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究

2023-02-19赵雪娇史超颖李阳杰

中国商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三省双循环长三角

赵雪娇 史超颖 李阳杰

(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中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双循环格局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果实。

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2019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是对中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均造成重大冲击。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复杂严峻的局面,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于新冠疫情影响,虽然IMF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但大多数国家的就业水平远远低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面对疫情的高传染性和不确定性及世界范围内保护主义的抬头,尤其是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的敌对意图及行动,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不断显现。

从内部来看,我国正面临改革开放新格局,位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节点,处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坚转折点。2021年,我国GDP增长8.1%,在世界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外贸易方面,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即贸易总额占GDP比重已下降到30%左右,也就是说,外需已经处于次要地位,经济增长越来越需要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虽然新冠疫情前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弱且把控力不足等短板,但疫情不会改变经济稳中向好并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当前我国经济逐渐复苏,各行业均在回暖,IMF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报告均认为中国将是世界国家中率先恢复的经济体。因此,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必须聚焦国内市场需求,在双循环下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应对风险挑战。

2020年8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其一体化发展在改革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突出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变化的新发展格局中,长三角地区需承担起重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积极探索一体化新路径,在构建新发展、打造新开放格局中作出长三角地区应有的贡献。

2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状

2.1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总体领先,内部差距逐步缩小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与全国经济发展情况基本保持同步,2020年虽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经济降幅明显,但仍保持正向增长。

如表1所示,从经济总量上看,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3%,经济总量、对外贸易指标和金融发展基本稳定,其中GDP和金融发展指标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贸易总额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分地区来看,江苏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其次为浙江、上海、安徽。其中,江苏经济总量在长三角地区保持绝对领先优势,安徽正在追赶上海,而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其作用依旧显著。2013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人均GDP逐年增加,展现出其稳定的发展能力及强劲的综合实力。

表1 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经济指标

2.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小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可见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稳步升级,但省份间差异较大(见表2)。

表2 2017—2020年长三角各省生产总值构成

其中,上海第三产业比重接近7成,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其他三省虽然第三产业占比5成左右,但总体呈现优化趋势。安徽第三产业由2017年的41.5%提高到2020的51.3%,体现了安徽从长三角一体化中受益颇多。

另外,长三角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增速明显高于一般工业的增长。长三角区域的信息服务业保持较为高速的发展,江苏和浙江的营业收入都达到2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安徽次之,上海营业收入增速略低,为8.9%(见表3)。

表3 2020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活力情况

2.3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创新效果突出

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高度重视交通互联建设,且取得成效。截至2021年底,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达13374.3公里,其中高铁里程6329公里,覆盖区域内90%以上的地级市。长三角地区的公路通车里程已达 53.05 万公里,其中安徽公路总里程增速最快,总量上超23.64万公里,位居长三角区域第一,表明安徽在融入长三角交通互联过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依托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其基础设施优势,创新科技合作模式。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共享为核心,提供动态科技资源地图、跨区域仪器预约、需求对接等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整合区域内2374家服务机构的3632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431亿元,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支撑。

2.4 公共服务标准日益统一,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数字赋能,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建设,长三角区域初步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例如,医疗方面,异地门诊结算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各个城市医院信息系统兼容,数据上传具有共同标准,方便医院处理、使用数据。另外,公共服务水平是区域软实力的象征,以每万人口床位数为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每万人口床位数从2013年的43.35张上升至2020年的61.87张,远高于全国的50.49张。

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路径

加快形成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从确立高水平自立自强出发,利用长三角区域的统一大市场把国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转型为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利用内需市场发展自主创新经济。

第一,地区联结,明确市场与政府职责分工。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要打破因行政权分割导致的市场分割,推动构建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凸显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确保对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政府则担当监督管理、制度设计等角色,完善区域一体化的制度性安排,建立超越各地方政府的区域性、合法性权力机构,如长三角协调会等,推动政府间相互协同发挥驱动作用。改变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优势互补,由竞争向合作转变,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一体化建设,奠定国内大循环的区域基础。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将“高质量”和“一体化”作为战略支点,逐步形成统一的内部大市场,成为长三角地区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第二,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1年,长三角核心地区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且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具有相当数量的高质量高校,对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有强烈的带动作用。未来长三角地区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依托核心地区优质高校,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引导核心城市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还要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育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激发科技创新源动力。以科技为切入点,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格局的引擎,高质量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地区多角度、多层次融入国际大循环。

第三,推进标准化,完善标准体系。一方面,以提升长三角重点产业标准化水平,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标准研制,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为国际循环着力点。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事业标准化建设,如以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标准化,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要素流动性,通过加强各级政府对区域共同利益的认同感,运用补贴与激励机制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降低空间的交易成本为国内循环着力点,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支撑双循环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三省双循环长三角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区域联动护流域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豪华的龙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