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支持下高校思政课思维发展型课堂构建研究
2023-02-18张春梅
张春梅
(滨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思维能力是包括高校思政课在内的所有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只有思维活跃的课堂才能够启迪学生思想,深化课堂体验,促进学生成长。但当前高校思政课重“情”轻“思”的倾向较为突出,课堂以知识讲授和情感体验为重,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课堂缺乏延展性和挑战性,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课堂效率较低。因此,高校思政课构建思维发展型课堂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
一、思维发展型课堂的相关理论研究
1.背景研究
将思维训练引入课堂实践在中外教学实践中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理念,意在强调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国外对思维教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以讽刺、助产、归纳、定义等步骤启发学生的思维。可见,古代的教育先贤在教学实践中极早就意识到了思维培养是教学的核心议题,教育者必须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激活与深化,引导学生“敏于思,善于行”。许多近代教育家也专注于探索如何运用思维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如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法、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些研究成果聚焦于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使得“思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概念成为近现代教育中的高频词。
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概念最早见于1999年英国人卡罗尔·麦克吉尼斯所著FromThinkingSkillsToThinkingClassrooms一书,书中探讨了教师如何在学科领域和整个课程中将思维技能融入教学中,并提出了“Thinking Classrooms”的概念,由于其内容主要围绕着运用思维技能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及将思维技术转化为课堂实践,因此这一概念也可译为“思维型课堂”[1]。
我国对于思维发展型课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CNKI的文献检索来看,自2017年开始相关研究成果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近年来我国关于思维发展型课堂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了较大进展,如赵国庆、陈国荣、邵丽云、潘鹰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著作或文章,在一些高校和研究院所也成立了思维教学研究中心,同时在大中小学中有一大批教师参与到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构建实践中来,加速了我国思维教学的发展。
2.内涵研究
近年来,关于思维发展型课堂内涵的探索渐趋深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为思维发现型课堂的探索提供了学术研究基础。朱智贤、林崇德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中探讨了思维的产生与发展、思维的主要形态与结构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思维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此后,林崇德提出了思维的智力结构,即思维三棱结构模型,分析了思维的静态性与动态性[3],将思维活动作为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提出思维型课堂可将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作为教学构建的基本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思维型课堂在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知识迁移、非智力因素、思维训练等方面的要求[4]。赵国庆等则将思维发展型课堂解读为“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是习得新思维,也可以是已有思维技能的拓展,或从已有思维技能衍生形成加工知识的手段和方法[5],从而对“思维发展”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度剖析。
经过学者们多年的潜心探索,思维发展型课堂的基本内涵、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核心要素、构建范式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实践探索也在诸多学科教学领域开展,但这一新课型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成果较少,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以思维可视化技术为切入点,探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初步探索高校思政课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构建。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支持下高校思政课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构建要素
思维发展型课堂必然以思维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心,但以往在高校思政课的课改过程中一直高度关注情感启迪,以“情”为课堂的支点,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学习过程都更加关注丰富情感因素的浸润,从而忽视了思政课也是有着缜密的逻辑、深邃的思想和严谨的学科体系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感受不到知识的压力,课堂缺乏挑战,进而无法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而好奇心才是灵感最宝贵的动力来源,无法激发好奇心的课堂往往就会平淡如水。但事实上,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既应该是情感交流型课堂,也应该成为思维发展型课堂,只有“思”与“情”共同成为高校思政课堂的主旋律,才能使其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同时,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需要以现代教育观念和技术为支撑。在现有技术手段中,思维可视化技术更符合这一课堂理念的构建需求。思维可视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无序知识有序化、规律知识脉络化、内在联系模型化,同时在情感情绪具象化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有助于内在的情感外显化,如激发好奇、捕捉灵感、增强挑战、培养学科兴趣等。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构建带来更多的灵感和体验。
思维可视化技术支持下高校思政课思维发展型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构建:
1.以思维力培养为重心,构建思维发展型目标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一般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其中思维能力一般被包含于能力目标之中,但其在能力目标中的存在感较弱,且大多与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融合在一起,基本没有明确表现出来,从而弱化了思维培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高校思政课思维型发展课堂应在现有课堂目标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思维能力目标,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设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规划不同的思维路径,如类比、迁移、等效、发散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多向的锻炼和延伸,并促进其思维技能的迁移。当思维培养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时,高校思政课将改变沉闷乏味、缺乏问题意识和创新体验的现状,而成为生动活泼、充满认知冲突和思维火花的课堂。
思维活动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和能动性,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思维发展目标也应该是动态且具备延展性的,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图示化特征可以较好地支撑这一要求,并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思维培养目标与学科内容的关联。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分析法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建立起初步的认知,实现学情分析可视化。其次,从尊重学生思维特点和启发学生思维潜能的角度出发,思维目标设计应多元化、多层次化,应同时关注思维的深度、广度、力度、高度,因此思维目标的表述必然是复杂和烦琐的,只有可视化的表达方式才能使教师精准把握,进而结合学情精准设计教学内容。再次,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及时跟进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情境和教学策略,并根据课堂情况对思维目标进行灵活调整,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聚焦课堂主要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和知识的自主建构,启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见图1。
2.以内在逻辑为中心,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构建应从课堂知识讲授开始,突破原有的单纯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抽象展示方式,可以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概念图、思维导图、树形图、气泡图、双气泡图、鱼骨图、流程图等图示以及动画、视频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扩大课程内容含量的同时梳理知识的关键点及其内在关联,发掘课堂内容的内在逻辑路径,将纷繁复杂的信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将思维过程的隐喻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体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维路径,明确思维方法,同时还可以克服思维定式,优化思维习惯,拓展课堂视野,将以往高耗低效的“浅层教学”导向低耗高效的“深度学习”。
在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创新高校思政课课堂讲授方式时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一是仅仅将思维可视化工具作为展示工具,简单地将图示、动画或视频插入教学内容中就认为是使用了思维可视化工具,这是错误的,这一做法忽视了思维可视化工具具有极强互动性与实践性的特征,思维可视化工具应体现“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和思维塑造,而不仅仅是展示或罗列学科知识。二是对各种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原理和功能认知不清,不能根据思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图示,只知其“形”未懂其“意”,导致应用不当,从而使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接受技术培训,同时针对课程内容的可视化资源进行系统开发也是十分必要的。
3.以认知冲突为焦点,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
在高校思政课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构建过程中,“问题”是提升课堂有效性、增强师生互动、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强效动力。“问题问的好,效果差不了”,只有通过“问题”才能有效开启师生对话,在不断的质疑和辨析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因此,思维发展型课堂应由“问题”始,但不能将问题仅仅用于课堂导入,而应该创建“问题串”,形成问题式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保持课堂专注力,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思维的内驱模式。
问题的设计应选择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陈述句变为疑问句。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新近习得之间的冲突,在认知冲突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强烈的学习动力。挖掘认知冲突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的特性,如,不同时代的背景与政策对比,理论知识与现实体验的对比,普遍现象与特殊案例的对比,思政课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的对比,常见的认知误区等等,高校思政课堂中认知冲突处处可见,但需用心挖掘。
思维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实现学科认知冲突的构建和深度挖掘。首先,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使问题情境具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把握认知冲突关键点,因此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有效助力问题构建。其次,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便捷地展示概念特性,比较相似与不同,如双气泡图专用于对比,鱼骨图专用于发现原因结果及其相关性,逻辑树可以分层列举议题的所有相关项目及其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有效助力问题分析(见图2)。再次,思政课本身具有概括性、灌输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堂中往往会选择学生更加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涉及面更广、关注度更高、情况更复杂,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及内蕴逻辑清晰呈现,层层深入地分析,归纳出其中隐藏的规律性认知,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和政策的理解。因此,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有效助力问题的解决。
4.以个性成长为目标,设计开放式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计可分为课前准备型学习任务和课后拓展型学习任务,二者侧重点不同。课前学习任务应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基础知识的铺垫,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课后学习任务应注重知识拓展和学习迁移,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的生长,实现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课前任务应注重基础性,便于夯实基础;课后任务应注重层次性,便于个体提升。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注意思维能力是带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的,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维型课堂必须为学生的个性成长预留空间,体现差异化发展。同时,无论是课前任务还是课后任务的设计和实施都应突出开放性、挑战性和研究性,也应适当地加入合作性任务,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触发灵感,协同进步。见图3。
开放型学习任务,需要学生能够在新旧知识、理论和实践之间实现拓展与迁移,具备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这对于初步接触此类型任务的学生会形成较大的压力。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引入可以作为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其完成开放式学习任务的能力。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使知识之间的关联具象化,更易于实现思维迁移和应用迁移,同时也便于通过思维路径的直观展示,促进学习焦点的层层递进,从知识层推进到思维层和情感层,在合作性任务中也便于实现思维碰撞和思维共振,完成团队的思维整合。
5.以多维双向为特征,建立立体化评价体系
高校思政课思维发展型课堂应构建适应课堂特性的评价体系,评价中应加入“思维发展”这一评价标准,但基于思维能力的动态多元特性的评价标准较难把握,需评价者从多个维度进行挖掘。首先,思维发展型课堂应构建起多维度议题式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诊断和评价,如书面评价、口头评价、课程平台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议题式则是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结合不同的课堂议题进行评价,不同的学生会受到不同议题的吸引,思维能力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议题式评价可以关注到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其次,“双向”则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评价这一双向评价体系,“双向评价、双向反馈”可以改变评价中的教师中心向,形成评价的“双核心”,其中突出强调学生对教师也要进行适时评价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就改进措施进行充分论证,从而避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也可以提升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意识,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效能有较好的效果。见图4。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多维双向的立体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确保新评价体系的全面化、精准化和动态性。“一图胜万言”,以可视化方式构建的教育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评价体系的立体化和多维性,用教学数据的实时反馈和动态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观察和记录,从而改变“上课睡一睡,考前背一背,考过全不会”的无效学习状态。同时,可视化的教学评价以直观的饼状图、折线图、散点图、斜线图等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学生也可以实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监测能力,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
同时,思维可视化技术支持下的多维双向立体式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全程智慧化监管,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均纳入考评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评价,突破传统教学评价均值化的局限。但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既需要技术的支持,也需要师生共同探索和尝试,构建的方式方法还需结合学科特点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
三、结语
思维发展型课堂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沉闷、思维游离、虚假参与、低效学习等问题,这一新课型可以使高校思政课从“沉闷”变“沉思”,从“游离”变“沉浸”。而思维可视化技术成为思维发展型课堂与高校思政课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帮助教师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参考。但思政课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也不成熟,需深度调研教师与学生对这一新课型的接受度、期待度和满意度,并继续探索挖掘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课改新举措,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如:如何根据学情实现课程思维目标的动态管理;如何通过认知冲突的设计,既实现思维拓展又实现情感塑造,达成“思情双育”的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既简便易行,又科学合理的新课型评价体系。以上都是在这一改革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希望有更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进来,在实践中推进高校思政课思维发展型课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