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

2023-02-19韩明毓孙静李桂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韩明毓 孙静 李桂红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未来社会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民族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基础。将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前进动力,厚植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而且还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当前,将两者紧密结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文章从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校园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6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要认真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艰难奋斗的历程,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態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这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节点的重大决策,从国家层面强调党史教育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遵循。新时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切实将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动培养时代新人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程度不断深化。因此,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代加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题。

1 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卓绝无穷的智慧和开拓前进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对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前进动力,厚植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升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

1.1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网络信息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大,思想较为活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塑造不够完善,思想较为纯真,特别容易偏离。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是大学阶段,同时这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尽心的培育。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荣昌盛,与每个国人息息相关,正确的历史观将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将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既可以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本领和能力,还有助于其保持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担当,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归属感、荣誉感。

1.2 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前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比作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这就表明理想信念对我党成长、壮大起着重要作用,它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根本方向,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在近代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勇敢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无论是面对敌人的审讯逼问还是严刑拷打,始终保持着一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经历过生死磨砺后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他们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意向直接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发展、关系我们国家能否兴盛。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史,真正理解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我们国家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岁月中获得了其他西方国家几百年取得的成就,而这一举动,不仅可以使新时代大学生知党爱党、知国爱国,建立起对党史的高度自信,还可以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增加精神动力,增强爱国之情,坚定报国之行,巩固强国之志,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前进动力,承担起新时代强国的使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1.3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汲取奋进力量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涌现出一大批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不懈努力的革命先辈和无名英雄,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用知识、用青春、用汗水谱写的壮丽史诗,彰显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人格魅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因此,党史教育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党的红色基因中汲取道德营养,在党的精神血脉中树立崇高道德追求,学会坚持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立刻苦耐劳、矢志不渝、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还可以积极了解革命前辈们的道德智慧和行为规范,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传承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勇担祖国未来赋予的重任,成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的新时代接班人。

2 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

将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目前已经得到国家、高校以及思政课任课教师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仍然面临着一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2.1 党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不充分

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高校要想开展好二者融合就必须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提高铸魂育人的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是以面对面的授课方式,但是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以外,课堂授课的时间只有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原理”“概论”“纲要”“思修”“形策”。在大一、大二,两年四个学期里,要学完这些课并厘清基本线索就已经很不容易,况且要将党史教育贯穿这些课程的始终,只能选择进行碎片化的教学;同时,这些课程的知识内容大多与中学的课本内容相重复,反而高校讲得不如中学透彻、深入,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们对于党史教育的理解程度,无法提高学生理论思维的水平,显然这并不符合这些课程设置的初心和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2.2 “课程思政”发展难以满足党史教育融入需要

党史是与政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党史教育更需要站稳政治立场。当前,将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就,但仍旧存在教师人员不足,有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水平较为薄弱等问题。就目前从事党史教育的师资结构来看,具有党史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但具有历史专业背景的教师却占很大比例,虽然他们的学术视野和理论框架使其可以全面、准确地介绍和评价党的历史,但从理论层面缺乏系统总结和反映规律的能力,在讲授中有时会存在侧重于知识、轻视思想引领的问题,远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除此之外,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还与本专业的教师息息相关,他们不仅教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等方面有指导作用,但有些高校教师相关党史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够,使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出考验。

2.3 校园文化环境落实党史实践手段欠缺

目前,大学生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手段大多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师授课和观看相关影片等,全员参与实践方式较少。

首先,红色文化校园活动较少,大多依据重要的时间开展,例如十一国庆节、七一建党节和清明节等;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假期实践活动、走进乡村调查活动等,通常仅局限于少数的班级干部和学生会的成员,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的机会明显较少。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较难。自党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的数量伴随高校的发展日益增多,开展相关党史教育实践活动,对于高校和相关任课教师无疑是巨大考验,不仅要考虑到组织安排问题,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

最后,党史教育实践活动还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在开展过程中学生常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转移现象,很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资源利用不当,创新性不足,教育目标没有达到。

3 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当前将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校园文化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改善,是实现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

3.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如何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推动党史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思政课程”主阵地。

首先,应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新教学改革背景下,传统师生单向教与学的固化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可循环的平等交流与指导的教学的要求,学生应从教育客体转变为学习主体,教师通过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党的历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使得大学生充分吸收党史中精髓,思想得到有效的升华,达到教育的意义。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科目都要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紧密相连。“原理”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基本原理的传播与发展,为党史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概论”课讲授的主要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在实践中总结创造的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教授内容虽然不是以党史教育为主,但是讲授时要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改造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这些历史作为背景,离开了这些,“概论”课就无法与党史教育联系;“纲要”课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和发展规律,教学内容大部分与党史的内容重合,是开展党史教育主阵地、主课堂;“思修”课主要讲授的是思想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素养,这虽然看起来与党史教育的联系不大,但是如果没有党史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就无法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其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形策”课虽然讲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国际形势和我国所处的地位、局势,但是也是需要与党史相联系,才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明白,更加透彻。通过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我们党始终是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而努力,承担起祖国建设的重担,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动力,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3.2 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发力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方法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有效弥补“思政课程”的不足,使两者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促进教育理念的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变得更为丰富,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首先,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水平。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在备课时要注重挖掘能与家国情怀相联系的知识点,为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做好铺垫。广大教师还需要增强学习党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阅读相关书籍、参与相关培训、聆听专家讲座、参加外出实践等,充分吸收并发扬教学名师的带头示范作用,使“课程思政”教师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共建,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与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更与发展,更好应对当今复杂形势。

其次,党史教育要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师应成为有想法、富知识、懂创新的“智慧型”教师,在教授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将党史教育贯穿其中,将党史的高度、深度、广度融入相关专业授课中,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有效引导广大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认识党情、国情、世情,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实践教学“实”起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3.3 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营造党史育人的氛围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开展党史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党史育人的氛围,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但将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不能仅仅依靠某个单独的活動,而是众多活动合力的结果。

首先,应充分利用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校史资源,把校史资源有机融入党史教育之中,使其成为党史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载体,以增强感染力。各高校要组织学生走进校史馆,通过举办革命文物调研、重大活动影像集、珍贵史籍以及文物展览等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真实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峥嵘岁月的真实情况,理解我们党的伟大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其次,要打造红色文化校园。以重要时间节点和纪念日为缘由,开展党史征文大赛、党史演讲大赛、党史知识竞赛、经典著作诵读活动、党史宣讲活动等,吸引广大同学参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了解党史、接受党史、传播党史,增加对党史的认同感,抒发爱国情怀。

最后,要创新党史教育的形式,运用好网络媒体。全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教育模式发生着深刻变化,通过网络媒体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努力创造全面覆盖的育人环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4(1).

[2]马海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媒环境优化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3]吴锡平.大学理工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5):8185.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7.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