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行
2023-02-19加路
加 路
一
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立;延河、南川河,两河交汇。延安就处在这三山夹两河的逼仄局促之地。
延安,一个蜷缩在山沟里的小城市,之所以能引来无数人的朝拜,与它辉煌的历史分不开,与它一路向阳而行的精神分不开。
沿着时光隧道,穿行到4000 多年前,正是延安芦山峁人演绎龙山文明的时期。先民们一路披荆斩棘,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的“宫城”式建筑。站在芦山峁规整有致的“宫城”遗址上,恍惚间,只见一个个身裹兽皮树叶的先民们走出茅草屋,住进了坚固耐用的瓦房,打磨出了精美的玉璧,烧制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建筑材料筒瓦、板瓦以及陶罐,为龙山文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座静默的大山,就这样带着远古文明的秘密出现在世人面前,它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而像窖藏的烈酒,时间越长,散发的香味就越浓。
二
静谧的夜里,站在这方热土上,风划过指尖,你能聆听到涌动激荡的声音。
春秋时,延安是白狄部族居住的地方。战国时,延安大部时间属魏国。秦魏多次交战后,在秦惠文王十年,延安始属秦。秦昭王时期,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城垣至今犹存,作为历史的见证,在岁月的侵蚀里倔强地站立着。三国时,延安又为羌胡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 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今延安城东修筑丰林城,遗址在今宝塔区李家渠镇周家湾村。
北宋时,西夏觊觎延安(时称延州),铁骑刀剑奔袭而来,致使延安民不聊生,天无宁日。朝廷派范仲淹镇守延安抗击西夏。在范仲淹的率领下,延安百姓与将士一道冲向抗击西夏的一线,在群山万壑间,挥戈奋战。
范仲淹驻守延州时,在宝塔山(时称嘉岭山)安营扎寨。为防止敌人围困时切断水源,命士兵在宝塔山畔一处突出的石崖上凿洞,洞下正对潺潺流淌的延河,人只须站在悬崖上把桶从洞口放下去,就可汲到延河水。这口井解决了士兵的取水之难。后人为纪念范仲淹,把这口井命名为“范公井”。他不仅抗击敌人,还办学兴教。据《延安府志》载,范仲淹曾在府城东南的嘉陵山上修建了嘉陵书院。他还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词《渔家傲·秋思》。
三
1937 年,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一支爱戴百姓、一心为民的军队进驻了延安。这支队伍的到来,给延安注入了新鲜血液。从此,从文化艺术到物质财富,延安都实现了大发展。
1937 年1 月,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在清凉山成立。之后,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新华书店先后都设在清凉山上下。因此,延安时期的清凉山被称为“新闻山”,成为延安的象征之一。陈毅同志从华中新四军军部来延安时咏诗《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云:“众星何灿烂,北斗驻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到延安后又写过一首诗《咏“七大”开幕》:“百年积弱叹华厦,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清凉山见证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并传播了延河畔一代革命者的拼搏与豪迈,彰显了延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1938 年2 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等联名发布了鲁艺的《创立缘起》,中国共产党创立了第一所培养革命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者的高等学府——鲁迅艺术学院。一时间,延安桥儿沟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沟里,群贤云集,文星荟萃。在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共领导的关怀下,在周扬、何其芳、陈荒媒等一大批教师的培养下,鲁艺先后培养出了刘炽、莫耶、王昆、成荫、贺敬之、于蓝、秦兆阳、黄钢等作家、艺术家,从而在延安掀起了新文艺的高潮,优秀的音乐、戏剧、美术、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振奋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催人泪下的歌剧《白毛女》在街头巷尾热演,鼓舞了多少边区战士的士气,激发了边区人民的斗志。
1938 年11 月20 日,日军飞机疯狂轰炸延安城,机关、商铺被炸毁,学校停课搬迁,群众流离失所。日寇的大轰炸,没有让延安人民沮丧。1939 年2 月,边区政府决定在西山脚下的孤魂沟修建新市场。延安人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建成了新市场。新市场沟口两边耸立着两根庄重的石柱,上面有毛主席题写的对联:“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抗日根据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主权。”连接石柱的拱形横幅上写着:“延安新市场”。
延安人民没有被日寇的残暴吓倒,也没有被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压垮。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领导边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1 年初,八路军120 师359 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开进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实行“屯田政策”。战士们自己动手建窑洞、搭帐篷、挖野菜、制农具,解决了吃住困难和生产资料缺乏的问题。经过两年的努力,农业、工业、运输业各项产业都蓬勃发展。1943 年,南泥湾开展了规模更大的生产运动。全旅上下一律参加生产劳动,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极大地激发了战士们的积极性。1944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全旅累计垦荒种地26.1 万亩,收获粮食2 万多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真理在老镢头上闪光,让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至今广为传唱的《南泥湾》,真切地诠释了延安积极向上和拼搏精神。
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也在延河边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土豆、玉米、南瓜、辣椒、白菜等,并经常亲自去浇水、施肥、除草。收获的蔬菜,不仅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用来招待客人,甚至作为礼品送给国际友人。1940 年,陈嘉庚来延安,毛主席就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了他。1942年6 月,斯大林派飞机送医务人员到延安,并给毛主席捎来了一些礼品。第二天飞机返回时,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并让人缝了一个小布袋,装上了自己种的红辣椒,请机组人员转交斯大林。毛主席说:“延安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我就给斯大林同志这点礼品,表示我的谢意吧。”毛主席送给斯大林的不仅仅是一袋红辣椒,更重要的是送去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在延安,每一寸土地都有热血和生命换来民族生机的印记,每一条道路都记载着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每一块砖头下面都隐藏着一段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
四
日升月落,岁月如流。延安,一路向阳走来,历史的脚步跨入了新时代,亘古延绵的黄土山丘上建成了大气磅礴的延安新城——宽阔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六条生态绿廊贯穿起了行政区、商务区、三大教育区和东西片居住区,高楼大厦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朝气勃发。绿树浓阴可以乘凉,繁花似锦可以养心。
延安,向阳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