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研究
2023-02-19蒋伟权
蒋伟权
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大数据和网络技术相伴相生,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运用。大数据时代下,以往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然发生巨大变化,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不再仅凭人资主管的主观意识进行绩效评判。人资绩效管理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大数据时代,深化人资绩效管理和客观数据分析融合,创新人资绩效管理方法和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浪潮、推动企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大数据及人力资源行业发展背景
“大数据”需要不断更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所具备的战略价值并非局限在信息数据规模是否庞大,而是信息数据处理的专业化及有效性。换句话说,大数据领域数据加工和处理能力高低是其获利的重点所在,通过加工与处理,确保信息数据不断增值。基于技术层面而言,大数据和云计算不可割裂,主要源自大数据技术需要依托分布式架构进行高效率的数据处理,其鲜明优势体现在可以针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主要包括反馈、计划、评价考核与执行四个环节,是良性循环的管理过程。人资绩效管理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加,按照企业具体运营动向持续优化管理举措,实现加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目的。2014 年我国首次将大数据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并于2015 年提出应用大数据技术强化对市场主体的监督与服务意见,把大数据真正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18 年,国家要推进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和发展,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企业内部云环境,让其能够在企业生产、管理及运营过程中实现全面普及。2021 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增加到1.3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30%,大数据相关专利受理总数占全球50%。
二、基于大数据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必要性
(一)统筹企业人力资源的大量信息数据
将信息网络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当中,为企业方面深入了解内部与外部环境,掌握人资管理相关信息数据提供了便利,借助数据资源挖掘,明确绩效管理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而推动企业内部人资绩效管理整体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比如,企业借助员工入职时间相关数据的分析,掌握新老员工占比情况,明确老员工流失率逐年提升的现状,并以此为基准,探索调动新员工热情与积极性、保障企业工作队伍长久稳定的绩效管理策略。
(二)强化人资绩效管理全面性与人性化特征
大数据呈现在企业生产和运营的诸多方面,是企业管理层了解员工日常工作态度和表现的有效映照。借助大数据技术,企业内部人资绩效管理能够更为细致与全面,使得绩效考核工作能够有据可依。比如,企业在以员工办公降耗为核心目标开展的绩效管理工作过程中,以各个部门为基准统筹企业办公耗材相关信息数据,从部门和个体两个视角为着眼点规划并制定绩效管理规则。同时,按照办公降耗空间合理调整人资绩效管理内容,从而激发各部门与个体办公降耗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借助绩效管理完成企业绿色降耗管理及运营任务。
(三)保障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公正性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既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又提升了企业内部员工群体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人资绩效管理切实打破了以往的人资绩效管理模式和方法,促使企业内部绩效管理工作也愈发趋向合理化及科学化方向发展,并有效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呈现出企业人性化管理特色,切实加强了企业竞争力。
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资绩效管理不合理
一方面,传统企业内部员工考核普遍由有关部门工作者承担,主要负责开展员工考核工作的成员并非综合型人才,且对于数据分析和评估的专业能力也有所不足,难以对企业各部门员工进行公正且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另一方面,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方面往往浮于形式,各部门仅仅会在各季度末或年底面向员工群体展开该阶段的工作表现考核。企业领导层对于考核最终结果也不够重视,并未制定完善且严格的奖惩机制,导致企业人资绩效管理工作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二)人资绩效管理模式发展滞后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普遍是闭门造车,并未和外界进行深入交流和联系,且没有吸取其他企业前沿管理经验,依旧采取传统陈旧的人资绩效管理模式,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企业难以及时顺应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难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推进人资绩效管理变革。以往的人资绩效管理模式也逐渐突现其滞后性,已经不能顺应现阶段企业发展需求,也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人才作为企业长效发展的重要基础,员工缺乏工作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限制了企业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
(三)人资绩效管理效率低下
效率是企业获得理想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但在多数企业当中,其制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机制较为复杂,程序较为繁琐,往往会消耗大量时间成本,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在以往的人资管理模式中,各部门间权责分工较为模糊,有时会产生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而企业对此也缺乏合作与统筹协调的意识观念。另外,传统的人资管理模式属于事后管理,仅仅是针对员工个体之前的工作表现展开评价考核。员工在具体工作中并不会因绩效考核工作而产生一定压力或工作动力,该现象亦限制了人资绩效管理工作整体效率的提升。
四、基于大数据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策略
(一)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健全人资绩效考核标准体系
在企业人资绩效管理中,合理运用大数据与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人资绩效管理方法,可以在健全有关考核管理机制和措施的基础上,健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加强企业内部交流,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比如,企业方面在人资绩效考评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大数据管理举措,把员工工作态度、行为、业绩与部门总体工作效率充分融合,深入分析大数据管理举措的有效性。基于宏观视角分析企业内部各部门亟待优化的方向和需求,及时纠正人资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在细节问题层面,企业要针对部分员工出勤率、整体工作效率和工时利用率加以对比研究,明确现阶段企业人资绩效管理问题和不足之处,借助人资投资成本输出的管理形式,保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能够达到预期标准。综合考察企业员工具体工作完成质效和速度等内容,可以规避局限性绩效考核,避免影响企业员工工作上进心及积极性。企业方面在制定人资绩效考核标准过程中,应全面关注员工们具体发展诉求,构建激励机制。在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依赖程度和忠诚度,规避企业管理工作者把绩效考核视为约束员工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枷锁。企业方面可以系统化地设计和优化绩效考核标准体系,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员工综合能力确定优劣等级。就业绩来说,企业可以针对需求程度较高的岗位与业务类型适当地提高绩效考核标准,加强个人收益和工作业绩的联系,调动员工上进心和积极性,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拓宽人资绩效信息数据收集量
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者若想在开展人资绩效管理工作中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在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的同时,探索人资绩效管理改革及创新方向。以企业发展诉求及经济实力为基准,做好客观数据记录及整合工作,创新传统考核模式,考核与记录员工群体基本信息、过往工作经历与近期工作业绩等诸多数据,推动绩效考核管理实效有效提高。借助数据信息综合比较的形式,全方位考察企业员工相关信息,深入了解员工背景资料、职业素质与工作能力等,便于企业方面在开展人资绩效管理工作时,可以具有全面的信息数据作为参考依据。人资管理工作者,在信息数据记录过程中,不仅要核实资料的准确性,并且还要按照时间与部门类别进行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以便后续资料调取。企业管理层与人资管理部门主管,要做好全面监督管理,规避因为员工个人工作疏忽或者业务不熟练对人资管理质量造成反向影响。企业方面可以借助人资管理系统展开校对,在提高人资绩效管理成效的基础上,提高人资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此外,对于各部门与员工具体变动状况,亦要做好有关资料信息汇总工作,基于不同类型的资料加以分类整合,借助信息系统展开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特别是部分企业招聘信息、核心员工流失率与员工变动状况等有关数据,要深入分析结果信息数据,合理调整企业日后人资管理变革方向。
(三)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全面落实交互性人资绩效管理目标
现阶段,多数企业均已开始运用相对成熟且完善的人资管理系统,针对绩效考核工作亦提出了诸多革新措施。最大化地发挥企业内部人资绩效信息数据资源优势,融合企业内部和客户反馈信息构建交互管理模式,提高人资绩效管理总体水平。一般而言,仅凭借大数据技术进行员工具体工作任务完成状况考核,在某种程度上会存在认知偏差,因为企业诸多工作岗位均存在部分特殊状况。借助大数据技术,融合员工具体工作业绩和评价反馈信息系统,健全绩效考核体系,不但可以落实交互考核与管理目标,同时也可以按照数据结果及时反馈员工发展需求及工作状况。此外,交互性人资绩效考核标准亦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防范效果。为确保企业人资绩效考核成效,有效解决员工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企业方面应按照具体情况合理调整生产场地和工作时间。但总体而言,这能够使员工深刻感知企业管理层对自身的体贴与关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人性化,而且也可以优化企业内部工人生产环境,不断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及信任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推进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变革,有着统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强化人资绩效管理全面性与人性化特征、保障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公正性的积极意义。在此环境下,企业方面应牢抓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变革要点,灵活应用相关信息数据资源,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完善的人资绩效管理体系,明确大数据技术与资源使用方向,从而推进企业人资绩效管理工作朝着智慧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方向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