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供给视角的医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靶向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3-02-19陆增辉陈艳宁李康韦诚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供给精准课程

陆增辉,陈艳宁,李康,韦诚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当前国家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期,需通过自主创新来促进传统行业创新发展。科技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以及消费快速升级、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各项制度持续变革,必将释放蓬勃的经济增长动力。在此背景下,需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创新创业进程,发展生态型、关联型、复合型产业,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并继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建设步伐。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经济体系能否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发展。由此,创新驱动型创业必将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动力源泉,而在此轮经济转型升级中,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既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诉求,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

然而作为供给端的高校,当前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却存在供需错位问题[2]。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系统工程。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索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显得尤为紧迫[3]。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和生产端入手,通过改革供给来提升效率、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强调供给的效率、质量和创新性,不仅切合学生实际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也要瞄准未来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优化教育环境、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资源结构,以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取代同质化的课程资源、单一的培养模式、固化的考试评价结构。精准供给是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4]。基于精准供给目标,需要高校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改革。只有扣紧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锐意创新,才能培养出量多质优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1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供给问题分析

需求识别理念缺位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 之一[4]。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供给侧改革理念,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以精准供给为行动逻辑,顺应创新时代发展,加大优质资源供给。王占仁[5]认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以数量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初级阶段转入以组织转型为目标的中级阶段,当前应该找准问题,加快改革步伐,尽快推进到以和谐共生、生态系统构建完善为核心目标的高级阶段。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笔者总结得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端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

1.1 教育理念需转变

部分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教育”和“教育创业”,以解决就业为主要诉求,因此仅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带动就业方面的作用[6-7]。也可以观察到当前部分高校更多关注专业教育,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甚至有教师认为高校只要有高就业率就没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显然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狭隘理解[8]。另一种相反观念则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过度强调人格养成以及思维品质。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都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为二者共同之处,但在具体内容指向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指向性更为明确清晰。如果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笼统相提并论,会使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化、空泛化[6]。部分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与专业教育对立的另外一种教育,或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是一种课外辅导项目或课程。甚至有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太,创新创业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背离。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认知模糊或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9]。

1.2 教学内容同质化和空泛化

针对性不够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10]。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本校特色,具体表现为:(1)强理论弱实践。研究发现六成以上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偏重理论传授,缺少实践环节,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11-13]。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属性,学生机会识别、机会把握、创业管理等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而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加上创业实践平台不足,导致目前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停留在知识传授和讲解、知识交流和分享的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的加持,单纯理论传输很难实现知识的最终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达成。另外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多样性特点的认识不足,教育方法和途径单一,将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育混为一谈,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14]。(2)重创业轻创新。在教材建设方面调查发现,超五成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是围绕创业设计的,而针对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塑造方面,课程设计明显偏弱[13]。由于对教育目标的认知模糊,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概论性或导论性内容居多,且侧重于创业知识传授层面,创新意识和能力被弱化、边缘化[15]。(3)创业与专业“两张皮”。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创新创业课程与各专业课程之间耦合度不够,甚至还未融合[10,16-17]。在两者关系处理上仍然是专业为主,创业为辅,缺乏递进有序、衔接灵活的课程设置[6]。不仅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度不高,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依旧是创新和创业两个维度上相对独立,通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激发来促进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模式缺失[10]。

1.3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教学考评方式单一

当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需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情境,通过启发式、体验式等方法,以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使学生能够在创业体验中直面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效果存在难以评定的问题,部分高校尚未建立配套灵活的学分换算机制及成绩核定机制,未能通过学生综合表现来考核评级[19]。部分高校将实用新型专利、发明、论文及课题等易于量化的成果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指标,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和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不够科学[14]。有学者认为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估固然不可缺失,但如果过分夸大考核评估的作用,将导致高校忽略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初衷[18]。

2 精准供给教学模式设计——以某高校医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为例

2.1 学习障碍精准分析

教学团队基于学生视角审视本门课程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课程有抵触情绪,只是因为必修课程才不得不进入课堂;二是在课堂中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未能主动思考和主动反馈。三是内化效果不佳,特别是通过卷面考试实施考核,学生仅是掌握了一些碎片化概念或知识,并没有在创新创业能力上有质的提升。对于影响学习质量的自变量进行分析,有如下三方面:

(1)认知偏差,路径依赖影响本门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仍然比较受欢迎,学生毕业后由于路径依赖,绝大多数会选择到卫生事业单位工作,因此,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创业,所以没必要学习这门讲授如何办企业的课程。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拉近课程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开拓进取精神缺乏,导致课程学习上的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学习勤奋刻苦,但在开拓精神、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相对欠缺。加上医学生的课程较为繁重,学习时间不够用。因此如何降低学习心理门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在教学中去解决。

(3)满堂灌授课方式和当代大学生希望互动开放的求知方式不匹配,影响学习效果。首先,受视听等信息技术的影响,习得范式向互动化、视觉化、体验化转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听课的讲授方式。其次,创新创业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讲解无法达成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和转化,创新创业教育易流于形式化、空泛化。因此,如何让创新创业教育课上得生动、上得有效、从而让教育达到目标,是教学实践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构成基础条件,信念或态度构成基本动力,而行为则是最终目标[20]。由于这一理论把握了知识信念、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张力关系,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将“知信行”模式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教学当中“有知”与“无知”、“知识”与“情感”、“态度”与“行为”三对基本矛盾,如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走出“外热内冷”困境。

对国外或外地引进的种子、输入的农产品必须进行严格的杂草检疫,凡是国内或当地没有或尚未广为传播的而具有潜在危害的杂草必须严格禁止或者限制输入。

2.2 教育目标精准定位

教学要创新,教育理念创新要先行。为解决学生与创新创业“拉近”的问题,课程从三方面入手。

(1)以“岗位创业”为导向,定位培养医学生在未来职场用“创新思维,创业心态”对待医疗卫生工作。面对自主创业、岗位创业、社会创业(公益创业)三种类别,我们将课程重点定位于“岗位创业”,使得创新创业课程和学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2)强调“可持续创业”理念,突破大学生在校创业单一导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非社会上的创业培训,不是以“企业家培养”为目标,更不是为帮助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便能创办企业的教育。造就“最具创新性的创业一代”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确的价值追求。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鼓励大学生在校创业,更强调走向社会后的创新创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打基础,因此在“通识型、嵌入型、专业型、职业型”分层教育中,我们选择聚焦于“通识型”一层实现精准供给,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

(3)树立“无创新不创业”观念,清晰定位本门课程不是创业教育,而是创新创业教育,并刻意突出创新的重要性。明确创业乃创新的应用属性,而创新则为创业的基础方向。消除“素质教育导向”和“职业教育导向”的定位分歧,倡导二者“相互助力”。

2.3 教学内容精准构建

(1)构建“理论支撑”和“创业实践”两大课程模块。理论模块结合学科新进展,主要讲授创新思维和创业知识,实践模块侧重创业的分析探讨和开发。实践模块包括创业门诊、创业辩论、案例分析、创新马拉松等“做中学”活动。

(2)将创新创业的突破点定位在学生相关地域和相关专业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相融合。突出专业和区域特色,立足本区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从知识、技能上培养学生利用医疗技术服务地区的能力。因为创业方向和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关,学生的创业自信和创业热情明显提升。

2.4 教学过程精准设计

教学实践切入的核心视角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为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教学团队进行以下五方面精准创新操作,医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流程图如图1 所示,精准供给视角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框架如图2 所示。

图1 医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流程图

图2 精准供给视角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框架

(1)虚拟企业运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挑战度。在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中,创新创业课程突出的是隐性的、默会的知识,而这种隐性知识更多要在实践中获得。因此我们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在教中学,更倡导做中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忙”起来。具体做法是每班组建6 个团队,每个团队8 至10 人,团队成立虚拟公司,成员包括CEO、COO、CFO、CHO 等。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团队负责运营。与传统课堂相比,实践课堂营造的创业氛围有效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内化、迁移与应用。

(2)塑造学习闭环,构建系统性学习,强化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教师不仅讲解,更要参与分析讨论,最后点评提升。学生从知识掌握,到对他人项目分析讨论,再到自身项目开发实践,最后参加项目路演的闭环学习,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迁移。

(3)构建线上微课、在线直播、线下课堂三位一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课程在智慧树上开设线上微课,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方法,打破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在线下课堂中主要进行分享分析、答疑解惑以及项目演化,更加注重表达、思辨、动手、协作等能力培养,在线直播则摆脱了对空间的依赖,本门课程在教学中基于教师对企业家的访谈,对企业车间、创业孵化基地参观讲解的直播,使更多的教育资源突破空间限制,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4)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育人系统。为引导学生利用医疗技术服务地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创业案例库中抽取医学相关案例,分配给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分析。然后要求团队自行采集医学相关案例,丰富案例库。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 从分析别人的案例再到团队撰写自己的大健康创业项目,参加商业路演。从而实现分层次分类别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并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育人目标。

(5)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弹性评价方式。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技能、协作精神以及运用创业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以团队为单位,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形式对综合作业、创业辩论、案例分析、项目演示等进行打分,合理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每一位学生认真学习并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确保团队获得满意成绩。

3 精准供给教学实施效果

(1)通过实施创新教学,学生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有较大提升,学习效果也显著提高。2021年6月,在实施精准教学后,针对该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二学生开展课程学习体会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由任课教师在班群发放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635 份,调查显示:88%的学生喜欢此门课,8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提升了他们的创业认知,7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参与感强、实践性强。

(2)课堂上通过组建团队虚拟企业,对医学领域创新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近几年,学生实用新型发明数及科研课题立项、论文发表数量明显提高,据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研室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2021年,经教师团队指导的涉及学生专利发明或课题的创业项目有40 余项。

(3)教学团队以创业项目为导向,基于“专创融合”理念,运用所学的创新方法完成项目计划书并参加各类竞赛。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参赛情况为例,该校创新创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第一届该校参赛项目不到100 项,到第六届已达600 多项,2021年的第七届则达到1 999 项。在2017年的第三届该校首次获得省级银奖,到2020年的第六届不仅实现省级金奖零的突破,而且成功晋级国家级比赛获得铜奖。2021年的第七届则获得国家级银奖和铜奖各1 项的好成绩。

4 结语

教育供给侧改革强调提升教育供给端的效率与质量,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多元、更多选择性的教育资源、路径与环境。鉴于此,在医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笔者基于精准供给思路实施混合式靶向教学。教学结果表明,该学习模式较之传统讲授课堂学习,成效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高度相关,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重点关注教学活动、教学监控以及形成性评价等教学要素,实施精准教学;学生则应强化学习动机,成为主动学习者、协作学习者。基于地域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各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教育资源亦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各高校在教育方法、思路内容以及投入产出等方面的表现。因此,高校应探索利用地域文化等资源,主动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类型,提供更加精准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供给精准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精准的打铁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