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畅销儿童文学相似元素对比
——以《格列佛游记》《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和《西游记》为例

2023-02-19武莹莹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格列佛尼尔斯

武莹莹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儿童的文学阅读不单对写作和出版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而且它直接影响了人的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发展[1]。因此,对于未成年人读物进行研究,把儿童文学从“小儿科”的标签下抽离出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2]。本文选取了国内外儿童文学榜单上畅销多年的文学作品,探索这些畅销书背后是否存在一些相似性,以及隐藏在这些相似性背后儿童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趋势[3]。对这一趋势的探讨,为“新手父母”,尤其是想要从小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新手父母”选取儿童读物提供一定方向上的借鉴。

1 选材角度:兼具代表性和可比性

笔者在选材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具有代表性。根据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对畅销书的定义,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同类书销售量中居领先地位。不同学者对畅销书看法不尽相同。比如,少年儿童出版社兼总编辑王一方曾说过:“畅销书的根本性质就是尽量得到社会传播影响的最大化,它跟电视收视率、广播收听率、网站点击率是属于同一概念,都是为了追求社会传播影响的最大化。”虽然对于“畅销书”的定义有着不同的声音,但究其本质都是关于“销量”“传播率”。综合这几个方面考虑,选取了三本畅销书中的“长销书”。其中《尼尔斯骑鹅历险记》首次出版于1907年,自此被指定为瑞典学童必读课外读物,并译为50多种文字流传世界且畅销至今。《格列佛游记》首次出版于1726年,在出版一周后便售空。出版几个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广为流传。《西游记》自明代问世以来,一直传承至今。其中在鸦片战争后,被译成西文,渐渐传入欧美各国,受到各个年代不同年龄段人们欣赏。三部作品皆兼具时间跨度长、传播率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是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材的可比性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创作背景不同,本文选取三部不同文化背景下、基于不同的创作目的、却都成为畅销多年且享誉世界的名著。其中《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创作背景是一名叫达林的师范学院院长请长期担任地理、历史教师塞尔玛,写一本以小学儿童为对象的通俗读物。因此,这本书的创作初心就是为儿童读者服务的。同样处于畅销儿童文学榜上的《格列佛游记》创作背景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并缓慢发展的时期,国家内部各阶级之间矛盾激化,为表达内心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不满,斯威夫特通过夸张的想象描绘出三个虚拟国度,暗讽性地对当时英国政府的虚伪进行批判。《西游记》创作于明朝中后期当时国内各类矛盾激化,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文学创作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再加上作者吴承恩从小聪慧过人,却唯独在科举上屡屡受挫,为表达内心的不甘,吴承恩将自己的经历结合《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孕育出《西游记》这部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三本作品是三位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果,虽出发点不尽相同,但都在取得儿童读者喜爱方面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除去三个作品本身的差异性,外部世界赋予其地位也有不同。前面提到过《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是唯一一部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诺贝尔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自设立以来一直备受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树立了一个讲究形式讲究技法讲究纯艺术性的文学标杆。通过标杆式的存在与另外两部畅销多年的文学作品间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与诺贝尔奖并肩的畅销儿童文学作品背后的驱动力,去探究这些本意不在儿童市场的书籍为何在儿童畅销文学市场中经久不衰,探寻隐藏在畅销儿童读本背后儿童读者对文学艺术特征的需求。

2 畅销儿童文学的相似元素

1) 充满想象的内容。

普通心理学对想象的解释: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都属于高级认知过程[4]。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将客观存在同想象思维结合起来,创造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存在,利用童话的叙事方式传达故事情节、营造故事意境、塑造童话形象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是畅销书的重要元素之一[5]。

在《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中,作者塞尔玛·拉格洛夫向读者讲述了一个顽童因戏弄了小精灵而被变为拇指人骑着大鹅历险的故事。尼尔斯因戏弄“小精灵”这种区别于现实生活有着魔力的神奇角色,而被变为“拇指人”的人物设定是充满创作者想象的。同样的人物设定如安徒生的《拇指姑娘》和杨鹏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都存在,且都大获成功,得到了大批儿童读者的喜爱和传颂。这些创作者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试图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世界发生的一切。在《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中,我们跟随尼尔斯这位“拇指人”主人公视角,看到了许多美丽迷人的瑞典自然风光。那些巍巍高山、茫茫大河、黑黑森林、或贫瘠或富饶的土地、或雄伟或壮观的城镇。还感受到了和动物无障碍沟通的奇妙,也经历了作为一个“拇指人”存在的潜在危险。所有的这一切,无不让读者惊叹,让其感受到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无穷的想象力。

《格列佛游记》中作者斯威夫特用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格列佛四次航海遇险经历,向读者描绘出四个虚拟国度。从人人仅有六英寸高的“小人国”到人人高如铁塔的“大人国”,让格列佛经历了从“巨人山”到“小蝼蚁”的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来自于格列佛本身,而是他所处在的世界和他身边的参照物,而这种参照物的转变正是来自于乔纳森·斯威夫特跳跃的想象力和栩栩如生的描绘能力,才能让读者感受到这种由想象带来的美妙体验。这种与周遭世界之间形成的比例反差,和《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格列佛还游历了一个有着奇形怪状人的岛,岛上的人整天担忧天体会发生突变,地球会被彗星撞击的粉碎,因而惶惶不可终日。而在慧胭国度里,居主宰地位是有理性的智马,供智马驱使的是一种类似人形的畜类耶胡。这里所描绘的一切都有别于甚至颠覆了我们所存在的人类主导的现实世界,这种反差正是来自于斯威夫特通过其独特的想象。通过视觉比例的放大与缩小或人畜世界的颠倒,将客观世界发生的一切透过脑内加工和生动语言描绘,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在环境、人物、故事情节方面都充满着想象的艺术作品,给读者带来奇妙的阅读体验[6]。

《西游记》以奇崛的想象,塑造了一个超现实的充满瑰丽雄奇的“神话”境界,反过来它又以神话的想象和奇恣的艺术效果创造再现了一个充满人间趣味的幻境[7]。由他三个有着神奇法力的徒弟护送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由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大徒弟“孙悟空”的活动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它有着能自由缩放大小的神奇武器“金箍棒”,甚至还能一筋头翻越十万八千里的神力。二徒弟“猪八戒”是曾在天上统领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三徒弟“沙和尚”也是原为天宫“玉皇大帝”身旁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破琉璃盏被贬出天界。三位徒弟都有着不同的法力,但最终都先后被唐僧收服,一路上智斗各路妖魔鬼怪,护送唐僧西天取经。

三本书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设定,都充满了作者的想象。其表面虽神奇荒诞,本质却指向了儿童对自由、快乐的期待和向往,使少年儿童在文学的氛围中获得了精神的陶冶,寻求到了愉悦和满足[8]。

2) 充满冒险的情节。

除了在现实生活中对新鲜事物的尝试外,读物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儿童读者的冒险心理。历险型作品在故事的线性叙述中留下悬念和未知,从而调动故事接受者参与叙述交流的积极性,通过艺术想象去填充文本所故意留下的空白,使作品笼罩着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9]。 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儿童读者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其中的冒险情节更是比比皆是,作者通过这种情节的设置从而来吸引儿童读者的关注。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通过阅读标题就大概能看出这部作品的大致内容及其冒险特性。作者拉格洛夫借助尼尔斯骑在大鹅背上游历各地的经历,向读者描绘出了许多离奇惊险的情节。比如,尼尔斯帮助大雁逃脱狐狸的魔爪、在猎人的诡计下解救了绿头鸭、从人类手中救走了狗熊等等。尤其是狐狸斯密尔一直与尼尔斯和大雁们为敌,一路上多次遭到狐狸斯密尔的攻击,尼尔斯与其斗智斗勇,才能化险为夷。这所有的一切在尼尔斯没有变成“拇指人”之前都不具有如此高的危险性。但在其变小后,周遭的一切对尼尔斯来说都显得巨大无比,很多以前看似平常的事物都有可能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尼尔斯需一改往常懒散形象,机智勇敢的去面对一路上遇到的困难与危险。

《格列佛游记》中主人翁格列佛四次出海皆遇险,死里逃生后有了四国奇遇经历。第一次,海上船只失事,格列佛泅水逃生,在利立浦特境内登陆后被俘,押解到内地。第二次出海,又一次经历了一场大风暴后,被丢在岸上,随后被当地人捉住。逃离“大人国”不久后开始了第三次出海,却被海盗所劫,误入一座小岛开始了第三次冒险之旅。最后一次,格列佛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出海,却由于其部下图谋不轨,把他长期禁闭在船舱里,后又把他弃于一块无名之地。从此,开启了他第四段冒险之旅。四次出海遇险经历,让读者不禁为其捏了一把汗,但遇险过后的四国经历却更是紧张而又刺激。尤其是在“大人国”的经历可谓是处处险里逃生。1702年,在经历了一场大风暴后,格列佛所在的“冒险”号商船,被吹离航线500公里的地方,在外出找淡水时间里,格列佛被落下了,他在恐慌中攀上了陡峭的小山,从此开启了他在“大人国”的危险奇妙之旅。由于像“小蝼蚁”般的存在,这里的一切都有可能对他造成危险。像酒桶般的苹果把他砸倒在地,来势凶猛的冰雹也把他砸的够呛,甚至还被一只蜗牛绊倒了,撞在壳上伤了右小腿。通过人物和周遭世界的比例调节,让读者在阅读时有着游戏般的人物体验。作者斯威夫特利用格列佛四次航海遇险后的奇妙体验,设置不同层次的冒险情节层层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西游记》记录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途中的所见所闻。一路上同各路妖魔鬼怪斗智斗勇,耳熟能详的惊险情节像:三遇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真假孙悟空、遇险通天河、智过火焰山、身陷盘丝洞等等。通过吃唐僧肉能长身不老这样的前提设置,引得各路妖魔鬼怪都试图杀掉唐僧,这让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难上加难。然而,正是这“九九八十一难”的情节设置,才让《西游记》有如此强的可读性。冒险情节之间环环相扣,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唤起青少年读者内心的冒险精神,引起读者阅读欲望。

三位作者在作品的情节设置里都不约而同地添加了冒险性元素,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也符合青少年读者的审美需求。回眸人类演进的历程,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冒险精神,人类就不会用独木舟去探索大洋彼岸的无穷奥秘。从当今社会视角看,冒险已经是人类进化与活力的象征。近年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着前所未有的突破与深化,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有无梦想,更重要的是创造和自觉,有冒险天性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儿童文学中大量冒险元素的添加,从小激发儿童读者的冒险精神,让其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有助于其在以后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挑战生活,挑战自我。

3) 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畅销书,尤其是像本文提到的这种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它们的存在除去本身情节和内容上有着超出同时期其他作品的能力外,同样还存在着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观。一位从事出版行业的编辑贺雄飞曾在采访中说过:“任何一本书在策划和营销时,都要反复掂量图书的价值所在,并坚持用精品化的理念去打造,提升其价值。挖掘其可取之处,否则任何营销手段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出版商仅仅挖掘好卖的书,而出版家会挖掘有价值的书,同时让其成为好卖的书。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出版者的价值所在。只有让图书承载道德,它的价值才能源远流长。”通过阅读《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我们见证了尼尔斯从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到一名具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的成长,在变成“拇指人”后,尼尔斯得以从动物的视角去审视自己作为人类的所作所为可能给动物带来的伤害,从而切身地感受到自己以前的行为的不当之处。在这段旅程中,尼尔斯和鹅群一起经历了同狡猾狐狸斗智斗勇、不惧艰难智取乌鸦山的盗贼。在这些冒险经历中,尼尔斯收获了友情和爱,让他学会在爱自己同时,爱护身边的事物。通过旅行前后尼尔斯形象的对比,让读者明白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的重要性。

《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非常优秀文学作品,其中的“讽刺性”一直在被文人和学者研究和续写。作者假托主人公格列佛自述他数次航海遇险经历,向读者描述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慧胭国”四种不同国度的不同遭遇。文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格列佛所见到的社会黑暗面,但正是这种夸张到变形的社会黑暗存在与格列佛本人在冒险中对道德底线的个人坚持形成鲜明对比,才更凸显格列佛道德坚持的可贵之处。比如,在“小人国”时,国王想借格列佛之手消灭另一个小人国“不来夫斯古”时,格列佛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国王的要求。虽然此时作为一个巨人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格列佛并不以此优势来作为伤害别人的武器,用明确的拒绝来表明自己内心的道德坚持。再后来游历慧駰国,作者通过“慧马”和“耶胡”之间这种人畜世界颠倒的内容设置,来反映理智、仁慈人性的可贵和贪婪,无信和嫉妒的丑陋。通过这种夸张对比下产生的“善恶”“美丑”之间的对立,让儿童读者对是非善恶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作者这种独具匠心的情节和内容设置,对读者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引导。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西游记》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小说主线取经之路虽充满着苦难,但也成就了师徒四人,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孙悟空从一个无法无天的顽猴到变身乖徒陪伴唐僧踏上西天取经的漫漫征途。一路上虽历经千辛,也未曾动摇取到真经的决心,最终,取得真经普度众生。因此,孙悟空在这场旅途中就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它本可以在受唐僧误解时扬长而去,但它选择回来继续守护师父,守护这个取经团队。这种“大我”的团队精神是当下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极其需要的。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弱小的,而团队协作又不能只以自己为中心,因此孙悟空这种“大我”精神又是必不可少的。唐僧作为这个取经团队的领导者,唯一一个没有法力的人设,却在取经这条险路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决心。作为一个出家人,对万物常怀慈爱、包容之心,他的身上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现了“心中有佛,所见皆佛”的含义。吴承恩细致的人物刻画,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个正义的形象。对儿童读者的正义心和使命感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上文可见,三本书在其主题上呈现出一定的继承性,惩恶扬善,对真、爱、美的赞赏是永恒的时代主题[10]。人生价值观是人生道路上的行动指南,而文学作为人类艺术类别上最能接近内心思考的一种方式,文学作品中关于价值观的描写或直白或隐晦,但几乎都存在。儿童文学所面对的对象又是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儿童文学中的价值观传递方面应该得到重视。

3 结语

优秀的人之间有着某些共性,优秀的作品亦是如此。这些作品之间相似元素背后反映不仅仅是读者的艺术追求,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些畅销儿童文学作品在想象内容、冒险情节、正确价值观传递方面的高度相似性,让读者明白这些作品的成功不是偶然,是作者将其独具匠心的创作同儿童读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的智慧成果。

我国当前各方面政策表明,未来我国发展都需要有创新力人才的支撑。儿童文学作为未来创新型人才启蒙时期的“金钥匙”,能够为他们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本文通过三部作品的比较分析,发现三本书在想象、冒险和价值观传递方面都有高度的相似性。首先,文章中的讨论对于当下儿童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缺乏经验的“新手父母”有一定的帮助,推荐书目具有信息索引功能和教育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读什么”甚至“如何读”的问题[11];其次,为从事课程设置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助益,让他们在课程设置中,结合儿童发展规律和喜爱取向,选择适合其发展阶段的读物;最后,有助于儿童文学创作者,使其在创作过程中,结合当下畅销书的发展方向,加入符合儿童读者身心发展和喜爱的元素,促进儿童文学市场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格列佛游记格列佛尼尔斯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梗概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格列佛游记
从《格列佛游记》漫谈斯威夫特的讽刺、批判与社会理想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五)
《格列佛游记》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探析
《格列佛游记》:让人笑让人哭的乌托邦之旅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练习
格列佛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