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2023-02-18戴颖
戴 颖
一、前言
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内部控制能力的关键所在。资产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后续发展的状态。为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将强化内部控制能力视为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彰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二、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内容与作用
(一)内容
事业单位实施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内部控制能力、保障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强化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果。资产管理就是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对当前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单位所属资产进行核算、验收与清查,能够全面跟踪管理资产的使用情况与流动情况,若遇到不合理、不科学的资产流动,要进行及时处理,防止事业单位出现资产浪费、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继而保障资产管理能够在事业单位内控环节充分发挥作用。
(二)作用
资产管理的效果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力的强弱,因此,为提高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就要重视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强化,保障相关工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资产管理意在强化事业单位资产、资金的利用率,完善资产管理结构的同时,需要关注到对相应各项审批、审核制度的完善。高质量的资产管理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进行成本预算,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强化事业单位对资产流动情况的控制。因此,提高事业单位内控能力,可以促进其生产、经营等环节管理工作的效果,继而助推事业单位更好发展[1]。
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环节现存问题与原因
(一)内部控制环节
1.问题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其目的在于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实现经营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在此期间,其工作内容包含对项目经营风险进行全面地分析与评价,构建对各项经营活动的动态监管、构建高质量的信息交换通道以及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全面监管机制的形成等多个方面。然而,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内部结构、项目等工作的管理环节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项就是事业单位忽视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致使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与动力,整体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继而出现事业单位对社会活动变化的预估能力、控制能力不强。再加上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较低,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沟通效果不佳,难以实现内部监管能力的提升。事业单位整体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质量与效果自然难以达成预期。
2.原因
首先,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效果不佳,致使部门之间难以构建工作合力,各部门的人员之间缺少必要的业务交流与数据互动,导致财务部门的会计审核、资金控制与业务部门的社会经济价值管理工作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由于事业单位在制定预算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仅按照事业单位经营项目的实际情况与管理层人员的个人意愿制定预算,导致事业单位很容易出现资源分配不当、资金利用率不高等情况,致使资金、资源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对事业单位后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若管理层人员没能做到及时与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则会出现财务账目不符、业务执行情况不佳等问题,严重制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高效推进。
(二)资产管理环节
1.问题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主要涉及事业单位内部财产、资源的分配、利用、评价、登记等多个方面。然而,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单位财产处理不当、监管工作质量不高、工作目标缺乏明确性、日常动态监管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的效率和质量,甚至会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后续发展。部分事业单位表现出缺乏责任心的问题,忽视定期清查单位资产等工作,资产处理的方式也相对单一,再加上部分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工作制度和标准,致使整体资产管理工作表现出协调性不佳、有效性不足等问题[2]。
2.原因
首先,受到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科学的资产管理机制,处置资产以及分配资产的过程中未能做到公开、透明,缺少科学的资产管理程序,甚至依照管理层人员自身的意愿实施相关工作,致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期间出现“处置无序”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采购人员、内部人员相互“串通”,导致事业单位资产流失情况。比如,引进全新的固定资产后,工作人员将原有的固定资产视为“报废”,可实际上这些固定资产依然可以正常投入使用,从而出现资源浪费的问题。又或者实施固定资产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人员缺乏专业能力,仅从表面判定固定资产的适用性,导致评估结果缺乏专业性,对这些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也变得毫无意义。
其次,资产管理关键环节工作未能落实。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核心工作包括事业单位产权登记与固定资产处置等,这些工作的落实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资产利用率。若未能关注这些重要的工作环节,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忽视这些核心工作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模式
(一)健全资产管理模式
开展高质量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需要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对称性,需要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外部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做到通畅,监管工作则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事业单位落实资产管理期间,应按照一定标准将资产进行分类,再结合不同类别资产的特点,制定出针对性强的资产管理模式。实施资产管理工作期间,财务岗位人员要始终秉持严谨、慎重的工作态度,积极应对资金管理模式改革,主动分析当前工作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优化与调整。简而言之,完善资产管理模式、健全资产管理机制,需要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支持,当部门之间的沟通效果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提升,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效果自然随之加强[3]。
(二)构建内控管理体系
内控管理体系的完善是助推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路径,要求事业单位管理层人员能够意识到内部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事业单位实际发展态势,制定出相应的内控管理机制和制度,以此保障资产管理工作能够在安全、平稳的环境下得以高效落实。在此过程中,管理层人员如果想要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与效果,需要强化内控体系的透明度,让资产管理在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得到健康运行,从而发挥资产管理在推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出资产管理的优势。
(三)加大内控要素建设
内控要素的分析、建设与完善是完善内控管理机制的重要导向,只有对构成资源管理模式的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影响内控能力的环节进行强化,才可以保障资产管理实施效果。加大内控要素建设期间,事业单位需要重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完善财务工作环境,实现事业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在资产管理意识方面的提升,继而构建一支高能力、高素养的资源管理人才团队,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助力。
五、基于内部控制构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
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为对资产管理进行约束和控制,事业单位管理层人员可设立资产管理工作监管小组,要求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参与到资产管理评定、监督环节,分析当前的资产管理模式是否存在运营风险,或是这些风险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当完成一系列的评估工作后,按照最终的评估结果和监管数据,对当前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提出优化建议,并保障这些建议具有一定可行性。在此期间,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应在协同合作、各司其职的同时,突出各个部门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保障形成工作合力,为事业单位内控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为充分发挥资产管理的效用,内部控制与资产管理要实现有机结合。事业单位应注重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同时促进本单位的资产得到增值。该工作环节要求事业单位能够将资产增值视为重点,不能让各项基础工作浮于表面,否则很容易导致资产管理期间出现渎职等情况的出现。因此,事业单位管理层人员应重视将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结合,让二者突出协调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优势作用,以此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整体管理效果[4]。
(二)完善预算控制与审批制度
首先,建立高效的预算机制体系是事业单位实现内控的重要举措。落实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配套相应的预算机制并保障该机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否则就会出现资源浪费情况。因此,事业单位想要落实高质量的资产管理,就要重视对预算机制的完善,强化对整体预算控制环节的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审核、检查制度,保障每一项资源都能发挥最大化价值。与此同时,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需针对每一项资金使用情况做好记录,便于后续发生问题时进行及时的校对、清查和监管,从而在短时间内明确出现问题的根源。
其次,完善审批制度是强化资产管理的重要渠道,需要事业单位强化各个资产管理环节的授权审批,一方面明确各个岗位、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工作范围,实施责任制,确保职能、权限分明,另一方面,还需针对审批制度进行动态优化,做到及时出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资产管理工作存在弊端。
(三)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是事业单位在运行期间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为确保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资产稳定性和内控稳定性,促进事业单位稳步发展,就要重视对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做到事前预测、事中防御、事后分析,力求将经营风险降至最低。当风险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就会稳步提升,进而推动事业单位实现长远发展。
(四)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事业单位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力的关键。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事业单位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提高信息在事业单位内部的传递速度与效率,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默契程度与协作能力。信息化建设期间,事业单位能够将资产管理环节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充分融合,防止资源流转期间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信息化建设让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资产管理各个流程的工作细节变得有迹可循,有助于强化资产管理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基于实际情况,积极吸收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信息平台系统,并结合单位财务、业务等工作内容,设计相应的信息处理版块。一方面,保障各个部门及时将各项资产信息进行录入,落实单位内部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便于提高各个部门对资产的规划与管理水平,进而确保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对等。
(五)完善内部绩效评价机制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要求管理层人员能够站在内部控制效果的角度上,分析资产价格变化等影响资产管理的因素,再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与制度,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实施考核评价。而后,结合考核结果对负责人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此发挥考评机制的引导作用,督促各个部门的责任人积极承担自身的管理职责,并针对出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完善,以此提升事业单位内控水平。管理层人员可建立“共同责任制度”,针对资产管理风险与潜在问题,对相应的职工、负责人进行统一追责,以此降低资源浪费、损失的概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过程中,只有借助健全的制度和模式才能保障资产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与质量。对此,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可从结合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加强预算控制与审批制度等方面入手,力求实现资产管理体系的优化,为事业单位后续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