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3-02-19陈阳蔡菁宗艺张朋杰李健刘于海
陈阳 蔡菁 宗艺 张朋杰 李健 刘于海
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常见的类型,这类颅内动脉瘤在急性期具有较高的破裂风险[1]。一旦前交通动脉瘤在急性期发生破裂,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高,其生命安全严重受到威胁[2,3],因此,对于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临床主张对其开展积极治疗。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是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两种治疗方法用于前交通动脉瘤治疗中均可对前交通动脉出血进行控制,但关于两种治疗方法孰优孰劣还有待探讨。本研究中针对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的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对比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对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80 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实验组患者年龄30~75 岁,平均年龄(51.29±7.56)岁;男21 例,女19 例;宽颈动脉瘤26 例,窄颈动脉瘤14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1~78 岁,平均年龄(51.73±7.48)岁;男23 例,女17 例;宽颈动脉瘤27 例,窄颈动脉瘤13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Hunt-Hess 分级为Ⅰ~Ⅱ级;②年龄>18 岁;③术前签署知情同意协议,配合治疗;④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①在精神方面出现障碍;②恶性肿瘤;③全身感染;④凝血功能障碍。
1.2方法
1.2.1实验组 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2 h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300 mg,术中麻醉方式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右侧股动脉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置管,动脉鞘管置入,造影明确动脉瘤位置。微导丝引导下支架微导管置于载瘤动脉远端,微导丝引导下弹簧圈微导管到位动脉瘤内,顺利成篮后根据动脉瘤情况决定是否植入支架,宽颈动脉瘤需植入LIVS支架,窄颈动脉瘤或一侧A1 动脉缺失患者可选择弹簧圈单纯栓塞。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
1.2.2对照组 患者实施开颅夹闭术治疗。术中麻醉方式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体位选择仰卧位,采用头架固定好颅部,以翼点作为手术入路,自颧弓上耳屏前切开至中线,作弧形切口,将皮瓣分离,采用骨钻钻孔打开颅腔,显露颅底及载瘤动脉后,分离动脉瘤颈,使用合适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硬脑膜缝合,将骨瓣复位,缝合头皮。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
1.3.1疼痛程度 于术后第1~3 天,采用VAS 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VAS 评分范围为0~10 分,评分越高,疼痛感越强烈。
1.3.2预后良好率 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开展预后效果评估,GOS 将预后分为5 级,1 级为死亡,2级为植物状态生存,3级为重度残疾,4级为轻度残疾,5 级为预后良好。
1.3.3血清炎症因子 手术前后检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CRP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PCT 采用免疫层析法测定,TNF-α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1.3.4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采用NIHSS 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值范围0~42 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3.5预后 选择mRS 评估患者预后,主要评估患者症状、残疾及生活自理情况,评分最低0 分,最高5 分,分数越高,预后越差。
1.3.6健康状况 选择KPS 进行评估,总分最高100 分,得分越高,身体健康状况越好。
1.3.7日常生活能力 应用Barthel 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总分最低0 分、最高100 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3.8生活质量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患者开展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包含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4 项内容,单项0~100 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对比 术后第1、2、3 天,实验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VA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术后VA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两组预后良好率对比 实验组预后良好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良好率对比[n(%)]
2.4两组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手术前,两组血清CRP、PCT、TNF-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CRP、PCT、TNF-α 水平均较本组手术前降低,且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表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注:与本组手术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手术后对比,bP<0.05
2.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预后、功能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手术前,两组NIHSS 评分、mRS 评分、KPS 评分及Barthel 指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NIHSS 评分、mRS 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降低,KPS 评分、Barthel 指数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且实验组NIHSS 评分、mRS 评分低于对照组,KPS 评分、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NIHSS 评分、mRS 评分、KPS 评分及Barthel 指数对比(,分)
表5 两组NIHSS 评分、mRS 评分、KPS 评分及Barthel 指数对比(,分)
注:与本组手术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手术后对比,bP<0.05
2.6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手术前,两组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6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注:与本组手术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手术后对比,b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变,发病率高,在神经外科中的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脑出血[5,6]。颅内动脉瘤多分布于颅底动脉环前部,以前交通动脉瘤较为常见,前交通动脉瘤在急性期容易发生破裂,一旦破裂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时会致残甚至致死[7-9]。因此,在前交通动脉瘤急性期发生破裂后,需立即对患者开展治疗。
对于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临床上主要采取开颅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其中,开颅手术治疗以动脉瘤夹闭术为主,这种手术主要是通过将患者颅腔打开,明确前交通动脉血管及动脉瘤情况,将动脉瘤颈夹闭,使动脉瘤血供被阻断,达到止血效果[10-12],但开颅夹闭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打开颅腔,术中出血量较大,会对患者脑组织造成创伤,致使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延迟其术后康复,不利于其预后[13,14]。而介入治疗手段以介入栓塞术为主,主要是通过将弹簧圈植入动脉瘤内,再根据动脉瘤类型进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阻断动脉瘤血供,对动脉瘤破裂引发的出血进行控制,达到良好的止血目的[15-17]。
临床上关于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研究报道较多,关于这两种治疗方法用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治疗中的效果还有待探讨,围绕这一问题,本研究对两组分别采用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的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 天,实验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比于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可减轻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使患者术后能够尽快得到康复,究其原因为开颅夹闭术属于开颅手术,手术切口较大,导致患者创伤较严重,而介入栓塞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手段,无需打开颅腔即可完成手术。
关于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于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有效性对比,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预后良好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CRP、PCT、TNF-α 水平均较本组手术前降低,且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NIHSS 评分、mRS 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降低,KPS 评分、Barthel 指数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且实验组NIHSS 评分、mRS 评分低于对照组,KPS 评分、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开颅夹闭术相比,介入栓塞术可更好地改善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预后良好,减轻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为介入栓塞术通过利用弹簧圈对动脉瘤血供进行栓塞,可控制出血,并促使动脉瘤发生缺血性坏死,使其病灶萎缩,从而减轻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危害,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18-20]。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相比于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在减轻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感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促使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改善预后,提升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