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鞭虫病的防治
2023-02-18郭士建
郭士建
山东省费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费县 273400
猪鞭虫病又称猪毛首线虫病,猪盲肠为该寄生虫主要寄生部位,该寄生虫极易感染仔猪。该病呈广泛性分布,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发生,且任何季节均可发生该病,尤其夏季发病率最高[1]。通常恶劣的猪群饲养环境和卫生条件容易引发该病,损伤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病毒或细菌侵袭的风险,患病猪饲料转化率下降,严重损害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1 病原简介
猪鞭虫为鞭尾目、鞭虫科、鞭虫属,由于虫体外观形似1 条鞭子,故有鞭虫之称。鞭虫也称毛首线虫,主要寄生于动物和人体肠道内。鞭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临床上鞭虫最易感染的动物为猪、山羊和绵羊,可造成严重的危害,尤其是对幼畜,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猪鞭虫虫体呈乳白色,雄虫和雌虫长度分别为20~50、39~53 mm,整个虫体可分为前后2 段,其中细长食管和食道位于前段,后段体部较粗,生殖器官和肠道则位于后段内,前段长度约为后段的2 倍。猪鞭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生活史仅分为虫卵阶段、幼虫阶段及成虫阶段。猪鞭虫成虫常寄生于猪盲肠部位,随着病程发展,虫体数量增多后,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端均能发现此虫寄生。猪鞭虫的雌虫在盲肠内产卵,每天可产5 000~20 000 个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凭借较厚的卵壳可在土壤中生存5 年之久,并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20 d 左右发育成感染性虫卵,猪吞食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后进入盲肠,约40 d 即可发育为成虫[2]。
2 流行特点
猪鞭虫又被称为土源性蠕虫,其虫卵可在土壤中生存5 年之久[3],仔猪为其主要感染对象,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经常在4 月龄左右的仔猪粪便中检测到较多数量的虫卵,且其病死率较高,仔猪通过采食和饮水而被感染。猪鞭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多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4],在我国也广泛分布,若养猪场环境卫生良好,一般猪在放养过程中可意外感染该病,该寄生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且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尤其以夏季感染率最高,因为在温暖、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猪鞭虫虫卵可以迅速发育,继而进行群体传播,其感染力可持续数年。
3 发病原因
养猪场若大面积发生猪鞭虫病,通常与饲养管理方式、传播媒介和养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舍经常出现温度和湿度调控不当,且通风换气出现问题,因此猪舍环境适合寄生虫繁殖。猪鞭虫虫卵可长时间在土壤中生存,因此猪舍建造时不易直接使用土壤地面,易选用水泥进行铺垫,才能降低猪鞭虫病的传播几率,如果水泥地面构建猪舍的粪便不能及时清理,猪群养殖环境较差,粪便中的感染性虫卵则会直接感染猪群或污染料槽、饲料或其余养殖设备进而增加感染猪群的几率。另外,若饲养猪群机体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其肠道菌群更容易受到影响,感染肠道疾病的风险增加,此条件下更易继发感染猪鞭虫病。
4 临床症状
病猪感染猪鞭虫的初期阶段,寄生虫数量较少,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但随着病情发展,病猪机体内猪鞭虫数量增多时,则开始出现较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猪精神不振,被毛粗乱,同时采食量开始下降,轻度贫血,机体皮肤苍白且逐渐消瘦,偶尔出现腹泻,排出水泥样灰色粪便,后期转为黄绿色[5]。患病猪病情严重时,食欲几乎废绝,体质虚弱,出现发烧症状,弓腰吊腹,结膜苍白,呼吸频率加快,此时出现严重贫血,发生顽固性下痢,排出暗红色血样粪便,并散发恶臭味。严重病猪出现气喘症状,且粪便中发现脱落的肠黏膜,病情持续恶化,最终因呼吸困难衰竭而死。
5 病理变化
病猪尸体消瘦,皮肤苍白,对尸体进行剖检,首先可见胸腔处存在心包积液,腹腔处存在大量黄色腹水,猪鞭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和结肠,肉眼可见其明显肿大,且覆盖大量灰黄色黏液,剖开后可见散发恶臭气味的稀薄水样内容物,肠黏膜发生充血、不同程度出血、肿大或溃疡状坏死,呈绿豆大小,同时可见大量乳白色针尖样虫体附着在肠道黏膜上,前端钻入肠黏膜,周围伴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同时形成囊状结节,剖开结节可见白色虫体或虫卵。大肠后段黏膜发生充血和出血,肝脏、肺脏和肾脏等其他内脏器官并未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
6 诊断措施
该病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粪便检查的结果来进行确诊,其中粪便检查为常用方法,取患病猪粪便5~10 g,添加约40 mL 饱和生理盐水溶解于50 mL 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使用纱网进行过滤,室温静置15 min,使用干净的接种环蘸取滤液表面的浮膜,放于载玻片上均匀涂抹,然后缓慢放上盖玻片进行显微镜镜检。若视野中观察到腰鼓样棕黄色虫卵,且两端存在塞状的透明结节[6],便可以确诊。
7 防治措施
7.1 预防
预防猪鞭虫病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规模化养猪场应严格采取全进全出方式,对于经严格检疫的购进新猪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对其粪便进行检查,确认是否感染猪鞭虫或其余寄生虫,若发现购进新猪感染猪鞭虫,则应立即进行驱虫工作,经治疗再次检查确保猪未带虫后方可混群饲养。猪鞭虫主要通过污染饲料、土壤、粪便及水源等感染猪群,因此经常打扫和清洗圈舍,将清扫的粪便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保持猪舍干净卫生且通风干燥,同时对猪舍、地面、料槽及围栏等设备进行定期严格消毒,可选择2%复合碘溶液或4%氢氧化钠交替使用[7]。由于虫卵在土壤中生存时间久但不耐高温,因此猪舍应选择混凝土构建,且面向阳光,除此之外还应加强饲养员管理,禁止饲养员串舍,防止携带虫卵进入猪舍。
为防止发生猪鞭虫病,应定期检测粪便和驱虫。猪感染猪鞭虫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其粪便中可携带虫卵,因此采集不同猪舍的粪便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判定猪群是否感染猪鞭虫以及严重程度,如若发生猪鞭虫病可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猪鞭虫敏感的药物。此外,养猪场必须制定科学的驱虫计划,以防止猪鞭虫病的发生,公猪每年应进行3~4 次驱虫,母猪配种前约10 d 和产前2 周分别进行1 次驱虫,仔猪断奶后约1 周进行1 次驱虫,商品猪每年应进行2~3 次驱虫[8]。
7.2 治疗
对猪鞭虫杀灭效果较好的药物有羟嘧啶、伊维菌素、芬苯哒唑等[9],患病猪需灌服羟嘧啶,使用剂量为2~4 mg/kg,或者同样剂量进行拌料饲喂,连续使用5 d。或者使用0.6%伊维菌素预混剂和5%芬苯哒唑预混剂进行拌料饲喂治疗,添加剂量分别为每吨饲料500~1 000 g、600~800 g,连续饲喂7 d,同时每吨饲料可添加100 g 氟苯尼考,预防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除此之外,可在每吨饲料和饮用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5%葡萄糖和电解多维,以增强猪只机体体质。如果病猪症状非常严重,可选择伊维菌素进行肌肉注射,使用剂量为0.3 mg/kg,以及口服补液盐和驱虫净[10],使用剂量分别为10、25 mg/kg,连续用药3 d。
8 结语
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猪鞭虫病的发病几率也不断增加,但在感染初期该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且虫卵一般藏在粪便中,不易引起养殖人员注意,而发病后期病情严重,同时并发病毒性或细菌性疾病,给养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在预防细菌性和病毒性传染病的同时,还应关注猪群是否感染寄生虫,并根据养猪场猪群的生长状况制定科学的驱虫计划,进行定期驱虫,从而有效预防猪鞭虫病。对于感染猪鞭虫的患病猪群,养猪场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从而防止进一步扩大感染,降低猪鞭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