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志愿服务中的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效应

2023-02-18张乔源罗明

新楚文化 2023年32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志愿服务

张乔源 罗明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志愿服务“走出去”不仅意味着各国志愿者的学习交流机会和跨国志愿服务项目的不断增长,更推动了全球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为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志愿服务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力量,能够跨越文明、国家、种族的隔阂,促进各国民心相通,让世界各国感受到中国与人为善、天下大同的可信可爱形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志愿服务;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2-006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2.021

一、引言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十年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日益深入人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受到全球普遍理解和认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如何推动中国价值更好走向世界是我们必须面临和解决的时代之问。

志愿服务是自愿无偿向社会或个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济”等核心理念。近年来,随着国际志愿服务的不断普及,中国志愿者在国际赛事、国际会议、联合国青年服务项目、援外服务项目等展现出友善友好、积极向上的形象,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志愿者:“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促进中国梦和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共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贡献。”[2]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对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价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志愿服务中的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路径

近十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稳步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志愿服务网统计,截至2023年10月,我国实名志愿者总数2.32亿人,志愿队伍总数135万个,志愿项目1137万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逾16亿小时。2022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000万人。志愿服务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一项“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行动,也在国际上打响了“中国名片”,成为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一)青年志愿者: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

人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承载者[3]。跨文化交流的關键在于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都需要人的参与,而青年志愿者自愿无偿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投身公益事业,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家、种族、阶级、文化的隔阂,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中国青年志愿者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用积极阳光的形象、优异专业的表现和灿烂无邪的笑容打开了传播中华文明的大门,积极投身全球治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青年挺膺担当的良好风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4],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先锋力量,也必将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全世界对中国青年的兴趣与日俱增,中国青年尤其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已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国家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和中国声音的重要传播者,青年志愿者展现出的美好形象也折射出中国“文明和谐、可信可爱”的大国形象。

(二)国际志愿服务项目: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国际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自愿且无偿的跨国公益服务项目,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能够有效加深各个国家与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根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累计派出超过700名青年志愿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土木工程、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服务[5]。中国国际志愿服务项目经历了由政府单一主导到政府引导多元化社会化的过渡,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青年志愿者国际参与的方式不断增多。国际志愿服务作为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传播途径主要分为国际志愿者群体内的文化传播及志愿者与当地人的文化互动。

1.国际志愿者群体内的跨文化互动

萨莫瓦把跨文化定义为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6]。国际志愿者群体内部往往国家、种族、文化构成较为多元,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在同一组织内朝夕相处,形成密切的跨文化互动,有助于消解跨文化群体间的偏见与文化休克,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因而,中国志愿者在国际志愿者群体内部也就承担起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他们需要在克服文化震荡的同时,在主动尊重理解他国文化的前提下,展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彰显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志愿者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互动

国际志愿服务项目中也有不少文化交流类项目如孔子学院等,其核心目的在于传播汉语、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除此之外,国际志愿服务和国内志愿服务有所不同,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服务时间从几周到几年不等,这意味着志愿者在项目之外与当地人的直接间接接触或私人交往的机会很多。在这些交往过程中跨文化互动和中国价值传播会自然发生。中国志愿者在与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积极介绍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消除文化偏见,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三、志愿服务中

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的现存问题

(一)志愿者语言能力不足

语言能力在跨文化交往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正如列宁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7]。中国价值是一套包含着中国发展观、生态观等重要内容的全方位价值体系,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是用其他语言将中国价值讲清楚、讲明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其中包含66个国家,53种官方语言,语言环境极其复杂。然而,我国青年志愿者则主要擅长官方通用语如英语、法语等,对相应小语种的涉猎较少。志愿者语言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

(二)志愿者对中国价值知之甚少

中国价值是一个内涵丰富、面向国内国际的价值体系,不仅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包括“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8]等内容。一些志愿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往往流于表面,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也不够透彻,不能全面理解和领略中国价值的深层内涵。因此,志愿者在亲身实地开展海外志愿服务时常常出现对中国价值解释不清,讲解不透彻的情况,很难将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讲好讲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价值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国际志愿服务仍处于萌芽阶段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60多万人在海外从事志愿服务,我国海外志愿者约占全球的3%,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国际志愿服务仍处于萌芽阶段。当前我国的国际志愿服务面临着资金紧缺、制度不全、协同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阻碍了中国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突破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困难则要求我们必须在国际志愿服务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国际志愿服务的规模、服务力和影响力。

四、志愿服务中

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的提升路径

研究表明,志愿精神、志愿人员、志愿行为、志愿组织、志愿资源是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要素[9]。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在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优化国际志愿服务环境。

(一)加强培训,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

强化志愿者思想引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的‘志愿服务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朝夕形成的。它是在党的远大理想引领下,在党的崇高宗旨激励下,经过几代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实践和传承,逐步形成的伟大精神。”[10]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志愿者头脑,感召志愿者心灵,才能保证志愿服务的正确发展方向。志愿者唯有将“奉献、友爱、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深沉厚重的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志愿服务实践中不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逐步成长为各国之间亲密合作、互惠互利的促进者,成为中国价值的“传播大使”,进一步推动中国价值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塑造志愿者文化自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志愿者在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往往存在对传统文化、中国价值、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解不深、解释不明的情况,志愿者必须要学懂弄通中国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而加强志愿者国情教育,提升志愿者文化自觉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在培训过程中应着力提升志愿者对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的时代意义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让志愿者深刻领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向外国友人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确保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造福世界的同时,自愿自觉地担当中国文化的传播大使。同时,加强志愿者国际化培训,提升志愿者语言能力尤其是多语种技能的培养,开展国际知识培训如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法规、习俗等相关内容科普,深化国际志愿服务礼仪培训,是确保志愿服务顺利开展,掌握国际话语权,实现民心相通、优化中国价值形象的基础之一。

志愿者要充分理解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出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巨大时代价值,提升对外交流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愿讲、敢讲、善讲、乐讲中国故事,争做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

(二)健全体系,促进国际志愿服务高效发展

健全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推进国际志愿服务规范化与制度化。当前国际志愿服务缺乏详尽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和制度规范,限制了我国国际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阻碍了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效应的形成。因此,需要在结合我国《志愿服务条例》和其他国家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国际志愿服务相关条例与法规。同时,目前国际志愿服务目前仍处于“一盘散沙”阶段,缺乏全国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各机构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多部门合力尚未形成,导致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涣散且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因而,建立完善统一的国际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奖惩机制、运营模式、考核机制等,是推动我国海外志愿服务高效稳定发展的前提。作为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际志愿服务的充分发展也有助于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塑造大国形象。

强化资金人力扶持,推动国际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品牌化。资金短缺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志愿服务发展亟须解决的难题。在加强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鼓励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个人资助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资金支持扶持,有利于国际志愿服务的稳步发展,进而在志愿服务中推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赢得各国民心。同时,志愿者流失、人力资源不足也是国际志愿服务难以优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利用“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打造志愿服务网络化、全媒体平台,在原有“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的基础上,不断打造常态化、品牌化的海外志愿服务品牌,提升我国海外志愿服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在全世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五、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11]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的人道主义援助,超越国家、种族、文化的隔阂,有助于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搭建国际交流、民心互通的桥梁和纽带。把握时代新机遇,加快志愿服务“走出去”,将志愿服务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国家战略之中,推动中国青年尤其是青年志愿者走向国际舞台,投身全球治理,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好志愿服务在民心相通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具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9-21].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习近平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回信[EB/OL].(2014-7-16)[2023-09-21].https://news.12371.cn/2014/07/16/ARTI1405498631325130.shtml.

[3]程茹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休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150-15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ED/OL].(2022-04-21)[2023-09-21].http://www.gov.cn/zhengce/2022-04/21/content_5686435.htm.

[6]拉里 A 萨莫瓦.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7.

[7]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8.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6-2.

[9]谭建光,周宏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国志愿服务的“广东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0]永远高扬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志愿服务”启示录[J].中国志愿,2021(03):4-8.

[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志愿服务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