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高中衔接的九年级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3-02-18黄永生
黄永生
【摘要】初高中数学教学体系对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部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无法快速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在数学学习上产生了较大困难.因此,进入九年级后,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只简单地围绕初中的相关知识,必须进行有效的初高中衔接.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知识衔接、解题能力衔接、课后作业衔接、教学阵地衔接等方面概述了初高中衔接过程中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提出九年级数学教学策略,以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高衔接;九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引 言
新课改的推行以及初中与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导致初高中在数学教学上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解决学生在九年级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初中与高中在学习内容、难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学生进入九年级后,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初中教材内容,还应全面了解高中教学要求,从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通过初高中衔接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同时对未来的高中数学学习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实现知识储备的有效扩充.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初中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数学语言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较强,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而高中数学概念比较抽象,习题较多,解题需要灵活的技巧.为了弥补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断层,九年级教师应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详细讲解数学问题的引入、提出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因此,教师要提早让学生了解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不同,重视数学的叙述完整性和论证严密性,并在授课时融入一些高中数学内容.总的来说,在教育领域,初高中衔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学生的学术发展和未来升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数学学科方面,由于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在难度、内容和要求上都有显著的提升,因此,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从初中数学学习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将初中阶段所学内容进行讲解,甚至在讲课时照本宣科,就会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失去兴趣,对高中数学学习也失去信心.与此同时,一部分学生在刚进入高中时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此時在学习上更倾向于独立思考,而没有主动合作探究的意识,久而久之,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初高中衔接过程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教学组织层面
教学组织是将知识点和教学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和练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数学活动和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九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实现数学知识的主动构建.
(二)教学方法层面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初高中学习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更加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探究中来.在九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并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同时要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认可,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评估层面
及时评估教学效果是教学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估,同时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评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等,从而有效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初高中衔接过程中九年级数学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学习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差异是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高中和初中的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认真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初中数学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明确教学要求,这包括对数、方程、几何图形、概率等方面的知识.其次,教师要关注与高中数学的衔接点,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等,并适当拓展和深化这些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几何主要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函数与方程三个部分,其中平面几何主要研究图形的位置关系,立体几何主要研究图形的形状与位置关系,函数与方程主要研究图形变化的数量关系.而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几何主要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圆锥曲线三个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并充分结合初高中教材之间存在的差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最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初高中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比如,高中教材对三角函数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和介绍,而初中教材对三角函数知识只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将初中教材中对于三角函数知识的学习与高中教材中的三角函数知识进行有效衔接.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在知识体系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总结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教师需要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适当拓展和深化相关知识点.例如,教师可以引入一些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等,让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这些内容,从而为高中数学学习做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数学教材虽然有着严密的体系,但它还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九年级数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中數学知识的一个铺垫,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九年级数学教材,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探索,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高中数学知识渗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避免陷入被动学习.教师应通过深入研究初中数学教材和课标找准衔接点,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打好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促使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1.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反应是衡量教学策略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九年级正处于初中复习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从九年级复习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初高中衔接的必要性出发,教师都需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第一,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做好衔接工作.学生数学基础如何,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概念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对于基础薄弱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多给他们讲一些数学故事,或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有效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2.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师应对高中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找准初高中衔接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应对初高中数学教材进行对比,找出差异,从而对初中知识进行适当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完成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工作迫在眉睫.教师应从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角度出发,结合初中和高中教材内容,找出在初高中衔接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改进措施.初高中数学衔接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童,敖恩.“双减”背景下初三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C市某中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4):39-42.
[2]钟红,孙洪波,陶元.“双减”背景下初三综合复习数学作业内容设计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10):103-106.
[3]唐晓霞.延期开学期间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