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以数改赋能促落实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实效的路径研究
2023-02-18金佳惠
金佳惠
一、前言
新时期,高校需要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创新,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资助政策,让学生享受高质量的资助,更好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大数据时代,高校应积极调整学生资助工作理念,以数改赋能为抓手,从资助体系、数据应用、资助宣传、资助育人等各方面下功夫,积极开拓资助工作思路,创新资助工作实践,探索资助工作新方法,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赋能。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学生资助工作要创新理念和工作方式,以数改赋能为抓手,创新多种渠道,结合青年学生的需求,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打造易于学生接受的新模式新方法,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把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本文结合对新时期高校以数改赋能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实效的路径进行研究,并结合浙江省资助育人相关教育实践提出创新型建议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二、浙江省以数改赋能助力资助育人的实践案例
迈好“十四五”时期学生资助事业发展的第一步至关重要。以“浙江省学生资助一窗受理平台”的开放运行为例,浙江省充分运用智能化数据共享,将民政、残联、退役军人事务部、车管部门、房管部门等的信息结合学生学籍信息进行互联互通,互相比对、互相印证,精准筛选受助对象,建立受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使受助对象及时得到保障。“浙江省学生资助一窗受理平台”的全面推广使用,使得学生只需要通过扫描二维码,或通过“浙里办”App,实现掌上申请,数据跑路,一键认定。实时查询审核、发放情况,真正实现对受助对象的智慧资助。同时,为加强数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根据不同学段,将每一位受助学生的信息分别录入到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并分国家资助、地方政府资助、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四个模块进行分类分项填报,确保信息准确、完整[1]。
以杭州学生资助工作为例,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始终守护学生的幸福,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2021 年,杭州市共有440.33 万人次获得了“奖、助、贷、免、补”等各类资助,金额达10.75 亿元。首先,注重顶层设计,资助制度不断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其次,稳步推动社保卡“一卡通”发放奖助金工作,资助管理进一步强化,精准资助工作深入推进。再次,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在学生资助领域的应用工作,数改赋能资助,学生资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广泛开展资助宣传工作,宣传力度不断加大,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开展资助惠民走访工作,资助调查研究深入开展,学生资助管理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做好社会助学对接工作,搭建助学桥梁,学生资助多元帮扶格局不断拓展。典型的代表比如浙江大学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打造认定精准、力度精准、方法精准、培养精准和管理精准五方面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建设智慧信息平台全方位、动态性地把握学生的受助情况,为精准高效实施个性资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打通精准资助“最后一公里”,推进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打开浙江大学“三全育人”学生信息平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各类资助补助申请界面,简单几步便能完成申请信息的填写和提交,还可在“学生资助申请结果”中查看自己申请的审核情况。平台已涵盖了学生资助、助学贷款、评奖评优、勤工助学等资助工作的所有内容,实现了资助工作全部业务的线上办公。浙江大学创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方式,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数智治理为突破口,设计开发了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设置了校级、院级、部门级等共29 个系统角色开展各类服务,累计为学生提供2700 余个行政助理、管理助理、宣传助理等多样化的勤工助学锻炼岗位,为动态把握学生受助情况、精准高效实施个性资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转变资助理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新时代背景下,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这就要求资助工作者提高资助本领,建立发展型资助模式,加强资助宣传和文化建设,从“应助尽助”到“资助育人”,推动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各地高校需要认真研读资助政策,关注政策体系变化、形势环境变化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建立一人一策制度,针对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贫困学生,给予最适宜的资助育人方式。除了把文件吃透,还要结合当下的新形势、新思政观,资助工作要从资助助人转到资助育人模式上,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成从“要我育人”到“我要育人”的意识转变。
(二)坚持专员主导,全员协同育人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全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各地高校应当构建起一支资助专员为主体、二级学院辅导员为骨干、其他部门成员为辅的资助育人队伍,形成学校全员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辅导员单线联系统筹协调的帮扶育人新局面。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是开展工作的核心要素,队伍整体的工作能力、思想高度、政治觉悟都会直接体现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果。为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效果显著,高校首先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培训。借鉴其他学校成效显著的做法,参与国内、省内各高校资助育人交流平台,使资助专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充分发挥资助专员的主导作用。其次,加强辅导员资助育人作用。完善辅导员资助育人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激励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劲头。第三,发挥其他部门人员在资助育人的辅助作用。除学工专员、辅导员以外的其他部门的教职员工需要发挥协同优势,引导全体教职工主动学习资助政策和资助办法,创新资助育人思想理念,明确自身在资助育人工作的责任。
(三)加强学生资助宣传,全方位资助育人
全面深入解读学生资助政策,充分展示资助工作成效,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讲好学生资助故事。例如,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QQ 群等及时推送资助工作相关新闻,通过宣传栏、展板、宣传画、宣传页等对资助政策、资助育人相关活动进行宣传,联系记者借助地方媒体对在国家资助政策帮扶下,取得优秀成绩的在校生以及顺利完成学业并回报社会的学子,进行系列报道,营造宣传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崇尚先进的氛围,激励学生内感于心,树立远大理想,外化于行,为梦想而奋斗。例如,浙江卫视《周末面孔》栏目十大“2018 年度面孔”评选出的“西瓜男孩”李恩慧,他在高考结束后用自己的双手挣学费的同时帮助瓜农解决西瓜销售的问题,被称作“励志李恩慧”。李恩慧同学的成长轨迹,就是许许多多在学校开展的困难学生资助和资助育人下成长中的学生的一个缩影,一个典范。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宣传的重点也有所偏向。比如,对于大一入学前的学生,主要宣传资助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学生奋发上进,通过努力进步获得资助;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强调诚信、感恩教育,以及贷款代偿资助政策等,鼓励他们毕业后诚信还贷、回馈社会等。另外,高校全面推进资助育人,除围绕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传统的评奖评优,按需资助、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形式,更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领社会、企业共同发力,调动校外资源作为校内资助资源补给,扩大资助育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建立荣誉激励机制,加强资助育人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通过树立示范典型,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将资助育人纳入学校育人体系,通过主题活动,实现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心灵的升华。前期已经通过学校网站及公众号,推送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以及“诚信自强之星”等优秀事迹,以此激励学生奋发自强、努力上进。同时,通过优秀学生现身说法,传授经验的方式指引、激励学生。设立不同的评选项目,如向上向善之星、就业创业之星、科研创新之星、社会实践之星、班级建设之星等。通过不同维度的榜样激励,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全面发展。
新时期,高校要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始终将其作为重要部分来抓,坚持将资助育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诚信感恩教育相结合、与维护校园稳定相结合。同时,在帮困之余注重精神上育人,教育引导所有受助学生要学会感恩,要把感恩之心化为成长的动力,精神上的育人对于完善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增强学生回报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从而全方位健全完善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高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饮水思源、自立自强、回馈社会的资助育人理念,引导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树立追求进步、积极上进的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回报祖国。加强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具体指导学生做什么、如何做,才能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五)坚持全过程育人,促进资助育人良性循环
资助工作是重要民生工程,资助育人工作是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多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全过程育人,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持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力做好资助育人相关工作。全过程育人是指学生从即将入校到毕业离校全过程的资助育人[2]。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资助育人内容。根据不同时期,主要抓好“四生”:考生-新生-老生-毕业生四个关键节点,制定不同的资助工作制度。新生入学前,校招生办进行高校资助政策宣传,随录取通知一起将资助政策发放到新生手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让任何一位贫困学生错失上学的机会。办理入学时,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完成入学注册手续,并提供基本生活用品。入校后,进行新生家庭信息登记、心理测评,为新生建档立册,建立完善“一生一档”“一生一策”做好帮扶跟踪。在校期间,学校主要通过经济帮扶、感恩教育、能力培养、激励教育、诚信教育、校外实习等方式,对困难学生进行帮扶教育,培养其自立自强、感恩回报的思想意识。毕业时,针对毕业生群体提供就业补贴,激励学生到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在基层锻炼中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毕业后,学校鼓励校友反哺学校,成立爱心助学项目、设立奖学金,回馈社会、学校,真正落实“助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六)大数据驱动精准资助,全方位提升育人实效
学生资助,精准是要义。高校要聚焦精准资助,从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资助流程的精准执行、资助经费的精准发放和资助信息的精准录入上下功夫,全面实现资助工作精准实施。资助育人工作信息量大且繁多,仅靠手工档案记录,工作效率低,档案信息容易丢失。同时,班会公开征集困难学生信息,一些困难学生自尊心强,不愿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学校,从而错过了接受国家资助的机会。高校需要牢牢把握时代特征与大学生成长规律,创建学生服务信息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助力资助育人工作。通过建立信息平台,把学生信息标准化、系统化,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和保存,做好持续跟踪,也更便于学生需求真实上报,使资助育人更精准、更有针对性。从入学时的绿色通道,到全过程的精准资助,高校应让每个入学者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让保障型资助更温暖,让发展型资助来赋能,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精准,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从确保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切换到帮助他们“上好学”的新模式。高校学生资助需要数字赋能,但不能陷入“数字陷阱”,正视在当前客观条件下运用数字化改革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才能积极稳健地推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3]。
四、结语
学生资助工作永远在路上。高校要把学生资助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从“应助尽助”提升到“因需尽助”,引导学生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实现志助、自助和智助,将自立自强的信念播撒到每一位学子的心田,以更高质量的学生资助工作助力经济困难的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资助育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高校要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成长特点,依托智慧校园建设,以大数据为驱动,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新路径,用数据治理推动资助育人精准化,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开创立德树人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