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里,另类的种族主义
2023-02-19陈科宇
陈科宇
美利坚大学Kogod商学院的学生们在上课
上学期某一天,关系较好的非洲裔同学跟我抱怨说,“质性研究方法”课程的期中作业评分低于预期,怀疑教课的老教授对她论文中关于黑人形象的研究怀有偏见,因此压低分数。我建议她多跟同班其他非洲裔的同学交流一下分数,看是不是都出现压分的情况。
要知道,在美国的课堂上,因为自己的种族出身而对自己的成绩乃至课堂上的不同遭遇提出疑问,是老生常谈。可实际情况呢?
语言上的无心之失
美国的公立大学博士生项目里,“教育学”几乎成为各系首个学期的必修课程。由于博士生项目是为了培养毕业后在高校里任职的老师,一些身兼助教工作的博士生也免不了教一些本科基础课程。为了应对多元化的美国课堂,博士生也需要“教育学”培训。
2022年10月31日,平权法案的支持者要求华盛顿特区最高法院审查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针对种族问题的招生政策
该课程强调,老师不要说出伤害学生感情的话。究竟什么是“伤害学生感情”?来自不同社会环境的我,也是在跟同学们的八卦谈话中,才略知一二。
比如,“质性研究方法”的老教授的确对语言有点不敏感。比如,在某次课上她讲到了阅读内容,文章是20世纪30年代传播学家对希特勒上台前的演讲的质性研究。当讲到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历史,教授就直接讲道:“你们看,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揣测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政策倾向。”我当时心里就估摸着,布置的阅读材料中大段的“仇恨犹太人”的语言描述,连听到德语都觉得不适的以色列同学,心里一定受到“震动”。
这样“伤害学生感情”的案例,能否佐证对于老师的“种族主义”指控?其实,“种族主义”更多取决于“受害者”的自我认知,往往“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质性研究方法”老教授因为对教学语言的“不敏感”,“得罪”的不仅仅是以色列同学,还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沙特女同学。
老教授的研究领域为伊斯兰激进主义,无意之间,会让对宗教敏感的同学认为,教授把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挂钩。尽管大家都知道她并无“恶意”,但沙特女同学跟我们私下抱怨道:“教授本该提一句,伊斯兰激进主义并不代表全部的伊斯兰教。”可见,即使教授无意针对其他少数族裔或宗教信仰的人士,有的同学依然心生芥蒂。
何为逆向种族歧视
在美国课堂上,“种族主义”已经超越原本的“敌意或歧视”范畴。有些看似对少数族裔群体的“善意”行为,在少数族裔人士看来,自己基于“种族”因素成为区别化优待的对象,也属于“种族主义”范畴。
美国政府在1960年推出的“平权法案”,给予“肤色、宗教、性别或民族出身”等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优待,防止社会环境中对上述群体的歧视行为,从而纠正历史上的明显歧视。该法案引起的争议在于,非少数族裔认为这是针对他们的反向歧视,社会在入学、就业招聘过程中,公然基于种族身份偏袒某个群体。
近年来,“平权法案”在少数族裔群体中也引起一些不满。他们认为,“平权法案”基于的假设是,少数族裔“技不如人”,需要通过“偏袒性”政策措施,将他们的社会地位拔到与主流族裔人群一样的高度。有少数族裔同学曾经说道,某学校当年提供定向的奖学金,吸引她选择该校的博士项目。但她婉拒了奖学金,原因是她认为,这是针对她的族裔身份提供的所谓“优待”,评定指标是基于她的族裔身份而不是其它能力。她并且怀疑,该项目是利用她的族裔身份,來粉饰、证明学校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种族主义”更多取决于“受害者”的自我认知,往往“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据她猜测,两位教授很可能是“利用”她,用担任她导师来为自己的简历添彩。
“多样性”,无论是种族还是性别,当下成为美国大学以及其它社会机构自我标榜的优越指标。围绕着“多样性”做文章,成为机构或个人打造多元化“人设”的重要任务。大学院系努力将少数族裔纳入教职或招生指标,比如,缺少亚裔招亚裔、缺少非裔招非裔填补职位空缺,从而向社会证明机构在拥抱“多样性”。这样的机制,无形中也会鼓励或激励个人,精心耕耘自己的“多样性”履历,以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即使他们可能并非出于真心。
2022年4月26日,美国休斯敦,一名非洲裔学生在莱斯大学图书馆读书
“政治正确”矫枉过正
非洲裔女同学也提到,两位白人男性教授有意争取指导她的博士毕业论文。在她看来,两位教授都已经拿到正教授的职称,研究领域也并非与非洲族裔相关,辅导她的毕业论文没有任何经验。据她猜测,两位教授很可能是“利用”她,用担任她导师来为自己的简历添彩。
通常情况下,教授的学术简历上会罗列出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以及毕业论文题目。作为白人男性教授,简历上出现非洲裔学生的名字以及黑人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自然会为自己打造“包容性”与“多样性”的名声,在美国学界更能受到青睐。
然而,无论是教授不注意课堂“种族”语言,还是教授利用种族多样性为自己贴金,相关现象都体现出美国社会种族问题方面的困境。某些社会个体对种族语言的不敏感,引起少数族裔成员的不适。与此同时,另一些社会成员表现出对“少数族裔”的青睐,利用与“少数族裔”的良性互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铺路。社会机构利用“少数族裔”打造“多样性”的形象,更容易得到社会接纳,而这会让“少数族裔”产生“被利用”的认知。
在“种族多样性”成为社会常态准则的环境下,少数族裔的个体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对“种族歧视”及“偏见”的现象也更为敏感。他们对于觉察到的恶意或非恶意的语言行为感到不适,并且对看似“善意”或“良性”的社会行为也感到不适。
总之,凡是以“种族身份”为标准,将“少数族裔”区别于其他“主导族裔”的语言或行为,无论“善意”或“恶意”,都有可能受到“少数族裔”群体的拒绝。这样的困境,折射出美国社会中改善“种族平等”的无所适从。针对少数族裔的社会歧视偏见会引起不满,偏向少数族裔、旨在阻止歧视偏见的政策法案也会招致不满。究竟应该制定怎样的政策呢?
责任编辑何任远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