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芬主任基于“治未病”思想防治肛肠疾病的经验探析
2023-02-17孔凡芬
马 梅 李 福 孔凡芬
(昭通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云南 昭通,657000)
肛肠疾病范围广泛,发生在结直肠肛门的疾病都可归于肛肠病范畴,常见的肛肠疾病包括痔、肛周脓肿、肛瘘、肛裂、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据2015 年中国肛肠疾病流调结果显示,我国约有5.2 亿人次患有不同程度的肛肠疾病,患病率高达50.1%,远远超过心脑血管、内分泌等常见疾病[1]。孔凡芬主任为云南省第五批中医药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昭通市直名中医、昭通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学科带头人,行医30 余年,充分发挥“治未病”理论在肛肠疾病的预防和诊治中的优势,尤其在混合痔、便秘、胃肠炎、溃疡性结直肠炎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药特色,对肛肠疾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张心身同治、内外同治、药食同疗等思想贯穿于肛肠疾病的始终。
1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治未病”思想渊源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深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2]。“治未病”思想在古代医家诊治疾病中已经受到重视。再如仲景的《金匮要略》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2]”。仲景等先贤继承《内经》中“治未病”理论,对治未病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仲景的“治未病”理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养生防病;早期治疗、既病防变、病重防危;瘥后防复”,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想的内涵[3]。“治未病”思想的内涵主要在于调理人体自身功能趋于平衡状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疾病还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即养生保健治疗,此阶段主要在于遵循自然规律,调整阴阳,达到动态平衡,增强机体防御外邪能力,防病于未然,这就是“未病先防”阶段的思想核心;而针对已出现的疾病或疾病早期,通过中医四诊观察外在细微变化、推测疾病的内在本质,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力求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变恶化,此即疾病治疗阶段。疾病愈后常常伴随气血阴阳等虚损,临床上需要注重扶助正气,防御外邪,同时调理恢复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等功能趋于正常,避免疾病再次复发及新感外邪发病。
2 “治未病”思想与肛肠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更加体现出中医“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理论的重要性。伴随当今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增多、流行性及传染性疾病的出现,突显出了中医防病、治病的巨大优势。中医学在诊治肛肠疾病中具有显著优势,因此,从“治未病”思想出发,探究肛肠疾病的中医防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1 未病先防,及早预防肛肠疾病
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正常人群平素就需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理论就强调固护正气来抵御邪气。一方面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遵循“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的理念,积极消除致病因素,尽可能达到不发病的理想状态。未病先防包含调畅情志、强健体魄、合理膳食、顺时养生等丰富内容,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契合。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4]。《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5]。《医宗金鉴》《丹溪心法》中均表明痔疮的病因不外乎六淫中的“风、湿、燥、火”四种邪气。《窦氏外科全书》云:“久忍大便,遂致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6]。”表明痔疮的发病与大便密切相关,如排便时间长或大便干结难解等均可诱发痔疮。《河间六书》云:“盖以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李核,甚者乃变为瘘也”[6]。刘完素认为肛痈的主要病因在于风热之邪引发脏腑功能紊乱,导致气血亏损,进而脾胃运化、升降失常而发病,主张早期预防,少食辛辣刺激食品,保持肛门清洁及大便通畅。
2.2 早期治疗,预防传变
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针对已病或病情预后不好的患者,早期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如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论,做到及早诊断,预防传变,在疾病发作或加重之前有效控制住。
如肛瘘与肛痈,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疾病,其实它们有着密切联系,均为肛周感染性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肛痈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肛瘘,肛瘘在发作期局部又形成肛痈,所以在肛痈初期就需要及时、规范治疗,通过早期的手术治疗配合中医药的内服外用,如肛肠疾病术后最易发生的尿潴留,中医可以通过耳穴、针灸、穴位贴敷、热盐包等早期干预,消除或减少尿潴留的发生,避免因术后尿潴留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发生,肛肠疾病术后排便困难或者大便频数少可以口服中药以调理大便。
2.3 瘥后防复
除邪务尽,瘥后防复。“瘥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时刻注意预防复发,掌握疾病走向的“主动权”。通常情况大病初愈,身体羸弱,气血阴阳脏腑失衡,力求在后期疾病康复中需要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津液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状态,采用中医系统调理,尽早恢复脏腑功能正常,最终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痔疮手术后也容易复发,所以在平素及术后需要合理搭配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注意肛门卫生,避免久站久坐,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及提肛运动等来协助疾病的愈后,同时也可以辨证运用中药调理体质或中药肛门坐浴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7]。
3 孔凡芬主任基于“治未病”防治肛肠疾病特色
3.1 心身同治
心身同治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中“形神一体观”,“形”承载着“神”,“神”主导着“形”。治身即治形,“形”是指有形之躯体如五脏、六腑、宗筋、肾子等;治心即治神,心主神志,此处之“神”为狭义之神,为人体具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如性欲的萌动、紧张焦虑、抑郁等表现。从生理角度上“形”与“神”协调机体代谢,形神主司的功能失去平衡即发病[8]。中医学很早就注重情志因素的调护,认为情志是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由“肝”的生理功能体现。如吴达《医学求是》中指出“肝木之于春也,遂其生长之性,则木荣而不伤,郁其疏泄之性,而木性必欲疏泄,泄则生”,说明肝的调达疏泄功能与维持正常人体排泄有密切的联系[9]。孔凡芬主任认为,肛肠疾病根据其临床疾病特点可归纳为“便秘”“泄泻”“混合痔“肠郁”“肛痈”“肛瘘”等范畴,病位在肛门及大肠,但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其发病原因与情志失调关系最为密切,临床治疗中常采用疏肝行气、消食宽中、健脾开胃、润肠通便等治疗方法,积极引导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顾虑。
3.2 内外同治
中医肛肠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治疗是其一大优势。在现代外科手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中医肛肠病学在肛肠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孔凡芬主任认为肛肠疾病大多表现为局部病变,但应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应将内服、外治、手术充分融合,内外同治贯穿于肛肠疾病治疗的始终。如孔凡芬主任创制的健脾通便汤、苦黄痔消洗液、紫芩膏、湿疹洗液等内服外用的中药制剂,还改良了痔疮、肛瘘、肛周脓肿等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创伤。我辈当学习和发扬孔凡芬主任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钻研肛肠疾病的诊疗和预防,为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作出新探索。
3.3 药食同疗
药食同疗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其理论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我国对药食同源物质的管理制度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到2021 年,我国“药食同源”正式进入依法管理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药食同源”相关产业正式成为中医药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药食同源在生活中可作为药粥、药酒、药茶、煲汤料、刺身、预包装食品等多种形式使用。孔凡芬主任临床治疗肛肠疾病的方药充分体现了“药食两用”的特色,如山药、当归、核桃仁、茯苓、葱白、蜂蜜、藕、猪油、丝瓜、菠菜、苋菜等“药食同源”之品防治肛肠疾病,孔凡芬主任还创制了一系列的中药代茶饮来防治疾病,如决明子6 g、桔梗3 g、麦冬3 g、北沙参5 g、陈皮5 g 来预防便秘。
4 验案举隅
患者王某某,男,35 岁,已婚,2022 年9 月14 日初诊,自诉大便干结难解1 月余。患者诉1 个月前因家庭矛盾吵架后情绪郁闷,出现大便2~3 d 一行,粪质干结,排出困难,伴腹胀、烦躁易怒,时有胸胁隐痛不适,无口干、口苦,无恶心呕吐,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结合中医四诊资料,中医诊断为:便秘(肝郁气滞证);西医诊断为:便秘。治则:疏肝理气,润肠通便。予柴胡疏肝散合麻仁丸加减,组方如下:醋滇柴胡24 g,炒白术15 g,白芍20 g,当归15 g,茯苓10 g,甘草8 g,香附15 g,郁金15 g,木香10 g,砂仁10 g,酒黄芩8 g,炒火麻仁15 g,柏子仁15 g,桃仁10 g,炙何首乌15 g,粉葛20 g,玉竹15 g。中药4 剂,冷水浸泡30 min,每剂2 d,早中晚饭后温服1 次,250 mL/次。治疗后与患者沟通,嘱患者放松心情,按时排便,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保证饮水量,适当运动。
2022 年9 月30 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大便1~2 d 一行,粪质不干,成形,排除顺畅,烦躁、胸胁隐痛明显好转,舌淡红,少苔,脉细。治以:疏肝健脾,行气宽中,中药上方去火麻仁、桃仁、柏子仁、黄芩、粉葛、白芍,加枳实15 g、炙黄芪20 g、山药20 g、玄参15 g、麦冬15 g。中药4 剂,冷水浸泡30 min,每剂2 d,早中晚饭后温服1 次,250 mL/次。
2022 年10 月19 日三诊,患者诉大便每日一行,粪质不干,成形,无烦躁、胸胁隐痛,无腹胀等不适,患者自觉全身症状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嘱患者以山药、藕等食疗巩固1 个月,嘱患者放松心情,按时排便,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保证饮水量,适当运动。
2022 年11 月25 日复诊,患者诉上述症状均治愈。
按语:患者已婚中年男性,因排便困难前来就诊,大便2~3 d 一行,粪质干结,排出困难,伴腹胀、烦躁易怒,时有胸胁隐痛不适,无口干、口苦,无恶心呕吐,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患者因家庭矛盾吵架后情绪郁闷,结合临床症状及舌脉可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方中柴胡、木香、香附、郁金疏肝理气;白芍养血柔肝,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使气血调和;柏子仁、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白术健脾益气;砂仁、茯苓燥湿健脾;当归补血活血,兼以润肠通便;何首乌补益肝肾,润肠通便;黄芩清邪肝火;粉葛、玉竹养阴生津。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润肠通便之功。二诊时患者服药后排便较前规律,粪质不干,排除顺畅,烦躁、胸胁隐痛明显好转,乃服药后气机升降得以恢复,但舌脉表现出脾胃虚弱之候。故去火麻仁、桃仁、柏子仁、黄芩、粉葛、白芍等润肠通便、清热药物,为防峻下太过伤及脾胃,加枳实15 g、炙黄芪20 g、山药20 g、玄参15 g、麦冬15 g 等扶正固本之药,促进脾胃功能恢复。三诊时患者大便已恢复正常,嘱患者运用食疗结合改善起居生活来进一步改善便秘。
5 小结
孔凡芬主任深入探究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肛肠疾病中的运用,如在未病先防方面,明辨病因病机,对前期可能诱发肛肠疾病的危险因素或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干预,重点预防,调畅情志,指导膳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适当的提肛运动及体育锻炼;在已病防变方面,找准病因病机,以及借助现代技术,主张内外同治,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扩散,使疾病尽早治愈;在瘥后防复方面,善于运用药食调理全身脏腑、气血、阴阳,使疾病愈合,正气得复,避免复感外邪,尽可能消除疾病的后遗症,最终又回归“未病先防”的阶段,充分将“治未病”思想运用到肛肠疾病的防治中,对临床防治肛肠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