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 影像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3-02-19于芳
于芳
我国自21 世纪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普及,车祸等意外事件频发,再加上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外伤事件的层出不穷,颌面部骨折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已成为外科口腔颌面部诊治的主要病种[1,2]。颌面部通常由颧骨、鼻骨、上下颌骨等组成,组织解剖学结构复杂,因缺乏保护,易受到外伤、损伤发生骨折,会影响面部美观和功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需要及时进行手术修复治疗[3,4]。而手术修复治疗效果与术前是否能获得丰富的诊断信息有直接关系,故而对于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影像学技术是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手段,随着影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CT 技术逐渐普及,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其中三维CT 影像技术能够从多角度观察骨折和周围组织的立体结构,有效评估患者骨折受损程度,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5,6]。本次研究分析在颌面部骨折中应用三维CT 影像技术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68 例颌面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68 例患者中,男39 例,占比57.35%;年龄最大51 岁,最小19 岁,平均年龄(23.29±6.11)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坠落、外力打击、其他例数分别为19、11、5、4 例;体重49~74 kg,平均体重(60.25±4.28)kg。女29 例,占比42.65%;年龄最大55 岁,最小20 岁,平均年龄(23.32±6.17)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坠落、外力打击、其他例数分别为15、7、4、3 例;体重45~71 kg,平均体重(60.37±4.29)kg。
纳入标准:①此次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经体征检查、手术后证实为颌面部骨折;②患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颌面部疼痛、肿胀、张口困难等表现症状;③患者病史资料收集完整;④患者或家属在医务人员健康教育指导下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排除标准:①影像学资料不全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视听障碍者;④合并严重脏器功能衰竭者;⑤患者或家属不愿配合者。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多层螺旋CT 检测,检查前,需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告知其检查项目、具体内容、配合注意事项等,安抚患者情绪,摘除金属耳饰。选择美国GE 公司生产的64 排螺旋CT 仪器,患者选取仰卧位,头先进,按照说明书设置CT 扫描参数,行连续薄层CT 平扫,扫描过程中保持平静呼吸,不做吞咽动作,扫描范围上至眼眶上3 cm,下至颌骨下缘3 cm;为获得更多准确有效的诊断信息,于平扫后采用三维CT 影像技术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前4 h 空腹,并进行碘过敏皮试实验,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635,按碘(I)计100 ml∶35 g]50 ml,以3.0~3.5 ml/s 的速度进行注入,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三维表面遮盖重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亮度,储存最佳图像。之后由本院2 名放射科医生对重建后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诊断,并确定骨折类型。
1.3观察指标 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 平扫与三维CT 影像技术对颌面部骨折检出情况,包括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颧骨骨折、鼻骨骨折、眼眶骨折、蝶骨骨折、颌关节脱位;并以Rene Le Fort 将颌面部骨折进行分型,观察不同类型颌面部骨折患者表现特点。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 68 例患者经手术确诊骨折85 处,其中上颌骨骨折22 处、下颌骨骨折19 处、颧骨骨折18 处、鼻骨骨折14 处、眼眶骨折9 处、蝶骨骨折2 处、颌关节脱位1 处。三维CT影像技术对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颧骨骨折、鼻骨骨折检出率高于CT 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眼眶骨折、蝶骨骨折、颌关节脱位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处(%)]
2.2不同类型颌面部骨折患者表现特点 不同类型的颌面部骨折表现:Le Fort Ⅰ型骨折:患者骨折线有突出情况,从牙槽突出,并延展至颌翼突缝;Le Fort Ⅱ型骨折:骨折线从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颌骨侧壁至颌翼突出,部分患者骨折线突出波及到筛窦达到颅骨前凹陷处,有鼻漏脑脊液情况;Le Fort Ⅲ型骨折:除了有Ⅱ型骨折线表现外,颅面还呈现分离状况,大部分患者伴有颅脑损伤、颅底骨折表现,患者面中部塌陷,多数患者有耳、鼻出血表现。
3 讨论
颌面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且颌面部损伤通常会伴有颅脑损伤和多发性出血情况,颌面部血运丰富,受伤后患者出血较多,若未能及时处理,软组织会压迫呼吸道,易引发呼吸衰竭,且该疾病很有可能会引起面容改变、嗅觉或听觉异常等情况,故而加强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7,8]。
以往临床多采用X 线进行颌面部骨折诊断,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骨折及周边组织损伤程度,但颌面部结构复杂,形态不一,X 线会因遮盖、分辨率低、重叠等问题,对骨折部位显影不清晰、不全面,对于复杂、细微骨折诊断率低,且检查方法还会受到操作人员摆放是否准确的影响,而患者会因疼痛导致精准摆位失败,进而造成误诊、漏诊[9,10]。蒋华等[11]的研究指出,应用64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能够提高颌面部骨折检出率,且其在术后内固定与恢复情况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 检查方法近年来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对人体骨、关节、软组织等方面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扫描速度快,得到患者及临床医生认可。在扫描过程中,CT 平扫能够从不同平面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但并不能显示骨折立体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临床医生需要根据颌面部骨折空间关系来确定手术方案,为此需要借助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其中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骨折面的立体形态,多平面重建是三维重建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其便于临床医生观察骨折断端移位情况,精准测量移位距离,且还能将颌面深部、精细结构组织部位的骨折情况显现出来;而容积再现技术的应用,能够三维立体显示患者颌面部解剖结构和骨折影像,空间立体感、整体感较强,可从多角度观察患者骨折情况,且能明确骨折分型,分析骨折断端与周围组织的空间结构关系,且在结构重叠方面,利用该技术能够对骨折关键部位区域进行立体三维成像,通过切割技术观察清晰图像,便于发现细小骨折情况;而后配合表面遮盖法,能够显现颌面部复杂骨折图像,便于快速确诊,有助于患者手术治疗方案的确定,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12]。此外,该项技术图像质量高,能够多方位立体观察患者骨折情况,其能改进X 线需要患者精准摆位的缺陷,降低了对患者造成二次骨折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便于患者接受。研究结果表示,三维CT 影像技术对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颧骨骨折、鼻骨骨折检出率高于CT 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类型的颌面部骨折表现不同。提示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能够将患者骨折情况清晰明了显示,提高诊断分型准确性,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综上所述,将三维CT 影像技术应用于颌面部骨折诊断过程中,骨折检出率高,能够对骨折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分析,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有效、多维度的影像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