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2-18周春国
周春国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渐发展,加上“双减”政策的改革与落地,我国素质教育本质及其内涵进一步突出.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关键构成内容,同时是学生学习和发展路上的基石.在“双减”政策推行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考虑到学生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诉求,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优化教学策略,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以便能切实彰显数学学科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给出了新的标准,教师既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再仅仅关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想要保证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每名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每名学生可以积极主动性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学的实效性就自然可以有所增强.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对常规的数学教学措施有所创新,提高了数学教学措施的实践效果.小学数学教学在“双减”的背景下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丰富教学模式.教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点时建构良好的学习理念,建构科学的思维认知,从而开展对知识点的探究和应用活动,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科探究的兴趣,并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拓宽数学学习视野,提高综合能力,从而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课程学习竞争力.二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科学开展教学指导活动,使学生在探索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课外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整合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能力,积极开展创新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程探索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运用“双减”政策的增效理念,有效整合数学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开展知识点探索活动,从而提高课程学习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源于学习兴趣.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来说比较有限,教师如果利用大量的理论知识来堆砌课堂,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长此以往,自然会缺失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就需要从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着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思考.
在“双减”的背景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只有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才能够使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例如,教师在进行“加与减”相关知识教学前,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很容易在数学课堂中分散注意力.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喜欢听故事的习惯,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数学知识与好玩的故事结合起来,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介绍“小白兔请客”的趣事:小白兔种的水果丰收了,它打算请自己的好朋友来品尝自己收获的水果.它先端出了两个果盘,接着又端出了三个果盘,每个果盘中分别放了10个水果.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白兔”第一次端出了多少个水果,第二次端出了多少个水果,两次一共端出了多少个水果.学生经过思考后,很快给出答案,第一次,小白兔端出了两个果盘,每个果盘中有10个水果,共10+10=20(个),第二次端出了3个果盘,共10+10+10=30(个),两次端出的水果数量就是20+30=50(个).教师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将数字之间的关系融入故事情节中,使加法计算过程有了形象化的载体,从而激发学生对加法计算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意识,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节体验中领会加法的意义.再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部分内容时,由于理论知识相对较枯燥,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那么学生会觉得非常乏味,容易走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平常生活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案例.通过与生活案例的结合,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和特点,同时,还能够把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当后续在生活中看到类似的图形,或者遇到相关的问题时,也能够自然回想起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还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开展学习,减轻学习压力,真正在达到“双减”要求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开展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化差异.任何一个班级都不能保证所有学生取得相同的学习进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找到不同基础学生之间的平衡.然而,这样的平衡可能会影响优秀学生进步,也可能会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感到更大的压力.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从而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实行分层教学,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知识观念和数学创新思维,从而开展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例如,当学生掌握了数学基础课程中“小数除法”的知识点后,教师应通过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技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在进行小数除法教学时,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层指导,帮助各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课程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点的应用中,掌握知识点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又比如,依据教材开展“测量”基础知识学习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需求的差异,将他们分成A,B,C三个层次,并确定分层授课要求.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C阶段学生,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让他们通过学习掌握米、厘米长度单元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B阶段学生,教师必须注重培养他们的分析解题技能,使他们能在了解主要章节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答课后练习;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A階段学生,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指导他们将“测量”知识付诸日常生活实践,从而鼓励他们学以致用.教师应当按照分层教学要求,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开设分层课程,并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分层训练.除此之外,在巩固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把练习题分成三个阶段,即基本练习、加强练习和提升训练,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状况自由选取练习的题型.教师要在随堂训练中给学生提供帮助与支持,对他们面临的困惑及时加以解释,以便使每名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得到一定收获,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三)创建学习小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自主、探索精神.教师应该让每名学生以“合作共同体”的形式进行探索,然后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面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简单化等现实社会问题,教师应积极尝试运用合作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使数学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实施合作教学方法之前,教师应首先设计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独立探究等形式去完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小组协作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分组协作可以进行知识互补和吸收,也可以较好地提高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搭建协作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数据表示与分析”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学的表达、计算和分析,为了使学生懂得表达、计算、分析数学,教师可以设置一项研究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调查班级学生对数学的喜欢情况,包括一般、喜欢、特别喜欢等.在调查研究时,各组学生分工协作,一些学生负责统计,一些学生负责分析数据,他们在共同研究中懂得表达数据、计算数据,通过交流和小组协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和探索意识.此外,为了激发小组间的竞争,使小组教学多样化,教师还需要在这里增加竞争性课程,以确保每名学生都参与协作探究,让他們独立思考、讨论和分析,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在教学“运算法则”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解题比赛,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3人,然后,教师在课堂上随机给出一道综合性很强的算术题,让学生用三种方法求解.也就是说,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一个方法.最终哪个小组成员推导出三个解,该小组便可取得比赛的胜利.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验成就感,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四)结合生活教学,唤起学生的课堂热情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理论知识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以及多次实践,小学生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以及验证数学理论知识,这便导致其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无法深度理解相关内容.为了高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保障学生通过实践方法充分了解理论知识,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理论内容的本质.因此,教师可以在实践活动进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来增强实践活动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让教学方式更加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数学知识有效衔接,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让学生从生动的语言中发现数学和隐藏的数学知识,这是让数学活起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例如,在讲授“统计图”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营造课堂生活化情境,并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点,使他们可以对统计图中的知识点进行掌握与运用.教师可以在最开始介绍一个例子:这是郭小天小朋友在 6~12岁每年的平均身高数据,请同学们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上述数字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再把上述数字用三种统计图表现出来.当学生完成统计图绘制活动后,教师要进行进一步指导,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三个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同时问:“哪一个统计图可以直观看出郭小天同学的身高状况?”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又可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这是郭小天家一年的用水、用电情况的图表,哪一个统计图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他家的电与水的总使用量?”学生根据之前对三种统计图做出的分析与评判,可以比较准确地回答出问题.教师通过把知识内容贯穿其中,以举例子、打比方、设计实例的形式加以引导,使学生了解与把握数学知识,与此同时,能够协助学生建立数学框架,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培养他们的知识运用技能.
结 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合理有效地解答学生在学习环节中出现的难题,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从实际入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充分认识数学内涵,深刻领悟数学知识的魅力,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而实现高质量教学,使学生成绩得以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敏茹.浅谈新课程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2012(7):1.
[2]罗仁俊.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知音励志,2016(15).
[3]方盼,罗佳丽.“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创新作业设计的探索[J].《“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第一辑,2021:22-23.
[4]何锦蓉.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五),2021:483-486.
[5]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8):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