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筋皮部与卫气理论探讨呼吸系统病毒感染后遗症的治疗

2023-02-17卢云霄吴中朝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4期
关键词:皮部卫气经筋

周 静 邹 昕 卢云霄 郝 峻 吴中朝

(1.武汉市东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湖北 武汉,430040;2.黄石市中医医院团城山院区康复科,湖北 黄石,435000;3.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康复科,湖北 武汉,430015;4.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010)

各类疾病患者的完全康复是全球医学界所面临的一项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各国对于各种病毒感染后期症状的处置方法多涵盖识别、调查、评估、管理四个方面。临床干预研究较少且质量不高,缺乏对“病毒感染后状态”的有效治疗手段及疗效评估[1]。西医对于这些遗留症状的治疗方式有限,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低毒副作用的特点,对于以多症状同时出现的患者群体具有明显优势[2]。近些年,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了多种传染病的诊治工作,疗效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中医学理论包含对疾病发展、趋向、转归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预防、早期治疗、控制、预后均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医疫病防治的环节主要包括“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两个重要部分。针对病毒感染后的不同阶段、不同症状需要辨证分析、对症下药,达到气血阴阳平衡而得愈。通常以温病学说、六淫学说或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进行治疗[3]。十二经筋与皮部、卫气理论运用较少。以筋经皮部、卫气理论为指导,可为呼吸系统病毒感染后遗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1 病毒感染后遗症特点

病毒感染等传染性疾病多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中的湿毒疫,起病隐匿,传变迅速,多生变证,缠绵难愈。《内经》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吴又可也在《瘟疫论》中指出:“其年疫气盛行,所患皆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言其为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毒经呼吸道主侵入肺,可波及心、肝、脾、肾多个脏器。其病机通常为“湿、热、毒、瘀”四种类型。

部分患者感染病毒后,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可能出现各种新的、复发的持续健康问题。即使是隐性感染人群,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种类和时间长短的综合健康问题[1]。一些病毒感染后的系列症状被称为“感染后状态”(Post Infection Conditions),已被世卫组织认定为一种新的疾病[4]。

症状的多样性和持留性是病毒感染后遗症的特征之一,某些后遗症状可能持续数月乃至更长时间,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国外研究显示,呼吸系统受到病毒感染后会对体内多系统造成损伤,感染恢复期后的1~3 个月内,普遍临床症状包括肺部症状、心肌炎、功能性活动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味觉和嗅觉功能障碍等[5]。有学者随访观察了2 469 例病毒感染住院患者,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半年内仍至少存在一种长期症状,其中疲劳乏力约占63%、睡眠困难约占26%、焦虑抑郁约占23%;病情更严重的患者出现长期症状表现的机会更高,且女性患者发生概率较男性更高[6]。各种病毒感染导致的后遗症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感染病毒后引起的细胞损伤、炎性因子介导、免疫细胞因子风暴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主要影响因素[7-8]。

中医学认为,疫邪侵袭人体后,正邪斗争,邪退后而正气大损,致使恢复期五脏正气不足、气血阴阳虚衰。同时少量邪气留伏于体内,若调摄不当,易导致邪毒复发或引发其他症状。加之各种抗病毒药物、激素的不良反应与惊忧悲恐等情志因素影响,进一步耗损体内元气,从而导致诸多后遗症状的产生[9]。虽病因众多,但总体上以本虚标实为主,治宜补益肺、脾、肾三脏,调和气血、疏通经脉,扶正祛邪。

2 经筋皮部与卫气理论对病毒感染后遗症的指导意义

2.1 经筋

“经筋”一词出自《灵枢经》,其附属于十二经脉,分布于人体筋肉关节,负责联系皮肤、肌肉、筋膜、骨骼关节,维持身体形态和运动机能。以经筋学说为指导,对各种肌肉、关节、软组织损伤疾病,乃至脏腑疾患的治疗都具有突出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生命活动是基于一种平衡状态,任何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运作,都需要相对稳定的基础环境。人体感受外邪(病毒感染)之后,邪气从卫表入里引起经筋系统病变,造成力学运动平衡的失调。一旦平衡环境遭到破坏,便会影响相应的组织器官功能,引发各种疾病[10]。邪退之后,部分余邪伏存于人体经筋之中,便可导致各类后遗症状的产生。经筋病主要分为筋性痹病、筋性窍病、筋性腔病三类[11]。运动系统和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可归为筋性痹病;筋急或筋纵、窍气不利引起的五官九窍和二阴病症,可归为筋性窍病;气机紊乱所引发的胸腹盆腔筋膜病症,可归为筋性腔病。呼吸系统病毒感染的急性期多表现为筋性腔病和筋性窍病,而后遗症状多属于筋性窍病和筋性痹病范畴。

2.2 皮部

皮部理论初载于《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内经》将人体划分为皮、肉、筋、骨四个层次;皮部可沟通体表与十二经络,调整相关脏腑的气血运行[12]。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在于皮,各有分布,乃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皮部作为人体的独特系统,与经脉、络脉、经筋等有重要关联。现代解剖学认为,皮部主要包括体表的皮肤、毛细血管等浅层组织。研究发现,皮肤作为第一层物理屏障,不仅可抵御外界物质侵入和防止体内水分、营养丢失,还可作为免疫系统的补充参与介导免疫应答[13]。通过对皮肤真皮层的治疗,能够在免疫及内分泌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浅刺皮部能够影响真皮层,通过肠-脑-皮轴调节人体的神经、免疫和内分泌功能[14]。也有学者认为,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可促进释放神经信号分子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与大脑,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整体调控作用[15]。

五脏中,肺与皮毛相应,肺将卫气宣发于表,游走于皮毛之间,令皮毛腠理秘固而防御外邪。肺为华盖、亦为娇脏,外邪最易通过人体皮部侵袭而首先入肺;反之肺脏和呼吸系统受损也会导致皮部的相关病理症状发生。皮部同经络和脏腑之间紧密联系,人体皮部具备反映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功能[16]。在皮部进行治疗是改善呼吸系统病毒感染后遗症状的重要途径。

2.3 卫气

《素问·痹论》中阐述:“卫气属于人体阳气之一,其性剽悍滑利,源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从上焦走出而行于脉外,在皮肤分肉之间快速循行”。《灵枢·本脏》归纳其主要功能为护卫肌表、滋养腠理、开阖毛孔等。

卫气是维系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之一,它们由皮肤分肉间散布经筋之中,经筋有赖卫阳之气温煦,经筋禀受卫气而用[17]。“风气同太阳俱入……同卫气相干,其道不顺则卫气凝而不舒……”。外邪来犯,干扰卫气循行;邪气深入,使气血瘀滞、神经传导不利,出现肌肉关节各种不良症状,乃至影响人体脏腑。当人体卫气虚弱时,病毒和外邪之气趁虚而入,令筋络受阻、气血瘀滞不畅,致使经筋病变,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卫气充则外邪难入,卫气至则经筋可舒[18]。筋性疾病的产生,是卫气失常、机能调节失衡导致的结果[19]。可见,卫气的充盈与流畅,对人体维持正常运动机能、脏腑功能都有重要作用。调摄卫气是治疗筋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对卫气进行正面的调整干预,是临床中治疗和改善患者病毒感染后状态时不可忽视的部分。

此外,卫气循留于皮部,由标本根结、气街与机体构成多方位联系,发挥保护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20]。人体皮部广布体表,可调节表里营卫、渗灌气血津液[21]。卫气和则皮肤润柔、腠理致密、分肉解利。卫气的充盈流畅,可平衡机体内环境,提高人体调节与适应能力,进而改善外邪入侵(病毒感染)呼吸系统后的诸多不良反应。卫气与皮部密不可分,通过在皮部进行各种治疗,能直接激活和调动卫气运行,提高人体的抗病和康复能力,促进余邪散尽,改善呼吸系统病毒感染后遗症状。

3 典型案例

3.1 皮肤瘙痒

患者丁某,男,63 岁,2023 年2 月3 日初诊。以咽喉不利、背部皮肤瘙痒半月为主诉。患者于2023 年1 月中旬曾确诊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表现为低热、咽痛口干、咳嗽咯痰、胸背部阵发性隐痛,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ST 段改变,心肌缺血表现。服药约5 d 后好转,1 周后咳嗽、胸痛症状基本消失,咽喉不适感未消除。随后自感背部皮肤瘙痒,时轻时重,夜间明显,影响睡眠,自行外用止痒药物,效果不佳,遂前来就诊。患者神志清醒、精神尚可,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降压药,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温36.5 ℃、血压13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舌红苔黄厚、脉弦数;饮食尚可,小便色黄、大便偏干。观察发现患者背部瘙痒区域有红色点状物分布,皮色微红有抓挠痕迹,皮质较干硬,无明显肿胀表现。初步诊断为急性皮炎(热毒伤阴型),治宜清热解毒、养阴润燥。采取毫针平刺、揿针结合艾灸治疗,中药配合内外同调。患者侧卧位,在其背部足太阳经筋循行区域寻找阳性反应点(筋结点、压痛点、痒点),使用0.3 mm×30 mm规格毫针在阳性反应点上方或下方平刺,针尖方向均指向皮肤瘙痒区域,留针30 min;同时在关元穴联合施灸,30 min/次,上述方法1 次/d。取针取灸后,在瘙痒部位四周边界区域选取6~8 个治疗点,采用揿针按压留置,留置24 h/次,隔日1 次。中药组方:以普济消毒饮加减化裁(牛蒡子10 g、黄芩15 g、桔梗15 g、甘草6 g、马勃15 g、连翘10 g、北沙参20 g、升麻10 g、柴胡10 g、僵蚕10 g、蝉蜕10 g、当归10 g、黄芪20 g、白术15 g、太子参20 g、合欢花10 g),1 剂/d,早晚分服,共服用7 剂。针灸治疗共计10 次后,患者瘙痒感已大为减轻,背部红疹基本消失,偶有不适感,咽喉不利症状亦明显缓解。嘱其忌烟酒和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保持作息规律,不可滥用止痒药物,不适随诊。半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症状无明显反复或加重。

按:该患者的后遗症状以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五脏中肺其华在毛,卫气由肺宣发于表,走于皮毛之间,令皮毛腠理秘固,作为体表第一层物理屏障防御外邪。人体皮部可呈现疾病亦可治疗疾病。利用毫针浅刺皮部,“无感得气”手法能够干预真皮层,通过肠-脑-皮轴,在整体上调节人体的神经、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同时调畅经筋与卫气。“善治者,治皮毛”,利用皮内针(揿针)在瘙痒部位四周数个临近治疗点留针,可使其产生气的相互传导感应,四方交济相通,直达病所。久病及肾,加之老年患者肾气不足,艾灸关元穴可培补肾气、金水相生、提助卫气,上下交通,促进气血运行。方中黄芩清三焦之热邪;牛蒡子、马勃、僵蚕清热消肿;甘草、桔梗、蝉蜕清咽除烦;北沙参、太子参滋阴润燥,生津益胃;黄芪、白术补益脾肺之气;连翘、当归解毒散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合欢花宁心解郁、安神;柴胡、升麻有透发邪气之功。

3.2 肢体痿软

患者黄某,女,46 岁,2022 年10 月26 日初诊。四肢乏力、活动不利,伴言语不利1 周。患者于2022 年9 月底曾确诊呼吸道病毒感染,出现发热、干咳、全身酸痛等症状,自行服用抗病毒药物1 周后好转。随后出现四肢无力、言语不利、口干喜饮等表现,遂前来就诊。患者家属搀扶就诊,无胸闷心慌、头晕头痛症状,否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体温36.6 ℃、血压125/85 mmHg;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细数;纳差,大便干、小便尚可,睡眠欠佳。患者精神尚可,四肢肌肉触诊有松弛感,左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颅脑CT 检查结果显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痿证(肺热津伤型),治宜滋阴清热,濡养筋脉。采用经筋皮部针法,配合艾灸、内服中药治疗。患者仰卧位,在手阳明经筋选取肩髃次、三角肌筋结点、手五里次、曲池次、手三里次、合谷次;足阳明经筋选取髀关次、伏兔次、足三里次、丰隆次、内庭次;任脉廉泉穴,用浅刺法,留针30 min。同时每次针刺完成后在患者神阙、气海、三阴交施灸,30 min/次。取针后在上述筋穴消毒后进行揿针留置治疗,隔日针灸治疗前揭取。上述治疗1 次/d,同时配合中药组方内服。清燥救肺汤加减化裁(黄芪25 g、党参15 g、酸枣仁15 g、夜交藤15 g、麦冬20 g、百合20 g、生甘草6 g、苦杏仁10 g、麻仁10 g、桑叶15 g、枇杷叶15 g、白术15 g、防风10 g),1 剂/d,早晚分服,共服用10 剂。共计针灸治疗2 周后,患者可自行下床行走,肌力基本正常,口舌言语自如。嘱其勿劳累,继续在家休养观察,期间可艾灸双侧足三里30~40 min/d,不适随诊。半月后复诊,患者已基本恢复如常,偶有疲劳感,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按:根据该患者症状表现,肢体软弱无力、行动受限,肌肉松弛,肌力偏低,可归属于经筋病中的“筋纵”范畴。“肺朝百脉”,呼吸道感染病毒后,外邪使肺脏功能损伤,气血运行不畅,卫气传导失常,经筋无法正常濡养肌肉骨节,导致四肢肌肉痿软无力。依据“经筋禀卫气而用”“卫为百病之母”“治痿独取阳明”等理论。通过在手足阳明经筋相关筋穴,进行肌肉筋膜浅刺可疏导卫气、调畅经筋。基于卫气皮部理论,揿针针刺刺激人体表皮,激发机体卫外能力,宣导卫气于患处;在皮部进行温和、高频的持久刺激,增加血液循环、调和气血阴阳,加快肌肉组织修复。在神阙等穴施灸,艾灸温通功效可促进气血运行,提升脾胃运化功能,从源头助力卫气产生,提高人体免疫力。方中党参、麦冬、甘草、百合甘润生津、养阴益气;桑叶、枇杷叶、苦杏仁、麻仁清热宣肺、润燥通便;黄芪、白术补益脾胃提助人体正气;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防风制衡寒凉药物之性,同时有沟通腠理卫表之功。

经筋、皮部学说是对十二经脉系统的重要补充,将其与卫气理论相结合应用,对临床辨病、治病的思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针药并举”是吴中朝教授所传承的澄江学派中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22]。此外,他十分重视艾灸的功效,提倡艾灸在中医保健、治疗中宜广泛运用[23]。“真气内守,病安从来”,特别是疫情之下,艾灸扶正祛邪、培本固元的作用更加不可被忽视[24]。针、灸、药三管齐下,内外同调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4 小结

近年来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中医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建设是国家医疗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潜力巨大。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的互补协调是我国公共卫生产业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医药对各种疾病恢复期的介入、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具有重要帮助。临床诊疗中,各类病毒感染后遗症患者的症状表现、体质特点各不相同,筋经皮部与卫气理论拓展了诊疗思路,提升了中医药治疗方法的丰富多样性。在后续的工作中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中医各类经典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开发中医药临床特色技术,以及优化相关诊疗方法。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凝聚广智、博采众方,希望各位中医药工作者能够将传统理论不断发掘,传承创新,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防病、治病能力和科研水平,扩大其在现代疾病诊疗中的影响力,助力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皮部卫气经筋
津沽小儿推拿中皮部推按及其理论探析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付于皮部浅刺针法理论探析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