》公布,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英语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够识别、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所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2022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实施技能领域“走出去”“引进来”合作项目,支持青年学生、毕业生参与青年国际实习交流计划,推进与各国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手段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培养一批优秀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一、当前高职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国文化知识缺少系统认识和表达

从丛(2000)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认为“学生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近些年,我们已经明显意识到中国文化底蕴缺失现象并努力弥补。《高职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交流能力,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风行,学生身边的文化环境已经逐步建立,但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人文传承并非一日之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比较浅显,虽然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仍然局限于碎片化的理解,没有系统地了解、认识和运用中国文化精髓,缺乏文化内化和归属感,无法做到主动传扬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自信缺乏支撑。

(二)对中外文化和思维差异缺少对比和体验,缺乏实践感知

对优秀民族文化了解和表达的下一步是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播。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还处于“形”的阶段,未能完全达意,对中国文化尚在认知和欣赏层面,当前国学和各种传统文化、传统服饰逐渐盛行,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旷达的生活态度、爱国报国的高尚情怀、真诚博大的处世之道等还未能很好地与当今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生活、快速变化的节奏和信息爆炸的网络生活完美结合;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学校和网络,他们更愿意在网络空间沟通交流,无法在多元文化交流实践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经世致用,更加无法系统地运用英语向外界表达和交际。

二、中国文化自信构建的方式

(一)信息化手段在课上课下提供平台和工具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高技术人才能够在信息化时代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平台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交换。多元文化交流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包含了信息化的交流方式。在信息化时代,在数字空间,在课堂内外,有中国文化的内容输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自信心,能够从容、自信地完成中国文化内容的交流任务,是当今高职院校学生、未来高技术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已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部分课程实现完全网络化,课堂教学实现线上内容共享、课程学习、评价考试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让学生可以在线下课堂接受指导,线上学习平台参与课前、课后学习。在这种情境下,使用信息化手段增加中国文化的输入,提高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应用,再进行讲述、分享,十分有必要。据调查,当今大学生的屏幕使用时间平均高达约10 小时/天,手机使用时长约4 小时/天(曹博文、田飞、谢天,等2022),除了需要在线进行的学习任务之外,很多学生还会在电子设备上进行文字、语音或视频聊天,进行网络检索,浏览社交网站,玩网络游戏,观看并制作视频和网络直播等。当前网络以这些平台和信息构成学生的生活群体和社区。要进行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师应主动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置任务,完成高职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用技术手段增强中国文化输入和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二)中国特色的产出导向法外语教学理论提供指导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是由文秋芳教授领衔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团队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三部分组成。POA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输出任务驱动其学习兴趣,通过输入相关的学习内容,构建边学边用的“学用一体”模式,促成其完成输出任务,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不断优化输入环节,促成学习目标实现。POA 的教学流程涵盖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评价(assessing)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必须以教师为中介,主要体现引领、设计、支架的作用等(文秋芳2015)。

本研究以中国特色的产出导向法外语教学理论为依据,以增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学对象的文化自信为目标,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提升其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驱动、促成和评价,帮助其提高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其中国文化自信,符合语言文化教学规律,也符合中国文化特性。2 000 多年前《学记》指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POA 的“输出驱动假设”能够让学生“知不足”和“知困”。“输入促成假设”通过让学生真正使用语言达到“自反”和“自强”(文秋芳2017),既是适应语言学习规律的,又是适合中国文化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学习、主动交流,带着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实现多元文化交流的目的,真正用语言助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内容选择和任务、教学设计

(一)内容选择和任务设定

选取北京某职业学院贯通培养项目专业阶段一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以“Misunderstandings”为话题,设定任务:要求学生以“Misunderstan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为题,完成情景再现、问题分析和应对策略分享,进行最终成果录制和剪辑视频并上传到视频网站。

(二)输入材料选择

选取《21 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第一单元Text A Misunderstanding,并提供一些关于中英语言和思维差异的例子,让学生观看课本辅助视频,提供交流中的误解案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思考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误解的语言和文化因素,学习跨文化沟通中的交流方式,避免引起误解。课堂讨论中涉及虚拟语气的使用:“假设当时沟通的人是你,你会如何做”,并为学生提供虚拟语气的相关语法规则和例句。

(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驱动环节,教师提供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通过课前布置的任务和提供的材料,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以及一些课程会产生的差异,但是他们当前的了解不足以解释当前的状况或分析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促成环节,学生要从网络检索、材料搜集、语篇阅读等方面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英语的历史,汉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思维方式,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在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中国文化学习内容,如汉语历经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以及“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我国在海外设立以讲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为数千万各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平台。5 世纪中叶,日耳曼语与拉丁字母的结合造就了古英语。英语历经欧洲的文艺复兴,并借词于古希腊古罗马语、法语、葡萄牙语与西班牙语,于16 世纪基本形成。

关于中英文的思维方式,教师要通过提供具体的对话和文章,让学生体会中文的主观性和英文的客观性差异,东方的散点思维和西方的聚合思维的差别,主被动、因果、句型、句长等差异,理解中英文交流中的差异和产生误解的原因。

在促成环节,根据所设定的任务和学生的英语表达困难,将教学分为“聚焦”“分析”和“反思”,分析误解发生的原因,反思未来交流时如何避免出现误解,以及出现误解后的解决措施。在“聚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逐步对所看视频和所读文章进行逐句整理,记录所用到的语言和产生的误解,将几个场景一一总结。在“分析”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对不同的场景进行归类,通过网络检索、小视频观看等方式,了解和思考产生误解的原因,同时了解英文中的故意为之的误解的幽默效果。在“反思”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置身具体情境,提前考虑可能会产生的误解,改变做事方式,呈现理想的效果,想象更多场景,实现有效沟通,并进行最终讲解视频的录制。

在评价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录制的讲解视频上传到网络视频平台,供同学查看和评价。学生在平台上进行点赞和评论,教师也给出评价,帮助学生纠正不完善的地方,提高他们对两种不同语言的了解程度,达到了让他们更多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历史、发展和优美之处的目的,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让他们通过输入带动输出,进行了文化的对比和跨文化的沟通,在此过程中也增强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从而在进行国际交流时更加自信地“走出去”“引进来”,带着文化自信进行高端技能的交流。

四、反思和总结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本次课程设计实现了信息化线上线下平台的结合,改善了以往高职英语课堂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缺少认识和表达,缺少系统了解,以及对中外文化与思维缺少对比、体验,缺少系统表达和交际的状况,让他们对于自己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和汉语言有更深的了解和更高层次的认识。通过中英语言和中英交流方式的对比并产出任务,让学生系统地进行文化对比和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对中国文化更加了解,更有文化自信,从而更加努力地传承、宣扬和创新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信息化高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谁远谁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