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文
2023-02-17崔翔
崔翔
考点概述
论辩文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文的端绪,汉代政论文名篇迭出,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辩文,在思想的表达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出崭新的局面。在这些文章里,作者或就某种理论主张或政治制度,或就某些社会习俗或社会弊端,从根本上进行考察和探讨,以辨别是非真伪,表明自己的主张。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选取了《战国策》中的两篇,无论是个人论述还是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和说服力。因此论辩文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的一类文本。
阅读这类文言文,考生要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对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作出较为全面的理解、归纳和概括。这类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文本的阅读难度相较于传记类文言文要大一些。但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只要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等方面入手,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就可以做到去伪存真。
知识链接
古代精彩的论辩文不胜枚举。综观这类文章,其论辩艺术的特征主要有:
1.个人论述抓住要害,突出中心,在论辩中“有如老吏断狱”,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关键,集中分析论证,让人信服。如明代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文章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予未敢以为信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所为乃“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重点分析蔺相如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相如策划,指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才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国破族灭,是失于利。这样,全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于滔滔雄辩中“逼”出了结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这里的“天”,主要指当时的客观形势。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但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看似与上文关系不大,但从“愈出而愈妙于用”中可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蔺相如所谓的“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其所作所为不过是一种权谋机巧。
2.双方辩论富于腾挪跌宕,有摇曳多姿之美,多在一问一答间逐步深入,章法上不断穿插,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触龙抓住赵太后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解说得具体生动。在劝说的过程中,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爱女儿,逼得太后赶紧声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就势接过话茬,从她对待燕后的态度,分析了她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表明她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对子女也有不溺爱的时候。这就点明了连她自己也没想清楚的问题,也与她溺爱长安君的事实形成鲜明对照。然后,触龙又用欲擒故纵的手法,说到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子孙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没能长保富贵这一事实,讲清了只有令长安君“有功于国”才能使他“自托于赵”的道理,最终完全说服了赵太后。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反詰句,表现出触龙这位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用语精辟而简约。