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州道上的诗人与其诗歌

2023-02-19于媛媛

延安文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李益诗人

于媛媛

于媛媛

相较于“延安”这个名字的如雷贯耳,“延州”二字可谓是知者寥寥,其实它们指的是同一片土地。延州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隋大统年间,唐贞观二年(628 年),陕北全境均成为唐王朝的管辖区域,后共设宥州、鄜州、坊州、丹州、延州、绥州、银州、夏州、麟州、庆州、盐州11 州。延州道主要形成于唐代。作为从关中到陕北的一条主动脉,它历经千年,将帅士兵、贩夫走卒走过,王孙公子、英雄美女走过,心忧时局、追求建功立业的诗人们也走过。这是一条军事通道、经济通道、融合通道,同时也是一条写满铁血厮杀、凯歌飞扬、颠沛流离、离情别意、悲喜交集的诗歌通道。

古代的道路大多依据山川河流走势修建。陕北自古以来就是历代中原王朝拱卫政权、抵御西北外族入侵的重要屏障,而西北各游牧民族政治势力亦把这里作为进攻和抗衡中原王朝的要冲地带。作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分界之地,这一地区常年争战不断,高原上的主要河流川道地区是游牧民族掳掠南下和中原民族北上反击的便捷通道。唐时,这一地区以延州命名,延州道这个广泛的名字随之逐渐流传下来。

唐宋时由长安去延州,官使出长安后,行经三原、华原、富平、同州、宜君、坊州中部县、三川县、鄜州洛交县、甘泉县,然后到达延州肤施县。到延州后,有二途分别通向东、中和西受降城。这许许多多的大路小道就像陕北大地上的珠链璎珞一般,串起了高原上的座座城池和营堡寨驿。坊州、三川、鄜州、延州、盐州、夏州、绥州、丰州、宥州、麟州、银州、府州等都是道路沿线的重要城镇,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陕北高原上的闪闪明珠。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原因,漫长延州道上的千年风霜雪雨、土粒沙尘,见证了太多。当诗人们在从延州道上走过时,他们用亲身经历和真挚情感写下了高原上的马蹄声声、步履匆匆,写下了道上的颠沛流离、别情离意和霁月风光、花红柳绿。

让我们从走过延州道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中,感知一下陕北古老大地上迥异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世相风情和悲烈的边塞战争。

三川驿,延州道上的重要驿站。三川县,古县名。西魏废帝三年(554 年)改长城县(位于今富县吉子现固险村)置,治今陕西省富县西南三川驿。因境内有华池水、黑水、洛水会同,谓之三川水而得名。隋、唐、五代属鄜州。北宋熙宁七年(1074 年),撤县设三川镇,归洛交县(鄜州治),前后历隋唐宋三朝共520 年历史。古城位于现在的富县吉子现乡。隶属鄜州的三川驿,当年享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绵延在子午岭的唐古道就从这里出发,运送粮食、食盐的车马,川流不息。

天宝十四年(755 年)七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奔蜀,长安沦陷。为避战乱,诗圣杜甫携带妻子离开长安至蒲城经白水,辗转铜官。七月初,诗人一家到达鄜州境内,适逢阴雨连绵,葫芦河水暴涨,被困在三川县城(今富县吉子现乡三川驿村)。诗圣望水兴叹,写下了《三川观水涨二十韵》,抒怀纪实:

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

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

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

自多穷岫雨,行潦相豗蹙。

蓊匌川气黄,群流会空曲。

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踣。

恐泥窜蛟龙,登危聚麋鹿。

枯查卷拔树,礧磈共充塞。

声吹鬼神下,势阅人代速。

不有万穴归,何以尊四渎。

及观泉源涨,反惧江海覆。

漂沙坼岸去,漱壑松柏秃。

乘陵破山门,回斡裂地轴。

交洛赴洪河,及关岂信宿。

应沈数州没,如听万室哭。

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

何时通舟车,阴气不黪黩?

浮生有荡汩,吾道正羁束。

人寰难容身,石壁滑侧足。

云雷此不已,艰险路更跼。

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

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

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

该诗写作者全家艰难跋涉的情事,纯以破体的笔墨写险恶的境地和恶劣的心情。开头六句记述夏日山行逃难中的暴雨天气,接着十四句写山中洪水猛窜的景象,再接着十四句写河水暴涨的情状,然后六句表达避乱中又遭水患的感伤,最后六句悲叹山林民众遭受水灾的苦难。

后人对该诗评价极高,被称为“宋元以来体物律古之祖”。

延州道上的三川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杜甫还在《述怀》诗中云:“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再次提到三川。诗人的《晚行口号》中有句“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一个“稠”字形象鲜明地点明高原山多的情景。近代道路更改,取直去弯,由长安到延州的官道不再经过三川驿,三川驿最终变成了今日黄土塬上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少有人问津。

顺利过了三川驿,在羌村安顿好家小后,杜甫继续北上延州,去灵武寻找肃宗,参加平叛。他一路走过困苦颠簸,北上金明,来到塞上名关芦子关。芦子关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靖边县天赐湾乡楼关梁(原名芦关梁),山高坡陡,狭谷状如葫芦。民间流传有“芦子关、芦子关,风萧萧兮延水寒,安得壮士控北番”的感叹。芦子关山岭之巅防御密布,故另有名曰“铁门寨”,历代封建王朝都有派兵把守。

很不幸,诗人在芦子关附近被叛军抓获,押解回长安。唐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春,身禁长安安史叛军中的杜甫得知叛军意图,生怕朝廷没有防备,遂写下《塞芦子》一诗,表达自己对战乱的描绘、战局的判断和一片拳拳忠君之心: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全诗分析了安史叛军的意图,提醒朝廷加以防备,并提出“延州是秦地的北大门,那里的关防还是可以倚仗的。如果能调遣一万士兵急速奔驰去堵塞芦子关,就可使敌人的阴谋破产。凤翔城有薛景仙大夫守卫,能够从旁抑制吐蕃;最近听说前来侵犯的吐蕃,被他击退了三百里。芦子关可以扼制史思明和高秀岩的西进,堵塞此关的深远意义就在这里”。诗中的具体策略,集中体现了杜甫感时忧国的迫切心情。

明代王嗣奭《杜臆》评价此诗:“明是条陈边事,岂可以诗论!”

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此杜氏筹边策也。灼形势,切事情,以韵语为奏议,成一家之言矣。起四句,从帝所在说起,谓朔方悬远而空虚也……‘延州’四语,乃是扼要本旨。曰‘秦北户’者,自灵武来由此入,南达长安由此过。而河东之贼,来截两头,亦由此进。以我塞之,则我可通而彼可扼也。”

诗人颠沛流离的人生遭际,对国家的忧思,对时局的判断,对亲人的担忧,全部通过此诗跃然眼前。

在诗人之后,芦子关的战略位置越发重要。唐长庆四年(824 年),李彝为朔方节度使,在芦关建造城防,以御塞外。后唐长兴四年(933 年)药彦稠诸将讨伐盘踞夏州的李彝超时,首先屯兵芦关,以壮军威。宋淳化五年(994 年),金明镇使李继周看到芦关周围崖高势险,便选择扼要地形修筑寨城,以固边防。北宋西夏对峙时期,元昊大军多次犯宋,走的都是芦子关一道南下,直逼延州城。

芦关雄姿至今犹存。

鄜州,治所洛交县,即今富县,为唐代延州道上的军事重镇,交通咽喉。封敖云:鄜州“扼朔塞之咽喉,为镐京之管输”。白居易《城盐州》诗云:“鄜州驿路好马来,长安药肆黄耆贱。”延州道亦为经济作物运输之路。《唐左屯卫将军卢玢墓志》记:“出为鄜州刺史。鄜畴旧郊,回中故郡。北通河塞,戎马岁殷;南接都畿,征税日给。俗有赢锄之弊,人多挽粟之勤”。战马、财货由延州道源源不断输往京师。

乾宁三年(896 年)春,诗人韦庄又一次踏上延州道,他先来到童年时居住过的下邽(今陕西渭南),随即北上鄜州,后辗转到了宜君县。在此得到皇上诏令,才骑马匆匆相别而去。

韦庄本身是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是著名的花间派词人。韦庄仕途生涯开始得很晚,直到60岁才中了进士。在这之前的许多年,韦庄一直在各地游历。在韦庄的人生履历中曾经两次走过陕北高原,走过延州道上。

在鄜州期间,长于写景写情的韦庄留下了《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鄜州留别张员外》等诗作: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薰。

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

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

可惜数株红艳好,不知今夜落谁家。

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

闲客不须烧破眼,好花皆属富家郎。

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闲暖凤笙。

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

在韦庄写鄜州的这首诗中,他用笔清新流畅,白描般的笔调写出了鄜州城春日烂漫的景致。全诗“柳丝” “秋千”“女郎”“气球”等元素丰富,色调多彩,情形生动,读之仿佛在欣赏一幅徐徐打开的春日美景图。我们由诗中可知,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荡秋千、捏面花等这些今人耳熟能详的寒食节活动,在陕北由来已久。

在诗人笔下,江南春日“春水碧于蓝,画船听雨眠”,陕北的春天“满街杨柳绿丝烟”;江南女儿“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美好娴静;北地胭脂“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活泼灵动。南北的春天风景迥异,南北的女子也各具风采。景与人都是那么的明媚美好。

韦诗观察细致,俏皮生动,全诗动静结合,清新明白晓畅。让后世的我们透过他的文字一窥那时高原春日绚丽多姿的北地习俗和女子的明朗风姿,也让我们知道,延州道上不仅仅有黑云压城、战鼓雷鸣,有时局动荡、流离漂泊,也有春和景明、红花绿柳。在天气晴好的偶尔闲暇,边民抓住一切时机,也在追求并体验着快乐和美好。在这一点上,古今一心。冰冷冷的延州道被韦庄“雨丝烟柳欲清明”“淡红香白一群群”的诗意描述涂上了一抹清新浪漫的动人色彩。

鄜州留别张员外

江南相送君山下,塞北相逢朔漠中。

三楚故人皆是梦,十年陈事只如风。

莫言身世他时异,且喜琴尊数日同。

惆怅却愁明日别,马嘶山店雨濛濛。

这首《鄜州留别张员外》一样延续了韦庄细腻明丽的诗风,因为了抒写离情别意而情思婉转,读来令人悲伤而惆怅。

延州的历史沿革如斯:西魏废帝三年(554 年)改东夏州为延州,治所在广武,今延安东北。唐朝时,治所在肤施。据唐朝的《元和郡县图志》载,延州下辖十个县:肤施、延长、临真、金明、丰林、延川、敷政、延昌、延水、门山。北宋初期延州隶属陕西路。熙宁五年(1072 年)分陕西路为永兴军路、秦凤路,延州隶属永兴军路。元佑四年(1089 年)由延州升格为延安府。可以说,延安就是古代的延州。

元丰三年(1080 年),被贬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沈括来到延州,写下《延州诗》一首: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

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也是北宋重要的政治改革家之一。沈括的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农学、医药、文学、史学、音乐、美术等众多学科,是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通才。他的《梦溪笔谈》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优秀著作。

沈括本来在京城做官,被奸佞陷害,来到延州二郎山下,天气和政治气候一样地恶劣,“冬未老”而雪已至,无舍可宿,只好像边塞人家一样搭起帐篷。无柴生火怎么办?幸好“延州有石油”,就烧石油来取暖。雪化了,但身上到处是油烟,如穿黑衣。这时,诗人的灵感一来,忽然想起西晋诗人陆机的名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缁即黑色,化素为缁,不是污人清白吗?这京洛的风尘不正如谗毁作者的那些污蔑不实之词吗?它和眼下化素为缁的油烟是何等相似!

这首诗中的二郎山指延安市宜川县的七郎山与八郎山。

沈括在国人心中最为知名的身份是卓越的科学家,很多人不熟悉的是他还曾担任过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经略延州,踏遍陕北大地,亲历战争烽火。而也正是因为在延州的失误,最后导致了沈括仕途中断,不得不退隐镇江梦溪园,专心著述,后来才有了著名的《梦溪笔谈》。大家广为熟悉的、关于石油的最早描述,就出自沈括: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裛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梦溪笔谈》卷二四·杂志一)

沈括到达延州时,正是宋夏战争最紧要的时期。延州地处中原大宋与西北西夏的边疆地区,是宋夏战争的主战场。

鄜延经略使居于陕西沿边四路经略使中最重要的一个地理位置。作为鄜延地区最高军事长官的沈括,到任后不负神宗的厚望,与经略副使种谔一起,整顿防务,训练士卒,研究进攻策略,措置粮草保障,并亲自指挥了几场战役,战无不胜。

1081 年,西夏数万军队进攻顺宁寨(今陕西志丹县北),沈括一面安排大将主动进攻,一面又用计离散敌人军心,结果西夏军队不知虚实,不战先乱,被迅速击败,宋军以少胜多。沈括还利用宋朝西征军东归的声势,用计智取好几处西夏军事要地。1082 年春,神宗嘉奖沈括“本路出兵守安疆界,应副边事有劳”,升任龙图阁大学士。

1082 年,沈括率军攻占了西夏金汤等要塞后,便向朝廷请示在横山建城,确保新占领区的安全。但朝廷派来商议建城一事的大臣徐禧好大喜功,却要求把营建在离西夏更近、离宋朝后方更远的永乐城。沈括没有坚持种谔的正确意见,同意建永乐城。结果永乐城完工后,西夏便以30万军队进攻永乐城。徐禧贪功,安排沈括留守米脂,自己率军督战,最后永乐城被攻破,宋军3 万多人全军覆没。

此役导致宋神宗组织的“五路会战”其它战线前期所取得的局部胜利全部丧失,“五路会战”彻底失败,王安石通过“熙宁变法”积累起来的物质和军事优势在“五路会战”中丧失殆尽,从此大宋再也没有进攻西夏的勇气和实力。

朝廷秋后算账,时任经略使的沈括也以“措置、应敌俱乖方”被问罪,“责授均州团练副使、员外郎,随州(今湖北随县)安置”,沈括的仕途中止,政治生活彻底画上了句号。延州,成为了沈括人生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鄜延期间,沈括无数次行进在延州道上,踏遍了延州大地上的山川水泽,他在忙于军政事务的间隙,考察陕北地理地貌,体察民风民俗,欣赏边关塞外风景。据说他一到陕北,首先就考察了延州周边的几座城池,并留下详细记载。作为文武全才的沈括,在这个阶段的诗作中,既有这样纪事抒情、气势如虹的《鄜延凯歌》,也有描绘延州景色的《柳湖三首》等,内容十分丰富。

边塞题材的《鄜延凯歌》一组,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宋夏边塞写生图,读起来有慷慨激越的金石之声和昂扬奋进的英雄气概。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牙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天威略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

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灵武西凉不用围,番家总待纳王师。

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延州地处西北边陲,除了有黄土漠漠、丘陵绵延、鼓角争鸣的边城之景,在沈括的笔下,拂去战争阴影,春和景明时节,也有“青林隐万家”“日明翠微中”的明丽景致,也有“雨急喧流水,溪深噪乱鸦”“日暖闲园草半薰,不堪春兴蝶纷纷”的田园风光。

延州柳湖三首

其一

萧洒征西府,青林隐万家。

楼高先见月,山近不藏花。

雨急喧流水,溪深噪乱鸦。

笙歌乘酒兴,可复问天涯。

其二

汉使雕阴道,秦关白翟宫。

山川红旆里,日明翠微中。

社后寒犹峭,春残草木浓。

花前江国兴,并觉此时同。

其三

日暖闲园草半薰,不堪春兴蝶纷纷。

山烟梦松成微雨,关月帘纤出断云。

三弄倚楼喧晚操,六花分队驻新军。

终年不见江淮信,吟向胡笳永夜闻。

这几首小诗,将诗人眼前的景物、地方的特色、历史的回忆和个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以通俗晓白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感慨,作者深厚的诗学功底由此可见。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沈括在沙场征战、面对外敌寸土必争的铁骨铮铮表面之下,也有一颗细腻感性的柔情之心。

元祐三年,赋闲的沈括移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东面),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名为“梦溪园”,在此隐居写书,直至八年后即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 年)去世。

时间的指针往前拨两百多年,号称“诗鬼”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也在延州道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李贺诗文犹如“鬼仙之辞”,以常人难以企及而具有盛名。他虽然只活了短短二十七岁,却成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诗坛大家,成为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享有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曾奉职长安与潞州,两地均与今之陕北相近,他的一些诗篇自然涉及了陕北的山川风物。《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即是其中一例。

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

马向沙场去,人归故国来。

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

锦带休惊雁,罗衣尚斗鸡。

还吴已渺渺,入郢莫凄凄。

自是桃李树,何畏不成蹊。

李贺有一姊一兄,其兄排行第二,故称“二兄”。从诗题可知,李贺的这位兄长可能供职于军中,曾出使边关,返归延州后作有《罢使遣马归延州》诗。李贺此诗当是奉和二兄之作。

盐州,朔方重镇。《元和郡县图志》载:“……春秋为戎狄所居地。《史记》‘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朐衍’,谓此也。及始皇并天下,属梁州。汉武帝元朔二年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号五原。至晋,地没赫连勃勃,后魏平之,改为西安州,治所在五原县(今陕西定边县),以其北有盐池,又改为盐州。大业三年为盐川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置盐州。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基本就是今日的陕西定边县、宁夏盐池县一带。

李益是唐代创作边塞诗最多的诗人。我们知道许多诗人都创作过优秀的边塞诗,但其实许多人根本没有去过边塞,或者仅有短暂体验,李益却是个例外。“荏苒从役,其中虽流落南北,亦多在军戎”,像他这样的极为少数。他的边塞诗赞扬将士的报国精神,体现他们的英雄气概;他的边塞诗描绘战争的惨烈,同情广大战士的不幸,抨击朝廷对于边疆问题的失策和朝廷的无能;他的边塞诗也细腻地寄托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描摹边地的雄浑景色和风土人情。

李益出生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生活的年代正值大唐从盛转衰的变革时期,他一生五次入边塞,长年累月的边塞生活为他进行边塞诗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体验。33 岁,李益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中。后入幽州节度使朱滔幕,因朱滔叛唐,李益离开了他。39 岁,李益寄身鄜坊节度使论惟明幕中,为期一年。41 岁,李益入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长达八年。50 岁,李益入幽州节度使刘济幕。

李益祖上是汉飞将军李广,这一点始终被他引以为傲。李益的家乡陇西之地自古来也是战略要地,10 岁时,安史之乱祸乱中原,民不聊生。据《旧唐书·代宗本纪》载,代宗宝应二年(763 年),“吐蕃大寇河、陇,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等州,盗有陇右之地”。老家被吐蕃占领,李益一家成了难民,随之迁往洛阳。少年李益亲历了战争给家人、百姓和国家带来的苦难,这为他以后从军报国埋下了种子。

梳理李益的五次戍边,其中两次,都是马蹄踏踏,踩着延州道上的砂石北上而行,陕北高原是李益盛年时期的出征从戎之地。他一手仗剑,一手执笔,从长安向北,在车辚辚马萧萧的延州道上,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一遍遍走过,陕北高原上的延州、盐州、夏州,以及更远一些的灵州……都印下了他的匆匆足迹,也串起了他的行行边塞履历。延州及其四野的边城堡驿、山川河流、将士牧人,以及大漠风光等开始见诸笔端。在他豪气干云的诗篇中,有发生在陕北高原延州道上金戈铁马的嗜血厮杀,有北国黄沙大漠、边城堡驿的自然风光,也有边地塞外番汉生活的日常景致。

大历十二年(777 年)和建中元年(780年),李益两次赴灵武,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中。785 年,李益入鄜坊节度使论惟明幕中。

朔方节度使统7 军府,领6 州,3 受降城,后又兼领关内支度营天田使、关内盐池使、检校浑部落使、押诸藩部落使及闲厩、宫苑、监牧使、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六城水运使等。管兵64700 人,马4300 匹,辖境相当今天宁夏全境、内蒙古河套南北地区、陕西北部、甘肃一部。

《旧唐书·地理志》指出:“朔方节度使,捍御北狄。”表明朔方节度使的设置源于抗击北方外族入侵。朔方节度使设置以后,历代镇将多次击退突厥、吐蕃等外族侵扰,保卫北方安全,累立战功。特别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统帅朔方军,对平定叛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

乾元二年(759 年)六月,因当时郭子仪讨伐叛军失败,从朔方节度使中分出数州,设置邠、宁等九州节度使。邠宁节度使,治所在邠州(今陕西省彬州),主要辖邠州、宁州、庆州等州,相当于今陕西省彬州、永寿、旬邑、长武和甘肃省东部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正月,党项等族侵略边地,逼近京畿地区,于是又从邠宁节度使中分出鄜州、坊州、丹州、延州,设立鄜坊丹延节度使,也叫渭北节度使。邠州刺史桑如圭成为邠宁节度使,鄜州刺史杜冕成为鄜坊节度副使,分别领兵讨伐党项人。不久,郭子仪被任命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留镇京师,朝廷希望借助他的威名来震慑住党项人。鄜坊节度使初设时治坊州(今陕西黄陵县东南)。建中四年(783 年)徙治鄜州。

李益托身朔方节度使和鄜坊节度使幕中度过了十余年时光,这恰恰是他最好的盛年时期。他书剑并重,在朔方和鄜坊边塞戎马生涯的间隙,挥毫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祝殇辞》《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从军北征》《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边塞诗篇。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该诗又名《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是李益的代表作。

李益的时代,水草丰盛的五原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之地,且离诗人的家乡陇西也不远。当诗人经过长途跋涉,重到这块被收复的失地后,国难、乡愁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等感慨思虑都一齐涌向心头。在一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的支配下,写下了这首诗。

春天里的饮马泉,杨柳轻拂,绿草无边,呈现出一片静谧、迷人的景色。然而曾几何时,这片肥沃的土地,曾沦陷于胡人的铁蹄之下,任其践踏,哪有现在这种冬去春来、劫后复苏的情景?“旧是”二字,含蓄婉转,既包含对今日收复的喜悦,也透露出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作为李益的边塞经历中矢志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一块重要区域,崎岖蜿蜒的延州古道,见证了他来去匆匆的寂寞身影,承载了他矢志报国的壮志雄心,也感慨着一代边塞诗人的沉思和忧伤。盐州、夏州、延州、灵州……这些如珍珠一般的名字,沿着长安—延州道,沿着三座受降城一路漫延,诗人行一路,借陕北边事寄寓自己情怀的诗歌写就一路。

这首《赋得路傍一株柳送邢校书赴延州使府》的忧伤是李益送别朋友的忧伤,也是他自己常年奔波、郁郁于心的忧伤。

路傍一株柳,此路向延州。

延州在何处,此路起悠悠。

此诗用词极其简单,仿佛没有提到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而诗中的“延州”一词的反复出现,也产生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同时更增添了一种伤感和离愁别绪。“悠悠”二字更是为此诗增添了一丝悲凉的色彩。

邢校书看来和李益交情不浅,诗人再次为他写下诗文。

重赠邢校书

俱从四方事,共会九秋中。

断蓬与落叶,相值各因风。

古时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主题。

夏州,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公元431 年,北魏灭其国,先改统万城为统万镇,不久即改为夏州,治岩绿县。隋改置朔方郡于此,唐复为夏州,为朔方节度使所领。约为今日陕西靖边县境。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一诗是李益在德宗建中二年(781 年)从军朔方后,登上夏州城楼,观看欢送征人回内地时所作。

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

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

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儿起作本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

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

回身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

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

不见天边青作冢,古来愁杀汉昭君。

在无定河边的柳阴下,人们正在为即将回乡的汉军征人饯行,有的折柳相送,有的正一杯一杯地劝酒;那朝思暮想故乡的征人,今日竟有了回乡的机会,怎能不高兴万分?饯行的场面十分欢快、热闹。而就在“胡儿”们唱歌、跳舞时,他们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不禁伫足停口,久久凝望着遥远的故乡“西州”(在新疆),并且转身用家乡的方音同乡友们诉说起思乡之念。

以热闹的送行场面来反衬“胡儿”们望乡的凄切,由此形造成强烈的对比,把“胡儿”们有乡归不得的更为深切的思念,表现得异常沉痛,读来感人至深。

陕北边地,千年来多次成为中原王朝安置内迁少数民族的羁縻场地。当地番汉杂居、农牧相间,习俗、言语、服饰、饮食等迥然于内地。诗中的首联描绘的就十分精当。夏州这个地方向来有“六胡州”之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云:“调露元年(679 年)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从新疆、青海、内蒙等广大区域迁来的各少数民族,混居杂处在一起,语言各不相同。

诗中那些流徙到夏州居住的“胡儿”对遥远的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乡思,被表现得相当婉转、深沉而又凄苦。

夏州处于由朔方到河东的军事要道上,是当时朔方节度使区域的重镇。从赫连勃勃到梁师都,从李继迁到元昊……夏州地面经年累月烽火四起,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反映和描写边塞战争、边地风光、民俗风情、诗人游边、送人出塞以及由边塞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的大量诗篇。

唐代诗人杨凝,虢州弘农人,与兄凭、弟凌皆有名。大历中进士,时号“三杨”。有诗《送客往夏州》:

怜君此去过居延,古塞黄云共渺然。

沙阔独行寻马迹,路迷遥指戍楼烟。

夜投孤店愁吹笛,朝望行尘避控弦。

闻有故交今从骑,何须著论更言钱。

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的唐朝诗人姚合有《送李侍御过夏州》存世:

酬恩不顾名,走马觉身轻。

迢递河边路,苍茫塞上城。

沙寒无宿雁,虏近少闲兵。

饮罢挥鞭去,旁人意气生。

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的黄滔写有《夏州道中》:

陇雁南飞河水流,秦城千里忍回头。

征行浑与求名背,九月中旬往夏州。

绥州,指今陕西省绥德县。西魏置,治所在上县。隋大业元年(605 年)改绥州为上州,三年(607 年)撤销上州设立雕阴郡。雕阴郡领上县(郡治)等11 县。大业十三年(617 年)梁师都称帝,今县地属梁国。唐武德三年复置绥州,移治丰林县(今延安市东北),六年移治延川县(今陕西延川县),七年移治魏平县(今陕西子长县东南)。贞观二年(628 年)移治上县(天宝改龙泉县,今绥德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等县及子长县部分地区。天宝元年(742 年)改为上郡,乾元元年(758 年)复为绥州。唐末五代属党项族的定难节度使。

893 年,诗人韦庄第一次走到了陕北高原。

在这之前的许多年,韦庄一直在各地游历。景福二年(893 年)正月,在各地游历几年的韦庄到了商南(今陕西商南县)。长途跋涉后到达长安赶考,不幸的是这次他又落榜了。后韦庄听从黄滔的建议,立刻动身去河东道去找郑尚书。他出了潼关,乘船顺黄河向东,在垣县上岸,直奔绛州(今山西新绛)。又由此继续北上到了平陵(今山西文水东二十五里),再渡过黄河到绥州。离开绥州,韦庄乘船沿黄河向南直到潼关,返回长安。

《绥州作》就是他此次游历的作品。

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前两联写绥州城的自然状况,边地荒凉,广漠灰黄,原野无树。独倚高楼、引颈远望的诗人满身凄凉况味。在最表达心意的颈联,诗人望着眼前的路,引起内心的联想:这条连通内地边塞的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汉元帝昭君出塞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她之后被曹操从匈奴赎回的蔡琰归汉走的也是这条路。这两个历史人物一向被视为背井离乡、沦落不偶的典型,在这里诗人也有将她们引以自况的意思在内。自己到处漂泊,前途茫茫,这种处境同当年的王昭君、蔡琰也有某种相似。即使以后倘或出现文姬归汉式的转机,个人也会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了。诗人借历史人物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心曲,可谓别开生面。

这首诗对边地景物的描写渲染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无树无水、雉堞连云、鸣驼远戍、单于烽烟,都是诗人眼中望到听到的边塞景象。这些景象又被迷离的晚雨和朦胧的月光所笼罩,将分散的景物组接融和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格调氛围。这一切既是诗人眼中之景,又是诗人身处之境,情由境生,境真情切,透过诗人对绥州景物的描写,表现他郁塞悲苦的心情。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多矣”(《石洲诗话》),“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

鄜州附近的雕阴指的是战国魏邑,在今陕西省甘泉县南洛河西岸。因在雕山西南得名。《史记·魏世家》载:魏襄王五年(前314 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即此。秦置县。雕阴遗址在今富县黄甫店村,距县城二十余里。据《鄜州志》载:“其山阴多雕穴,故名雕阴。”现有遗址留存。

如唐代诗人许棠有一首《雕阴道中作》,写的就是绥州那个雕阴。

五月绥州北,途程少郁蒸。

马依膻草聚,人抱浊河澄。

迹固长城垒,冤深太子陵。

往来经此地,悲苦有谁能。

总之,绥、鄜二州都作为广义长安—延州道沿线上的重镇,他们曾经的旧称“雕阴”二字在中国古诗词中出现得还是比较频繁的。只是有的诗人指的是绥州,有的指的是鄜州,要小心辨别清楚才是。

绥德还有一名为上郡,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年轻时走过延州道,在绥德、延安留下多篇诗文,《相思亭》一组诗写的就是绥德景观。据《榆林·绥德县·宋相思亭》,相思亭在绥德县城南15 公里。《一统志》记载,西北二水交会于此。

岭上双流水,犹知会合时。

行人过於此,那得不相思。

偃蹇登修阪,高侵云日间。

贬值征戍客,跋马望家山。

塞下春寒在,东风雪满须。

河阳机上妇,知我苦辛玩。

柳似妖娆舞,花如烂漫妆。

那堪陇头水,鸣咽断人肠。

空外游丝转,飘扬似妾心,

别来今几日,仿佛近雕阴。

当时,年轻的司马光从老家山西省夏县出来,当时的他在家服父丧三年期满,过黄河,取道绥州,再向延州,去看望父亲好友、时任鄜延经略使的庞籍。一路行来,司马光访民生、查民情,此行的收获对他后来仕途扶摇直上及撰写大作《资治通鉴》,应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意义。

猜你喜欢

李益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太阳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统能力提升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凉月如玉亦如霜
凉月如玉亦如霜
凉月如玉 亦如霜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