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自构导向下高仿真与教材听力教学效果探微
2023-02-18马宁
马 宁
(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引言
国际中文教学课堂之中,综合课为教师采用最多的课型,也是教学设计与实际运作中使用最广的一种课型。该课型往往承担着培养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的任务,是口语、阅读、听力、写作等专项技能课的纽带与核心[1]。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专项技能课程中,由于课时、教材、教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听力专项课程的开设相对较少。一方面,这与现行多数国际中文教材编写体例息息相关。国际中文语言技能教材中,口语和阅读教材远多于听力和写作教材[2]。这就致使听力教学常常出现无章法可依、材料仿真程度低、形式化教学严重等问题。另一方面,应试为主的听力备考是驱使教师加强听力训练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一旦缺少了这一附属内驱力,他们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听力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将更多的重心聚焦于口语、阅读等其他技能上。
从语言习得过程来看,通过“聆听”,学习者会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信息,为输出性的“说”和“写”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语言交际方面来看,“听”是交际的前提条件,没有掌握较好的听力技能,则无法保障交际的顺利推进[3]。因此,听力技能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缺乏有效的输入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输出。国际中文教师只有足够重视听力教学,才能有效推动学习者口语、写作、交际等多种能力协调发展。
目前听力教学普遍采用“听前—听中—听后”三环节一体化训练模式[4]。这一模式将精听与泛听、聆听理解与语言学习有机融合。为适应新的汉语教学要求,这一模式后来又融入了听力微技能与听力策略教学。然而,再好的教学模式与策略也离不开优质的学习材料,唯有兼具时效性与适宜性的听力材料,才能有效保证高质量的听力教学。
一、听力专项技能训练的心理机制
学界对于听力专项技能训练的心理机制持有三种观点,分别为自上而下(top-down)、自下而上(bottom-up)及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5]。自上而下观点认为,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通常是利用语言与有关经验知识对所听内容进行加工。听力理解过程更像是一种心理猜测游戏,学习者利用已了解到的背景知识理解所听内容,以接受到的声音为线索,积极解读说话人的含义与意图。而这里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主要分为三类:对所听内容主题的了解、上下文背景知识以及学习者已有图式。
自下而上的观点认为听力理解是一种解码过程。该观点强调学习者把听到的信息作为理解内容的依据。理解的过程从接受信息开始经过了“声音—单词—分句—全句”的过程,直至理解全部内容。其主要步骤如下:搜索语流中的熟悉词语—将语流切分为独词—利用语音线索确定主要信息—利用语法知识将输入的信息组合成语义单元。
Richards(1990),Rubin(1994)指出,目前有实验研究证明,二语听力和阅读对信息处理有着相同的过程,即听力理解同阅读理解一样,是两种方式对信息处理相互作用的结果[6]。在二语听力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听力材料的处理往往并非单一心理机制的建构,而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心理机制的交互,是语言知识与背景知识的有机交融。
二、话题自构导向下高仿真听力材料的建构
听力题目往往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调动思辨力、捕捉信息,通过语境理解等方式最终选出正确答案。传统听力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依托,教师机械地依照教材进行听力训练,或由于课时等限制将听力部分布置成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实际授课中虽会挖空心思尝试多种听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但是长期缺乏对听力材料广度与深度的挖掘,势必会对学习者的听力学习兴趣、效果等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而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创造过程[7]。当教师发扬创新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整合或创造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高仿真听力材料时,其应用于听力教学的优势便会凸显出来。实现高仿真听力材料的有效建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发挥教师创造性,拓宽话题材料的广度与深度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选取适切度较高的材料至关重要。这是听力训练成效能否有效发挥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创造性地对材料进行整合。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或创造高仿真听力材料绝不是对教材的全盘否定。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本作为学习材料,但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结合时下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拓宽可用于听力教学的话题材料内容,提高话题的深度与广度。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听力训练素材,更要善于去整合教材之外与话题密切相关的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部分陈旧的听力教学材料早已不再适用,这就要求国际中文教师与时俱进,善于利用计算机、各类型智能终端等媒介搜集与整理契合度较高的训练材料,甚至要具备原创材料的能力。
以“中国旅行”话题为例,教师可以从“旅行方案”“旅行主题”“景点介绍”等角度开展听力材料的素材整合。
如表1所示,围绕“中国旅行”,教师可以先确定大话题角度,如“旅行方案”“旅行主题”“景点介绍”。确定好角度后再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小话题,如从“旅行方案”角度考虑:可以谈论交通工具的选择,是飞机还是高铁;可以谈论天气因素,是晴天还是雨天;也可以考虑出游伙伴等内容。这就与现实旅行更为贴近了。从“旅行主题”角度考虑,可以进一步将话题细分为:中国山水游、中国经济游、中国古城游等类型。从“景点介绍”角度考虑,可以设置地理位置、风景名胜、推荐指数等话题的探讨。
表1 “中国旅行”话题听力材料整合角度示例
不难发现,以上大话题角度的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而小话题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不是毫无关系、单独分离的个体。
(二)现代化媒介与高仿真听力材料的有机融合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5G 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驱动使人类社会快速进入以数字化应用为基础的智能时代[8]。听力教学正与信息技术等手段融合并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听力材料不受制于单一媒介,可以借助多种现代化媒介创设相关高仿真学习材料。“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现代化媒介与高仿真听力材料有机融合,势必会对学习者听力训练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大数据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国际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质量[9]。以“就餐与饮食”话题为例,教师可以从“就餐礼仪”“饮食文化”“菜品与甜点”等角度开展高仿真听力材料与现代化媒介的融合。
如表2所示,围绕“就餐与饮食”话题,教师可以进行多种听力材料与现代化媒介的融合设想。如从“就餐礼仪”的角度看,可以利用图片与音频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亦或利用动漫形式,或者让学习者借助VR眼镜观看VR短片进行听力材料的输入性学习。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可以采用视频介绍、原创视频录制,甚至敢于尝试时下流行的直播模式,实现实时互动。将听力与可视化信息有机融合,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菜品与甜点”的角度看,可以利用微课、歌曲等形式进行听力材料的呈现。
表2 “就餐与饮食”话题听力材料与现代化媒介融合示例
综上,现代化媒介的应用使得听力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桎梏,教师不再局限于借助音频等单一媒介[10],而是综合运用诸多现代化媒介,创新听力材料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与专注度,进而有助于提升听力训练效果。
(三)调整听力资源难易度,使其更具适宜性与时效性
学生作为听力训练主体,其个体差异性极其凸显。准确定位学生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个性化,针对性推荐对于其学习效果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11]。虽然教材在进行内容编排时,尽可能考虑到了学习者的阶段性发展水平,但是依然存在听力材料不合时宜或不便于教学与应用的情况。高仿真听力材料的建构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这些材料的建构是教师基于生活经验与多种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而成,更符合学生实际。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所教学生的能力与发展水平,对听力材料进行删减与调整,使其更具适宜性与时效性。甚至教师可依据学情,原创与之学习能力相符的听力材料,再利用多维现代化媒介进行呈现。
教师主动建构听力材料,可以采取如表3所示方法。遇到较难书写的汉字时,可采取删除或让学生写拼音的方式,保证听力训练的顺利进行。教师也可以在听前对较难书写的汉字进行讲解,扫除生字障碍。遇到较难的词汇时,教师主动建构听力材料的优势更加凸显,可以采取替换或长词拆分的方法讲授。合理的汉字字形结构部件分析也有助于学习者的汉语习得[12]。
表3 听力材料学习难易度调整示例
在开展听力训练时,教师要及时暂停听力材料的播放,同步讲解,使得重难点更加突出。对于长难句而言,教师可以采取调整语序或变成短句的方法,降低听力语句的难度。若想保留,可采取听后总结的形式,对该长难句加以细致讲解,但切忌贪多。
综上,教师对听力材料的主动建构比直接使用教材实施听力教学更具优越性。教师可自由结合学情,使听力材料与学习难度更加适切。
三、相互对照教学实验的应用
为科学验证使用教材听力材料与教师依据同类话题整合或原创建构听力材料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异,该研究尝试利用Zoom在线授课软件,控制相关变量进行相互对照教学实验。
(一)实验对象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国内某国际汉语培训机构的27名泰国学生,年龄在7—15岁之间。该机构已在分班前利用试题将这27名学生分编成四个初级汉语班级,以保证实验组学生的汉语水平无明显差异。为方便数据分析,将四个班级学生分别命名为A组、B组、C组与D组。其中A组7人,B组6人,C组6人,D组8人。所有人均为泰国国籍,性别分布较均衡,班级人数分布较均衡。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学生流失的情况。
(二)实验材料
根据教学材料“适切性”要求[13],第一次实验选取《发展汉语·初级听力Ⅰ》第2课《你是哪国人》作为A班与C班听力课教学内容,B班与D班教授教师自我建构同话题教学材料。第二次实验选取《发展汉语·初级听力Ⅰ》第8课《今天星期几》作为A班与B班听力课教学内容,C班与D班教授教师自我建构同话题教学材料。第三次实验选取《发展汉语·初级听力Ⅰ》第14课《一到十一月就冷了》作为B班与C班听力课教学内容,A班与D班教授教师自我建构同话题教学材料。第四次实验选取《发展汉语·初级听力Ⅰ》第22课《买什么颜色的》作为B班与D班听力课教学内容,A班与C班教授教师自我建构同话题教学材料。
(三)数据收集
该研究采用量化研究。量化数据来源于课程结束前学生的2分钟话题陈述。为检验学生产出目标的达成情况,设置了评分标准。满分计10分,其中语言表达4分,流利程度3分,话题相关词汇使用情况3分。
(四)实验过程
在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学习难度、教学目标等因素后,共计进行四次教学实验。涉及教材及教师自我建构学习材料内容如表4所示。
表4 实验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实验中,依托教材的听力教学以书上练习题为主,同时进行同话题拓展。教师建构话题模式下的听力练习以教师自己设置的听力题目为练习内容。在听力教学时,均采用“听前—听中—听后”三环节一体化训练的听力教学模式。将精听与泛听结合,融入一致的听力微技能与听力策略教学。两种教学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听力材料建构的差异。
(五)研究结果讨论
根据分数比较(表5—表7),教师自我建构的相关话题材料用于听力教学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流利程度与话题词汇使用情况更佳。表明这两类听力材料的使用在国际中文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有差异。话题自构导向下的高仿真听力教学能显著提高初级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流利程度,能够有效提升话题词汇项目的使用率。但受研究条件所限,本研究样本较小,未设立控制组,缺乏对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考量,存在考查不全面的情况。
表5 语言表达分数一览表
表6 流利程度分数一览表
表7 话题词汇使用情况得分一览表
(六)训练方法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务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良好教学成效的达成具有一定的正向反拨作用。话题自构导向下高仿真听力教学成效得以最优化发挥可能与下述几种方法密切相关。
1.题型与题量的把控
教师在开展高仿真听力教学时,题量不宜贪多,题型更不宜杂乱无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练习的最佳顺序应是由浅入深。教师在开展听力训练时要把握好听力训练的梯度,遵守语言习得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在实际训练中,教师要依据学情,在不同阶段对复现率低的题目做到及时调整。题型设置上,要注意题型选择的多样化。就国际中文听力教学而言,教师可采取听音找相同、听音排序、听音判断、听音填表、听音复述等类别多样的题型进行训练。由于交际性是听力理解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因此教师在题型与题量的把控上要始终遵循这项重要原则。
2.目的语交流方式的践行
在高仿真听力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要积极使用目的语,减少母语的使用。日常教学中,由于个体习惯、回避等因素的驱使,学生在与教师或同伴交流时偏向于使用利于交际的语言,如母语。教师为降低授课难度,也常常会选择二语与母语交替使用的方法,但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生二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处在目的语环境之中对于学生语言发展的优势要远远大于处在非目的语环境之中。为使学生二语听力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师生都要积极营造目的语氛围,学会使用目的语进行思考与沟通。在思考时,学生要学会站在说话人角度去理解语境,而不能只凭自身单方面臆测去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积极践行目的语交流方式,可帮助学生改善自身固化的思考模式,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3.听力档案袋的构建与复盘
听力水平的有效提升亦非一日之功,仅凭几节听力课便迅速提升二语听力水平,尤其是听力语篇理解能力并非易事。基于此,在高仿真听力训练中,教师与学习者可尝试构建双向听力训练档案袋。“双向”一词表明,听力档案袋的构建不仅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将听力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词汇表达等内容做好记录,也需要教师将学生听力训练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及教学中发现的教学难题加以记录。学生要定期复盘所学所练,教师要及时复盘所教所讲,师生双方在不断反省与操练中取得进步,进而使听力理解能力,尤其是听力语篇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结语
作为国际中文分技能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听力教学也应受到足够重视,其与学习者口语输出等其他能力发展具有高度关联性。听力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听说、视听、听演、听写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14],听力材料的建构也是重要一环。一方面,教师要敢于突破自己,尝试对教材及相关话题材料进行多维整合。教师要形成重视听力教学的自我内驱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建构相关话题材料用于教学,拓宽话题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注意材料的适切性。另一方面,现代化媒介的应用,要求国际中文教师必须突破传统课堂的桎梏,不局限于借助音频等单一媒介,而是综合运用诸多现代化媒介,创新听力材料的呈现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与专注度,进而提升听力训练效果。再者,学生作为听力训练的主体,其个体差异性极其凸显。高仿真听力材料的建构可以有效应对学习主体差异化问题。教师不仅可以结合所教学习者的能力与发展水平对听力材料进行删减与调整,使其更具适宜性与时效性,更要勇于原创,依据学情编写趣味与知识于一体的学习材料。与此同时,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师要不断培养自身的技术素养,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在国际中文听力教学中,听力教学材料的有效建构,辅之以听力微技能与策略的培养,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听力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也为国际中文听力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