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晚稻高产栽培水浆管理模式
2023-02-18毛光锋苘娜娜孔祎昕杨列云王云峰夏国绵
毛光锋, 苘娜娜, 孔祎昕, 杨列云, 王云峰, 夏国绵*
(1.杭州市萧山区农(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1200; 2.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9;3.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新塘街道办事处 农业农村和社区管理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1200; 4.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农业农村和旅游发展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1200; 5.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王云峰家庭农场,浙江 杭州 311200)
水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通过水浆管理可以实现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促根、以水促苗、以水压草、以水灭虫,是水稻栽培最重要的技术之一[1-2]。围绕着水稻高产,众多专家开展了品种、施肥、高光效群体构建、病虫草害防控等试验研究,但由于水浆管理试验实施较为困难,水浆管理技术的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探索单季晚稻高产栽培的水浆管理技术,我们开展本次试验。本试验以小麦茬单季晚稻为研究对象,选用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7850,开展不同土类不同水浆管理模式试验。同时在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抽穗结实期、灌浆成熟期进行不同水浆管理处理,以形成不同土类单季晚稻的高产栽培水浆管理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土壤不同水浆管理模式试验
试验设土类(A)和水浆管理模式(B)2个因素,A因素设水稻土(A1,取自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南三村农田)、潮土(A2,取自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车路湾村农田)、盐土(A3,取自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围垦二十工段农田)3个水平;B因素设全程浅水(B1,移栽到成熟全生育期保持田面5 cm左右的水层)、浅-干-湿(B2,移栽到够苗保持田面5 cm左右的水层,够苗到幼穗分化始期排水搁田,幼苗分化到成熟保持田面湿润)、全程湿润(B3,移栽到成熟保持田面湿润,不建立水层)。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四周设保护行。
1.2 试验实施与培育管理
试验地点位于戴村镇南三村,采用微区盆栽。各小区为长150 cm,宽100 cm,高60 cm的木框,内衬PVC膜,两端离底高20 cm处开5 cm孔用于排水。小区排列时先在试验田刨去25 cm的表土,再按上木框,铺拌均匀的客土25 cm。
供试品种为籼粳杂交稻甬优7850,于2020年5月19日播种,进行基质育秧;6月15日移栽,人工模拟机插,定苗种植,行距20.00 cm、株距18.75 cm,每穴2本;每个小区种植40穴计80苗。铺客土后每小区施茂施稻坚强(N∶P∶K为26∶10∶15)控释肥135 g作基肥,7月20日每小区施尿素和氯化钾各17 g作穗肥,相当于全生育期施N 286.5 kg·hm-2、P2O590 kg·hm-2、K2O 202.5 kg·hm-2。试验田人工除草,按高产要求进行病虫防治。
试验根据《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调查基本苗,定点调查苗蘖动态,计算最高苗、有效穗;在成熟期取样测量株高、穗长,考察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人工收割、脱粒、称重,用Kett PM-8188A谷物水分测量仪测量稻谷含水量,计算稻谷实产。
1.3 数据分析
运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单季晚稻生长的影响
在3种土壤上,单季晚稻的每株分蘖数和每株成穗数均以A1最高,A2其次、A3最低,在基本苗相近的情况下,A1容易发足有效穗数,分蘖的成穗率也较高;A3有效穗数较少,成穗率也较低;A2介于两者之间。不同水浆管理模式对单季晚稻的分蘖成穗有明显影响,以B1处理的最高苗数最高、每株分蘖数和成穗数均最高,但其成穗率最低,有效穗数低于B3处理;B2处理每株分蘖数、每株成穗数、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最低;B3处理成穗率高,使有效穗数高于其他2个处理(表1)。
表1 单季晚稻在不同土壤上的分蘖特性比较
在3种不同土壤中,A1以A1B2的有效穗数最高,A1B3前期分蘖旺盛,但有效穗数与A1B1相仿。A2以A2B3分蘖力强,有效穗数最高,A2B1次之,A2B2最低。A3以A3B1分蘖力最强,有效穗数明显高于其他2个处理;A3B2与A3B3在分蘖力及成穗上相近(表2)。各处理在分蘖及成穗方面的差异,与不同土壤的肥力水平及保肥保水能力相关。
表2 不同处理下单季晚稻的农艺性状比较
2.2 不同处理对单季晚稻的影响
在3种土壤上,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以A3最高,A1的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与A2相近,但A2结实率高于水稻土,A1千粒重高于A2(表2)。A1平均产量为13.86 t·hm-2,高于A2和A3;A2平均产量为12.41 t·hm-2,A3平均产量最低,为9.19 t·hm-2。分析产量结构,A1高产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较高,其有效穗数达246.9 万·hm-2。
在3种不同水浆管理模式中,有效穗数以B3最高,B1次之,B2最低;株高、穗长以B1最高,其他两处理相仿;B1的每穗总粒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B3其次,B2最低;千粒重也以B1最高,B2其次,B3最低(表2)。产量以B1最高,平均产量为12.22 t·hm-2;B3平均产量为11.98 t·hm-2,居第2位;B2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为11.25 t·hm-2。
在水稻土上以B1处理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4.54 t·hm-2;B3处理居第2位,平均产量为13.91 t·hm-2,比B1处理减产4.3%;B2处理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为13.14 t·hm-2,比B1处理减产9.6%、比B3处理减产5.5%。
在潮土上采用不同的水浆管理模式时,单季晚稻产量呈现出与水稻土类似的情况,以B1处理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2.78 t·hm-2;B3处理居第2位,平均产量为12.75 t·hm-2,比B1处理减产0.2%;B2处理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为11.69 t·hm-2,比B1处理减产8.5%,比B3处理减产8.3%。
在盐土上采用不同的水浆管理模式时,单季晚稻产量表现出与水稻土、潮土相似的变化趋势;以B1处理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9.34 t·hm-2;B3处理居第2位,平均产量为9.30 t·hm-2,比B1处理减产0.4%;B2处理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为8.93 t·hm-2,比B1处理减产4.4%、比B3处理减产4.0%。3种水浆管理模式间,B1处理和B3处理均高于B2处理。
3 小结与讨论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水稻土、潮土和盐土中,单季晚稻种植籼粳杂交稻以水稻土上产量最高,潮土其次,盐土产量最低;产量的差别主要受有效穗数影响,水稻土的有效穗数明显高于潮土和盐土,潮土的有效穗数也明显高于盐土。可能是由于水稻土的肥力水平和保肥保水能力明显高于潮土所致。
在全程浅水、浅干湿、全程湿润3种水浆管理模式下,在3种土壤上均以全程浅水模式产量最高,全程湿润模式产量其次,浅干湿模式产量最低。因此,在灌溉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单季晚稻高产栽培中应采用全程浅水或全程湿润的水浆管理模式[3],特别是在潮土和盐土,不能采取水稻生长中期断水搁田的水浆管理模式[3-4]。在本试验中,各处理未进行秸秆还田,未施用有机肥,因此,全程浅水模式的土壤还原反应较弱;生产上在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的情况下,水浆管理还应注意长期淹水造成的还原反应的影响。
2020年萧山地区遭遇了超长梅雨和持续高温干旱,6月3日—7月28日以连阴雨天气为主,7月31日—8月25日以持续高晴热天气为主,可能加剧了水浆管理模式对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