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3-02-17黎雨苗朱泽琛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一体化人才培养高校

黎雨苗 朱泽琛

摘 要:近年来,加快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建设,实现“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本质上是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等一体化建设来支撑和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也是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本文阐释了“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及价值,继而探索新时代要求下高校“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行动路径。

关键词:高校;“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64

1 “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界定

“本-硕-博”三个办学不同阶段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四为”方针的具体体现。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和课程性质不同,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也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同。本科教育以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是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阶段,也是进一步奠定学生学习和研究基础的关键时期。本科阶段的课程主要涵盖了通识课、公共课、专业课,以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硕士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基础阶段。以理论与实践并重、前沿与基础相结合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知识获取能力。博士教育是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前沿阵地,以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自主创新科研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与本科、硕士相比,博士阶段主要从事前沿基础及理论研究,以课程设置为例,博士生专业课程的目的是深化知识点,不需要设置知识教育基础课程。

当前,学者对于“本-硕-博”的研究始终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如选拔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创新训练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上,笔者认为这只是“本-硕-博”一体化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之一。关于“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始终还是聚焦在操作层面的分析,还未能把复杂的、不断演化的实践问题根植于理论科学之中。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是地方性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本质上是高校在党的领导下,立足于顶层设计的统筹谋划,布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一体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2 “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2.1 高校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需要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高校办学指明了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要求高校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有担当、能作为的拔尖人才。“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落脚点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特别是将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2.2 高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部署,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如何实现高校高質量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理念及方式更是成为当前乃至今后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高质量发展是指为保障高校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尤其人才培养活动而对影响学术活动的要素和机制进行优化和协调的过程。主要关注的是学科专业、教师、课程教学、学生等要素。换言之,高校高质量发展就是通过协调和优化学科专业、教师、课程教学、学生等要素和机制的方式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过程,这与“本-硕-博”一体化建设不谋而合。“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是全方位的建设,需要在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建设科研平台等方面协同建设,才能实现“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因此“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高校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之举

2010年发布的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前方的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阐明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技能劳动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而研究生阶段改革的速度和力度则明显跟不上本科。研究生教育关系着当下及未来国家知识生产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重视研究生教育也尤为重要。有学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关键在研究生教育,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应从本科阶段延伸到研究生阶段。这与“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理念相契合,“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统筹考虑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教育,有利于人才的持续、深入培养,因此成了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3 “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双一流”建设以来,高校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高校如何抓住机遇,借势生长,脱颖而出,值得深思。“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为此,本文从高校发展实际出发为高校“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3.1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中国高校最基本的底色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高校要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就必须加强和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首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决定的,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牢牢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使高校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其次,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高校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重大任务,也承担着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职责,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不能动摇。最后,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独特优势,也是长期实践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中国高校的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于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性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育才全过程,着力实现三全育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贯彻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中的生命线,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育人育才的实效。

3.2 加强学科建设,凝练优势特色学科方向

高校应立足当地、服务当地,紧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特点,主动对接当地产业,预测各类人才的需求,依靠特色、交叉和优势学科,在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提升学科的水平及层次。一是大力建设优势学科。高校一定要主动作为,集中力量建设在同类学科中发展水平靠前的、具有核心竞争的优势学科,使一批学科率先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平。二是重点培育交叉学科。需要大力培育交叉学科,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的平台共享、人员流动、知识交融。有助于培养知识理论完备、科研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烈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也有助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通力协作完成科研攻关,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是着力打造特色学科。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特点着力打造有发展空间的特色学科,提炼学科方向,避开强势高校及优势学科,进行错位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

3.3 提升科学研究质量,实现科研反哺人才培养

一是变更对于科研的理念。科研者,在于人为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对于科研工作者,我们应该引导、支持、鼓励,给予科研工作者充分的人文关怀。此外,还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二是可以加强效益观念。以市场需求作为科研方向的引导,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学生知行合一,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将重大基础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作为科研的重点对象和方向。三是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合理的科研成果管理,对科研成果、职称评定、科研考核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完善。四是加大科研经费的合理投入,通过各种渠道,如政府赞助、企业支持、设立科研启动基金来支持科研项目的推动,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拓宽科研经费的投入,并且丰富的科研经费可以增强高校对科研人才的吸引,而更多科研人才的加入可以使高校形成更强的科研团队,从而更好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3.4 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强化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校的核心力量和重要财富,是高校“本-硕-博”一体化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与支撑,因此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需求。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尽最大能力为人才搭建施展抱负与才华的平台,营造包容、开放的学术环境,提供优质的薪酬待遇,用最真挚的情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完善教师团队结构。要不断完善教师团队结构,在资历方面,做到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合理搭配;在学缘结构方面,做到不同学科、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搭配,使得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多元化、差异化;在教师类型上,要做到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合理搭配。總之,要大力打造一支各方面结构都科学合理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提高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可以定期开展各类教学竞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国内外高端学术交流和论坛,拓宽教师学术视野;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做专题讲座,提升教师学术素养;定期派教师出国学习深造,或作为访问学者开展合作和交流,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

3.5 优化办学条件,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国内外经验表明,切实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是提升“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必须强化自主意识,以高校自我评估、自我管理为基础。首先,成立专门的“本-硕-博”一体化建设工作机构。成立专门的机构,可以使“本-硕-博”一体化建设专业化、有序化,做到专事专办、专人专责,避免部门间推诿扯皮、职责不清。其次,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合理的、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一是要构建差异化、多样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可根据学科门类制定不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可根据学位类别制定学术型学位点和专业学位点评估指标体系。其次,要设定合理分配权重比例的指标体系,做到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国际与国内指标相结合;刚性和柔性指标相结合。总而言之,要通过构建合理、有效的“本-硕-博”一体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达到良好的诊断效果,帮助“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找准问题,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实施“本-硕-博”一体化是各高校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目前学生追求更高学历、更强本领的一个可靠选择,也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更具创新能力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注释:

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就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② 报告指出本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知识、工作技能以及广泛的就业选择,对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但是研究生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将有助于经济的繁荣以及保持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参见: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 LSAND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THE PATHWARD:THE FUTURE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HTTP://WWW.FGEREPORT.COM/RSC/PDF/CFGE_REPORT.PDF,2010-4-29/2019-11-21.

参考文献

[1]王永生,庞之洋,丁江明等.“本-硕-博”连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6):124126+142.

[2]徐德欣.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特色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21.

[3]陈夏莹.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效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4]郑文龙,欧阳光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挑战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06):4653.

[5]孙梅.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问题、价值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204207.

[6]蔡亚楠. “双一流”背景下甘肃省省属高校学位点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7]靳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0,(01):114121.

猜你喜欢

一体化人才培养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