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基础和价值底蕴

2023-02-19李筱曼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筱曼

摘 要: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就深受各国认同,但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与价值观念不同,所以在面对国际难题时的解决方法各有分别。如今的国际形势相对严峻,我们在面对如此困境时不难会想到以人类命运各共同体的思路解决争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延申与发展,是具有科学指导的理论方针,同时也是凝聚中西方共同价值追求,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为目的的正确结论。新时代,我们仍坚持以和为贵,仍坚持全世界人民的命运休戚与共,这是现时代的中国态度与立场。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69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古早哲学阐释:美好蓝图的设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立足人的解放,这种美好愿望的表达远可以追溯到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到人间,这标志着对于人类发展的期盼。古今中外从来都不缺少对于向往求同存异、天下一家、平等和谐状态的表达,受自身背景、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可谓迥然不同,但就是在这样不同观念的基础上,我们仍可以找到诸多对于共同体意识的中西方的哲学阐释。

1.1 中国古代理想的“大同世界”

近来,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地接近国际舞台中心,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与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我们上下五千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圣先贤的智慧与超时代性,又或者说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崇尚与追寻一种状态,就是和善与团结。我国很早便有了共同体的意识,在这种共同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我们的处世态度,那就是“和合”思想,在我国古代表达这样相和大同的愿望不计其数,虽各有说辞,但在本质上都离不开“和合”二字,如今在“和合”的基础上,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人们将要到何处去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着联系与发展的理念将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唐朝时期就有的玄奘取经以及明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都是世界间的交流与联系,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有了共同体的意识,清朝的闭关锁国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世界单独存在,我们都是休戚与共、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系体。所以在当今国际中想要脱离整体独自发展的情况不可能更不现实,损害别国利益取得自身发展的愿望也必定适得其反。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在面对矛盾与差异时,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化干戈为玉帛”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给出的方法与措施,但这种“求和”思想并不代表在面对冲突时一味的忍让退后,而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面对差异与不同时,应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因此我们所求的“和”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相同,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样的“和合”思想适用于今日,那就是尊重国家主权独立,享受和平发展。因此,在面对国际难题与争端,如今的天下究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还是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1.2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世界”

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一本《乌托邦》将我们带进了虚幻的理想世界,在圈地运动盛行、资本主义贪婪的嘴脸暴露无遗、人民备受压迫却无力反抗的时代,莫尔用最大的力气描绘了一個社会公有、按需分配的社会,在这本书中没人是绝对穷困的,每个人都是充足富裕的。可是现实中贫苦的百姓,面对资本的残酷剥削却也只能发出一声声“一个人可以仰视星辰乃至太阳,何必喜欢珠宝的闪闪微光”的无奈呐喊,因为乌托邦只能是乌托邦,只能是对美好社会主义的粗略设想,只能是对平等、团结与友爱的生生期盼。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进入了理论探讨和论证的阶段,相对比乌托邦的文字演示有了法律制度形式的依据,法国思想家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用法律草案的形式向世人描绘了未来社会主义的蓝图,他主张社会公有消灭私有,他认为私有制是资本家贪得无厌的恶果,是社会财富集中,迫使越来越多的百姓倍受奴役的根源。摩莱里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巴齐里阿达》中写道“田地不属于种地的人;树木不属于采果的人。”他认为,所有的东西人们都只有使用权,除了所使用的东西其他的皆为公有。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较之前而言具有一定的进步,但这是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主义。虽然他将正确的平等主义思想引向了另一个极端,但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在当时社会人们对自由、平等与共有的向往。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可谓达到了“空想”的高潮,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批判继承了已有的空想思想,从实际行动上批判资本主义的种种罪行,进行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傅立叶构想了“和谐制度”,欧文也开展了“新和谐移民实验”,他们企图建立起一个“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与实践启蒙了当代饱受奴役的人民渴望自由与解放。19世纪欧洲最早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做了这样的表达“再也没有暴力,没有暴君,再也没有他们的宝座,人们彼此间,像精灵一样地自由……”。虽然鼎盛时期的“空想”仍以失败告终,但这些理论与实践都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都是如今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理论依据与思想源泉。而这种“空想”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们口中的“理想社会”不现实,而是滋生罪恶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没由从根本上被消灭。

2 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行性论证:时代强音

当今社会依旧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二者在处理国际问题以及解决国际争端的过程中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也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探寻真理。于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努力实现全体人类的美好期许。

2.1 “零和博弈”与“求同存异”的现实比较

东西方之间的斗争与博弈从苏联时期就已经开始,二战后美国联合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抗衡,双方始终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苏联解体以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仍保持长期对峙,这种对峙背后体现着中美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自古提倡“以和为贵”而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就一直沉浸在霸权主义的单极世界的快乐之中,以至于“非赢即输”“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现实主义思想愈发根深蒂固。美国认为别国的发展是对本国利益的损害,这种“零和”思维可谓是美国政治思想的顽疾,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时,美国对一切发展力量保持警惕并对其假想出来的挑战者全力打击。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应对全球挑战,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方愿与各方一道建设全球治理格局,而美方用其利己主义思维解读共同体思想只能认为这是中国问鼎世界强国的时代音律,将这看成是中国称霸的手段,并企图将中国拉入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只可惜中国从来都不相信国强必霸的零和逻辑,一直坚持秉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中国新路。

中国提出的共同体理念是超出虚假共同体的文明政策,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彼此,而是各花各有各花香百花齐放。共同体理念坚决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将各国命运紧紧系在一起,将各国的发展与利益有机结合,我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掠夺与冲突不会带来繁盛与荣华,和谐与多元才能达到兴旺与发达。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冷战对抗思维显然不适用于今天的国际发展,以往的不良竞争逐渐被合作共赢代替,世界资源应由各国共享,世界格局应由各国建构,世界规则应由各国撰写,不同国家共生共存才是符合时代主题的政治实践。这种寻求最大公约数,平衡国际格局,尊重各国发展的共同体意识也是中国在面对严峻国际形势时所承担起的国际责任与道义。

2.2 对科学理论的发展延续

2.2.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今的世界面临着国际冲突激化、疫情扩散漫延、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等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破坏与制约超越国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在面对这些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普遍联系体之中,我们的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处处相连,我们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交织体。随着科技与市场贸易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往来也越来越打破国家的界限,这种国家之间的密切影响与交往为我们带来了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面对现实的挑战与矛盾,我们不只能看到本国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深谙唇齿相依的道理,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这就是中国的处世智慧和大国气魄。

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是孤立、片面的共同体,而是和而不同兼蓄并包的共同体。世界文明之所以绚烂多彩是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与信仰都构建出了不同的文明体系,因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与传统,这就要求真正的共同体是求同存异、对立统一的共同体。正如但丁所说“如果承认某种文明有一目的,另一种文明又有另一目的,而不承认一切文明有同一目的,那就未免愚蠢可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根基之上,找出了正确认识与处理民族与世界关系的方法,那就是承认差异,尊重不同。当然,随着世界市场与自由贸易的蓬勃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呈现出对立统一的态势,如今國际形势紧张,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化,而由于各个国家的自然地理优势或是科学技术手段优势,又使得国家之间不得不处于合作之中,这种既竞争又合作、既不同又相同的国际关系就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辩证联系。

在反对西方“上帝的使者”与“黑暗的远方”的二元认识论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第三种认识,那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我们可以在西方国际关系的理论中找到诸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内容,但他们最终依旧是以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为法则,奉行弱肉强食的秩序规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扬弃西方国际理论,深刻认识到世界历史中不只是非此即彼,还有“他者”的存在,这个“他者”是全世界联合起来的力量,是国家之间共同利益的中间地带,是合作共赢解决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等全球性问题的有力保障。扬弃二元认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找到了新的视角看人类发展,也找到了新的方法解决国际难题,人类命运各共同体不只是中国人的命运紧紧相连,而是面向全世界中的全体人类,是全体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

2.2.2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主义思想中最基本的观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改变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时代选择。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们之间联系交往的纽带,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带来了社会分工,又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逐步细化,人们之间交往的网络也因此逐渐形成,人们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谈到的,各民族由于生产力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备,社会交往就已经不满足于限定的小范围之内,资本家将贪婪的魔爪伸向生产力落后的小国弱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愈发频繁,于是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民族的历史也就越来越转化为世界历史。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民族的界限被打破,它将世界上的各民族联系起来了。如果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了全球化,那么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分工便为世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证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联系是资本家通过压榨奴役百姓而得来的联系,这种发展是侵略的发展,是恃强凌弱以一方的牺牲为代价的发展。社会不会一味纵容剥削者,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会有革命,社会力量就会发生转变。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不断暴露,发展主义逐步兴起,世界历史也正在从资本主义主导向人类价值主导转化。

如今,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霸权主义的残余仍然威胁全球发展,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叫做“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客观的分析历史,以揭示其真理。习近平总书记也正是立足于此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眯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是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细心观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被漩涡所困,仍然拿起历史的望远镜瞻望全体人类的共同未来,在历史中挖掘经验,在传承中彰显价值,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借鉴与发展。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实现人类解放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以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目的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跳出资本主义的囚笼,社会主义者们不断探索人类究竟向何处去的新路,首当其冲便是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他们畅想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模式,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种种劣行进行猛烈的抨击,他们代表那个世纪的人类的共同愿望,而空想社會主义者是理论派不是行动派,想要跳脱出当前无法忍受的社会制度,就需要实践来冲破枷锁,空谈无益。我们历史上有过太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我们从来不缺少理论,但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要做的是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的主体向来都是人民,人民是任何一个时期思想理论的践行者。这为后来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根基,让今天的中国以人民为主人,并呼吁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联合为一个和谐美丽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解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它将全体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使各国之间人们的交往不断广泛,而人们之间广泛的交往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阶段,随着人自我发展的不断成熟,人们逐渐打破了自然的约束,社会关系的束缚与封建思想的剥削,我们逐步掌握自然运行规律并运用自然规律,我们逐步成为社会关系的主导者,也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最终,我们是自由完全的人。当然,在这里有一个本质要求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所以各国都在追求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谋取自身的生存需要。只有当人的生存资料得到永续性供应时,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人的解放。如今我们并不能完全消除资本主义逻辑主导,那建立起全体人类的共同价值便是消解资本主义负面影响的有力举措。在当下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人类命运各共同体继承发展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呼吁世界人民大团结,尊重各国独立发展,以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畅想。同样,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也在混乱的国际局势中给出了自己无比明晰的答案与立场。

参考文献

[1]吴宏政,杨盼悦.马克思“改变世界”的世界历史观及其当代发展[J].浙江学刊,2021,(06):412.

[2]冯景源.人类的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利己利他”辩证关系的历史考察[J].东南学术,2021(05):17+246.

[3]吴宏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2021,(05):425+204.

[4]荣鑫.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创造与生动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2021,(05):3944.

[5]张雷.理解习近平关于全球治理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J].学习与实践,2021(03):2229.

[6]张潇.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探析[J].学理论,2020,(09):5253.

[7]齐文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观的理论渊源[J].创造,2019(09):414.

[8]郝雨,沈亚文.人类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观照与哲学阐释[J].中国图书评论,2018(08):917.

[9]李景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6):25+168.

[10]张永红,殷文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价值与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7(08):3137.

[11]袁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6467.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